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届(高二下期)开学测试 历史试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改变)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 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 学术力图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 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改变)天下”,即各家学说旨在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故B正确;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各家学说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强调各家学说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C;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各家学说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材料关键信息是“各家都抱着‘以其(改变)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 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 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 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 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人才流动促进了各国的发展,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A项错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包含在D项之中。‎ ‎4.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 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学者董仲舒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发展了儒学,唐宋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先进性,排除B;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排除C。‎ ‎5.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故C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注重统治合法性的信息,故B项错误。‎ ‎6.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A. 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 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 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 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说明朱熹的理学家们对于自然有一定理性认识,体现出一定自然观,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理学把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A错误。B中精密体系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并不是用自然观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C错误。‎ ‎7.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 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 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反映的是近代知识分子对王夫之的著作的整理和出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C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主张是否先进,D不正确。‎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以转化为“问题意识”,本题可转化为曾国藩等人为什么要重刻、校阅《船山遗书》?是为了保存和宣扬王夫之的思想,这体现了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8.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比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图中只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9.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答案】C ‎【解析】‎ 东晋时期豪强势力强大,与政府矛盾尖锐;东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因此《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的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故答案为C项。A项“直接说明”说法错误,作为文学作品,可以有虚构的成分,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的二手史料,排除D项。‎ ‎10.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花”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雅”是指昆曲。昆曲日趋衰落的原因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11.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教授智慧”的智者。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腊 A. 思想学术走向没落 B. 诡辩亦为社会需要 C. 智、诡界限逐渐消失 D. 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哲学演变发展,不能说明思想学术走向没落,排除A;诡辩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古希腊教育重心的转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智、诡界限,排除C;材料“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说明智者以个人的价值标准和观点来进行哲学思辨,体现了个人主义,故选D。‎ ‎12.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 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 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C. 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D. 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提供人的追求与享受,故选C项;文艺复兴只把矛头指向了封神神学,未牵涉到政治层面,也未批判否定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对比,排除B项;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排除D项。‎ ‎13.“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也不在宗教与文艺复兴之间,而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之间。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由此可见,“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在于 A. 人性解放 B. 道德提升 C. 信仰重建 D. 理性启蒙 ‎【答案】D ‎【解析】‎ ‎“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说明近代思想开始启蒙源于启蒙运动,D正确;A属于文艺复兴;B和C不符合启蒙运动时期心灵的震撼,排除。‎ ‎14.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答案】D ‎【解析】‎ 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D正确;古希腊时期已经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A错误;文艺复兴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B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C错误。故选D。‎ ‎15.19世纪中后期,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认为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此形成“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学说促使当时欧洲 A. 民族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极端 B. 公民生存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政治生活缺乏思想理论基础 D. 社会价值观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可以看出,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和应用,使民族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极端,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生存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治生活和社会价值变化,故CD项错误。‎ ‎16.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就连瓦特也不是每次都能修好机器。因此到1830年,1/3的棉纺织厂还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 B. 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 C. 工人阶级对机器的抵制 D. 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中“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可以推导出当时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17.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A. 大力提倡君主立宪 B. 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 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可知要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且表述不切合史实,故D项错误。‎ ‎18.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 B. 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 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 D. 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末,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方案,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反映了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C项正确。康有为的《孔子纪年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等都不是新学,没有涉及新学旧学之争,排除A。材料反映革新纪年方式之争,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更没有体现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排除B。D项说法错误,梁启超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说明借鉴西学内容,而不是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排除。‎ ‎19.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攻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来自实验室,导致其频频落选。甚至在1921年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都没有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诺贝尔奖 A. 评奖过程非常谨慎 B. 只重视实验室的成果 C. 评审程序不够公正 D. 对理论研究存在偏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还进行过辩论和投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诺贝尔奖评选过程是非常严谨的,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只重视”,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偏见”。‎ ‎20.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500人之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A. 影视艺术飞速发展 B. 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 C. 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D. 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 根据“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说明,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发生重大变化,说明科技影响人类生活,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了解历史题材作品的途径,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根据“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说明人们阅读意识下降,D错误。‎ ‎21.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黄宗羲、方以智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时代,侯外庐、岛田虔次生活在近现代,故本题选择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对李贽的评价不同,并没有涉及到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历史解释的目的无关,排除B项;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无法揭示历史本质,排除D项。‎ ‎22.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 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 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 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 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一些传统剧目重新编排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上映,故A项符合。 B只是表明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体现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排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左”的文艺路线逐渐清算,排除D。‎ ‎23.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愿景规划》,逐步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下重大科技成果中,与这一规划有关的是 ‎①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建成 ‎②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顺利建成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成果,和《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无关系,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C均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 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 B. 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C.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 D. 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跨度很大,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由于三民主义能够适应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而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民主义不是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未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共产党的领导而非三民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评价 ‎26.1927年8月,毛泽东提到:“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见,毛泽东 A. 萌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最早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 C. 意识到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D. 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答案】A ‎【解析】‎ ‎“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体现出毛泽东不愿意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上山说明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A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革命主张,故B错误;人民军队不是材料提及主旨,故C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故D错误。‎ 点睛: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地位 ‎(1)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其中土地革命是其核心内容,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和后方基地,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也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存在的保证。(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保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一重要条件。 ‎ ‎2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8年,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党中央错误地发起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党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故D正确;ABC三项说法正确,但A是推动新理论出现的原因之一,B是理论的特点,C是材料反映的现象,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28.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 全面教育 B. 现代教育 C. 人民教育 D. 义务教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能够体现出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旨在提高民众素质,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内涵,即人民教育的方针,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教育 ‎29.《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两者的相同点 A. 作家属浪漫主义流派 B. 作品的表现手法相同 C. 作品属现实主义流派 D. 作品都揭露丑恶现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可知,两部作品都具有社会批判精神,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故D正确;《唐璜》的作者是拜伦,属浪漫主义流派,《人间喜剧》作者是巴尔扎克,属于现实主义流派,AC不符合两者的共同点,排除;《唐璜》的作者是拜伦,属浪漫主义流派,《人间喜剧》作者是巴尔扎克,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他们的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排除B。‎ ‎30.有人欣赏《蒙娜丽莎》后,感慨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表现了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 B. 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 C. 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群众的美丽 D. 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娜丽莎》并不属于宗教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故B项错误;《蒙娜丽莎》也不一定是劳动人民的少妇,且材料不是强调其美丽,故C项错误;“引人动情……又有点不可接近” 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故D项正确。故选D。‎ 第Ⅱ卷(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答案】(1)关系: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影响:启迪了群众的觉悟;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构建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和国家建构。‎ ‎(2)背景: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中国政治更加黑暗(或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资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等。内在联系:在反对专制问题上一脉相承;都提倡民主、自由、人权、科学;都坚持启蒙和文化批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启蒙思想的前提条件、近代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再从思想觉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构想等方面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力量、启蒙思想影响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再从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思想启蒙等方面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综合施策,涉及面广;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 意义: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用人不当等。‎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开辟财源……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要手段、推行过程、涉及内容、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社会矛盾、财政收入、商品经济、巩固统治等方面指出其意义。‎ ‎(2)本题根据材料“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守旧派的阻碍反对、群众利益受损、用人和执行问题等方面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