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麻丘高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宗法制“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家与国就在政治上紧密相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 B.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C.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 D.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2.“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使知识分子地位不能上升
3.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4.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5.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6.《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B. 罗马天主教会
C. 封建主义的残余 D.工业资产阶级
7.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
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筹码
8、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这表明中共成立后,要进行
A.社会主义革命 B.旧民主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10、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11、“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12.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13.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荷兰人摆脱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盛行的传统而奉行一种势必在近代推广的原则。中世纪商人一般都企图从单位商品中谋取最大利润——因而他们偏爱高档品。荷兰人从根本上转向大众产品,他们在日趋增多的活动次数中,靠扩大销售数量的办法努力增值利润。”荷兰商人热衷于大众消费品贸易的历史前提是
A.荷兰航海业的发达促进了贸易的繁盛 B.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 D.荷兰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场的盈利观念
14.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15.《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16.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17.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18.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 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曾任侍读学士的恽毓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记中记述:“况宣统之季,构乱之奸徒,煽乱之报馆,议和逊位之奸谋,皆聚于此。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这表明
A、上海成为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B.新闻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社会舆论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不稳定
20、某英国学者指出,“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服、枪炮和其他产品,而整个欧洲正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因此,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无可比拟的产业大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是反法战争的必然产物 B. 欧洲市场拓展推动英国工业革命
C.英国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 战争与工业化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21、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第一个五年计划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22.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A.斯大林模式利弊已被认识 B.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23.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 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
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
24、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 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 B. 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5、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
A.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部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4分)
2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绸之路与19世界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6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4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4分)
2017——2018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A C B C A 6-10 C B A B C 11-15 C B C D B
16-20 D C C C B 21-25 A D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4分,共50分。
26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6分)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分)
(2)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任意三点得6分)
(3)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4分,如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7.【答案】(1)特点:范围广;政府加强管理;贸易品种多;私营贸易为主。(4分)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任意2点得4分)
(2)形成: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纽带;工业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任意2点得4分)
(3)区别:
市场范围不同:两宋是区域性市场,近代是全球性市场;
交往手段不同:两宋以和平交往为主,近代还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夺;
主导国家不同: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近代以西方为主导;
出口贸易产品不同:两宋是以手工业的自然经济产品为主,近代以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
(任意3点得6分)
28答案:
(1)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分)
列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政策实施的策略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从政策实施的目的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政策实施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经济。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任意2点得4分))
(2)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经营的自主权。(2分)
(3)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灵活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