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9年春期高一分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A选项排除。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选项排除。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D选项排除。
2.“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体现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
说明秦朝的官制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监察体系并不隶属于丞相,排除A项;B项强调的是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C项。
3.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东莱郡”“胶东国”等关键词可知是郡国并行制,B选项符合题意。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A选项排除。唐朝出现新的行政区划道,由监察机构演变而来的,C选项排除。宋朝出现路一级的行政区划,D选项排除。
4.明朝曾经出现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的情况。也曾出现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内阁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的情况。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明代内阁属于决策机构
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未必相符
【答案】D
【解析】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材料中现象说明内阁运行超出了皇帝最初的设想,故D项正确;内阁权力受到皇帝制约,故A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权力是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
5.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
A. 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B. 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C. 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D. 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可知雅典民主制度中,出身于精英阶层的公民具有更强的参政能力,更能成为民主领袖,这表明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利益妥协等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排除。雅典民主领袖出身精英阶层是因为出身造成的参政能力不同,并不是贵族制造成的,D选项排除。
6.在古罗马有一个人把洗衣店告上法庭,要求店家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其理由为:“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依据罗马法,最后法庭判决洗衣店赔偿全部损失。该案例主要说明了
A. 司法程序严格完备
B. 法律维护平民利益
C. 审判体现契约精神
D. 审判非常重视证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约定,洗衣人有保管衣物的责任,所以法官判定洗衣人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这体现了罗马法具有契约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司法程序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法律是维护平民利益,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审判重视证据问题,D选项排除。
7.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高等法院后裁定,英国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感到失望”,并宣布将向英国最高法院上诉。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 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
C.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D. 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可知英国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会议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家元首“统而不治”的说法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首相产生过程无关,D选项排除。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发展,法国建立了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而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帝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德意志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
B. 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参议院同意
D. 法国众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答案】A
【解析】
德意志帝国议会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A正确;德意志帝国议会由间接选举产生,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B错误;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C错误;法国众议院由不是间接选举产生,D错误。
9.《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B.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C.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D.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选项符合题意。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选项排除。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的说法与材料强调的官员对协定关税签订后洋洋得意的态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说法不符合史实,协定关税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灾难,D选项排除。
【点睛】《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
10.李秀成在1862年1月发出通告说:“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自谕之后,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该通告表明当时
A. 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B. 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C. 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伪装
D. 清政府借师助剿引起人民不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上海贸易之洋商,各宜自爱,两不相扰”“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可知太平天国反对列强干涉中国内政,B选项符合题意。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中国社会矛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外国侵略者已撕下中立的伪装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清政府借师助剿引起人民不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1.“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咎矣。”材料描述的战争应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寥寥数舰之舟师”是指日本舰队,“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是指朝鲜,“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熸矣”等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C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D。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12.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A. 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B. 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 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A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性质属于一次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B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1927年,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指导思想不属于马克思主义,D选项排除。
【点睛】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13.“如果最近一周内广州军和唐生智联合起来确实占领了长沙和长沙以北湖南全省,那么在这里、在北方将产生异常巨大的后果,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能使吴佩孚全军覆没。”材料中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 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由国共合作组织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北伐的目标是北洋军阀,这次战争的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根据材料“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知是北伐战争,C选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A选项排除。中共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选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D选项排除。
14.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 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 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 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说法不准确,无法体现出材料的主要的“支援红军打胜仗”意思;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正是积极地农业生产,支援革命的思想;C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苏区经济建设
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入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也提到相应的高度。通过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的革命积极性,通过武装斗争保卫革命成果,通过根据地建设发展壮大根据地。
15.关于下表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战役时间
指挥者
组织兵力
破坏交通线
摧毁日伪军据点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100多个团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A. 这是抗战以来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B.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D. 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100多个团”等字眼体现的是百团大战,而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抗战以来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平型关大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广州、武汉失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 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 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 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D. 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可知体现的是全民族抗战成为共识,D选项符合题意。抗战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国家危亡层面,材料未涉及,A选项排除。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迁入了大量工厂,为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而抗战主战场主要在华北、华东地区,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军队战斗力的问题,C选项排除。
17.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 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 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 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答案】A
【解析】
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A项正确;B是三大战役的意义;C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是辽沈战役的意义。
1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A选项排除。《共产党宣言》提出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和平夺取政权,C选项排除。《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趋于结束,D选项排除。
19.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列宁意在强调
A. 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
B. 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 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D. 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体现出列宁在强调俄国的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从此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故CD错误。
20.201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体现了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故A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并未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错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属于九二共识,故C错误;“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不符合材料“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故D排除。故选A。
21.“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下列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体现此精神的是
A. 一边倒
B. 不结盟
C. 另起炉灶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一边倒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A选项排除。不结盟强调的是外交上的独立自主,B选项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D选项排除。
【点睛】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22.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忆1972年访华时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下列对尼克松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B.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C. 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 中美两国结束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最终解体,排除A;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于1979年,排除C;1972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
23.下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
A. 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B. 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
C. 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
D. 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
【答案】A
【解析】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就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及其卫星国,对抗社会主义,这与“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寓意相近,故A项正确;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是杜鲁门文主义出台,故B项错误;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目的,故C项错误;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不符合材料漫画主旨,故D项错误。
点睛: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24.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B. 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 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 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认为“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实质是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D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经呈现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A选项排除。日本的目的并不是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B选项排除。日本愿意承担国际责任以提高政治地位,C选项排除。
【点睛】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三大目标:(1)与美欧平起平坐(2)主导亚太(3)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既是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5题26分,第26题26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并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实施分权的举措。并说明美国政治制度中“立体分权”的内涵。
【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原因:尚书省长官既参与决策,又主持政务实施,权力过大。
特点:宰相分管事务较多;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3)举措:以四百人会议或五百人会议负责行政;以公民大会负责立法;以陪审法庭负责司法。
内涵:中央政府内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与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的职能是: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太尉管理全国军务。根据材料“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太尉虚而不授的原因是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根据材料“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是尚书省长官权力过大。根据材料“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可知宰相分管事务较多;根据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可知宰相一职增多和集体共议国政;根据材料“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可知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
(3)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分权措施体现在五百人会议负责行政、公民大会负责立法、陪审法庭负责司法。根据材料“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可知美国的立体分权体现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分权:中央内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与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实行联邦制。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明朝初建,朱元璋强化专制统治(或:专制皇权)。
主要措施: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
(2)特点: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现分权制衡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
影响:有利于减少官员腐败,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提高官员政治素养和行政效率,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其他国家有借鉴作用。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可知体现的是实行官员回避制度;根据材料“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可知体现的是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可知体现的是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根据材料“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可知体现的允许民间反腐。
(2)根据材料“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可知体现的是美国监察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根据材料“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可知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思想;根据材料“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可知体现的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据材料“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可知体现的是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根据材料“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可知体现的是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结合材料和上述分析可知美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影响需要从减少官员腐败、提高官员政治素养和行政效率、维护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其他国家有借鉴作用等方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