• 167.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年度过关考试 历史 word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衡阳市八中2019年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建筑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B.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C.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2.胡兰成在《山河岁月》写到:秦始皇并一海内,废封建为郡县,书同文,车同轨,把法度衡石丈尺都划一,又治天下驰道。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彻底打破了分封制 D.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3.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过程中都制定了系统的成文法典,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制定《法经》;商鞅在秦国变法,制定了《秦律》等。这些法律的颁布 A.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形成 B.加速了其他学派的没落 C.说明社会趋向公正进步 D.强化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4.谥号是皇帝死后按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贬称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早已有之,秦始皇时一度废止,西汉时又恢复,其后历代相沿。这说明谥号 A.真实反映了君王政治统治 B.是削弱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C.旨在对君主行为加以约束 D.目的是威慑天下并巩固统一 ‎5.日本学术界曾提出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贵族社会的完结,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A. 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出现 B. 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受到市民欢迎 C.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D. 《游春图》《步辇图》等风俗画的流行 ‎6.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7.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8.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9.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 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10.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11.1938—1949年创办的报刊生存时间简表 生存时间(年)‎ 占当年所创办报刊的百分比 说明 ‎1‎ ‎35%‎ 期间平均每一年近千种报刊创办,最多一年高达1628种。‎ ‎2‎ ‎66%‎ ‎3‎ ‎13.2%‎ ‎4‎ ‎7.2%‎ ‎5‎ ‎3.7%‎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战争制约报刊业生存 B.政府对宣传领域放松控制 C.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 D.报刊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12.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13.下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 年份 ‎“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中华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1911‎ ‎243‎ ‎1925‎ ‎502‎ ‎81‎ ‎1928‎ ‎1119‎ ‎183‎ ‎1939‎ ‎2369‎ ‎372‎ 这些变化表明 A.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B.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C.辛亥革命导致了民族意识形成 D.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14.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2‎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背面右侧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3‎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A.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B.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C.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D.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15.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16.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 A.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 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17.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求同存异 ‎18.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19.1978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井喷”之年,在中国发行的长片有433部,全国累计观影231.4亿人次。1979年,全国的观影规模增加到293.1亿人次,相当于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年观看了28次电影,一度超越了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这表明当时 A.政府政策调整适应民众精神需求 B.中国电影制作水平显著提高 ‎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丰富 D.中国对外交往取得重大突破 ‎20.下图反映的是1953年5月,为进行即将展开的普选,全国各地积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开普选宣传活动。这 A.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体现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的特点 C.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表明全国人大召开的时机日益成熟 ‎21.何炳松在《欧洲大历史》中认为:“‎ 罗马帝国既有统一之政府,故有全国一致之法律。各地习俗,纵有不同,而公平原理,不分畛域。罗马帝国之法律,欧洲至今受其赐。人道精神,始终贯彻其间,为古代各种法典所不及。”该观点认为罗马法(  )‎ A. 诞生于罗马帝国时期 B. 照顾了所有人的公平 C. 是古代史上最完备的 D. 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2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B.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 C.推崇“知识即美德” D.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23.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24.1877年5月16日,法国保守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君主派布罗伊组阁。共和派议员联名提出议案,拒绝支持新内阁。麦克马洪在参议院的同意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获得420万张选票,占到329席,保守派仅占208席。这一事件表明法国 A.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根深蒂固 B.1875年宪法存在严重缺陷 ‎ C.人民在政治上日趋理性和成熟 D.走向共和的道路步履维艰 二、 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13分)‎ ‎26、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制定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4题,每题 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C C D B C D A C C D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A A D D B C A ‎ ‎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25.(25)(1)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一点2分,共6分)‎ 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任答三点给满分6分)‎ ‎(2)相同: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立自治机构,体现了民主管理色彩;中央政府的控制性很强;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任答2点给5分)‎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为基础;清政府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民众缺乏民主意识。(任答2点给4分)‎ 英国:资本主义为基础;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民众自治意识强烈。(任答2点给4分)‎ ‎26.(12)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27.(15)(1)背景:唐朝政治统一,文化发达,对外交流扩大;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促使礼制进行调整。(6分)‎ ‎(2)内容:吉、宾、军、嘉、凶五礼及相应礼仪。(2分)‎ 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每点2分,任意3点得7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