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课时17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后限时集训(十七)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 A.全盘西化     B.中西合璧 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 D [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河南较为保守,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故排除B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故排除C项。]‎ ‎2.(2019·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C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两项。]‎ ‎3.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B [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 ‎4.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发的《劝戒缠足示谕》指出,缠足是“关系国家、关系众人的弊病”,他认为反缠足“全是当绅士的责任,要望明白人先做与他们看样子”。据此可知当时(  )‎ A.官方将反缠足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 B.反缠足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 C.地方绅士主导了四川的反缠足运动 D.反缠足宣传注重激发家国责任意识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在向百姓进行反缠足宣传时,将其与个人、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还倡导由“绅士”起带头作用,这说明反缠足宣传注重激发家国责任意识,故选D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社会各界的反响,故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地方绅士主导了四川的反缠足运动,故排除C项。]‎ ‎5.1911年,清朝官吏大肆搜捕中国同盟会成员,“搜查之最注意者,一为无发辫之人,凡城门之出入,旅馆之住宿,对于无发辫者必极力盘查,一再诘问”。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剪辫成为反清革命的重要标志 B.同盟会将习俗革命视为主要任务 C.清政府严禁中国社会习俗西化 D.中国同盟会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威胁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为反清革命政党,其成员基本都剪了发辫,材料中“无发辫者”成为清朝官吏搜捕革命党时特别注意的对象,这说明当时剪辫成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故选A项;同盟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政治革命,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清政府严禁中国社会习俗西化,故排除C项;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剪辫与反清革命的关系,故排除。]‎ ‎6.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中流行的婚服。这反映了(  )‎ A.青年追求西式婚礼 B.婚礼摒弃了烦琐的仪式 C.改良旗袍日趋流行 D.婚姻自由成为社会时尚 A [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新人的着装为西式婚服,可见当时青年追求西式婚礼,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婚礼仪式是否烦琐,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婚服不属于改良旗袍,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婚姻是否自由,故排除D项。]‎ ‎7.下面为民国时期个别城市的离婚案件中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占比情况。据此可以说明(  )‎ A.女性传统婚姻观念得到一定改变 B.北方婚姻自由度高于南方 C.男女平等已经在婚姻关系上实现 D.大城市的家庭观念较淡薄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某些城市的离婚案件中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占比较高,这说明当时女性不再完全固守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思想,即女性传统的婚姻观念得到一定改变,故选A项;材料中只列举了四个城市的情况,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女性主动要求离婚与家庭观念是否淡薄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D项。]‎ ‎8.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此项路工实关大局。”据此可知(  )‎ A.京张铁路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 B.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C.京张铁路的修筑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D.京张铁路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D [由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可知,张家口的地位十分重要,京张铁路的修筑不仅有利于经济的交流,还有利于巩固边防,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对中国铁路建设带来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C项。]‎ ‎9.1905年2-9月,《申报》中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分别为《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申报》则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庆祝民国成立的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  )‎ A.《申报》介入中国政治革命 B.媒体报道追求实事求是 C.《申报》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 D.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 D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反对清政府,《申报》以“乱首”“华兴会匪”“余党”进行报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申报》又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说明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申报》对民主革命立场的转变,没有体现其介入中国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申报》1905年报道的内容不符,故排除。]‎ ‎10.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些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种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反映了(  )‎ A.文体变革使报刊的读者群体发生根本转变 B.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 C.报刊的推广使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 D.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 D [梁启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些时政评论采用新的文体,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 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读者群体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没有进行“文学革命”,故排除B项;白话文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故排除C项。]‎ ‎11.下列选项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报业概况 ‎1839年 林则徐将外国人刊印的“新闻纸”作为“采访夷情”的来源 ‎1873年 洋务派编成《西国近事》报,起初仅供少数官绅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后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维新报刊成为许多朝廷官员的必读刊物,这些报刊中的文章均主张开议会,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兴起,这些报刊多宣传建立共和政体 A.鸦片战争前国人已经自办近代报刊 B.报刊引发了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C.时政新闻类报刊成为近代报刊的主体 D.报刊发展顺应了中国社会演进的趋势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国人创办的报刊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成为中国人了解外国情况、宣传新思想、推动民主革命的舆论阵地,这说明报刊的发展顺应了中国社会演进的趋势,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是由报刊引发的,且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时政新闻类报刊成为近代报刊的主体,故排除C项。 ]‎ ‎12.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该主张意在(  )‎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B [题干未涉及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到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对象,而非制作内容,‎ 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南充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第(3)问,从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 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等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名为《变迁》。图片以中间为分界线,右边为民国时期的服装与建筑风格,左边为清朝的风格,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服装与建筑随着时代而变迁。‎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物质生活变迁,结合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出现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革的史实,提取观点,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观点:西方入侵引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论述: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在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的变迁,西 式服装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允许外国人在华居住,导致上海等南方城市出现了带有文艺复兴特色的里弄住宅;西方文明同时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陋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整体特征表现为:中西合壁,新旧并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