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1.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体现的思想是从疆域扩大的角度说明分封制对西周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B选项行政管理没有体现;C选项属于宗法制;D选项淡化不符合题意。‎ ‎2. 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 A. 地方势力的扩大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监察体制的完善 D. 封建吏治的腐败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表现 ‎3.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 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A、B两项;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是农业,排除D项;据题干信息“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可见农民“迁业”实质反映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故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4. 清代工商业市镇较为普遍,一些市镇发展迅速,甚至凌驾府县,而与省会齐名。当时的汉口镇和佛山镇是天下“四聚”之二,另外“两聚”则是北京与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扶植是明清工商业市镇崛起的重要原因 B. 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 C.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推动南方市镇迅速崛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市镇与省会齐名意在强调市镇经济功能的增强冲击着传统的政治规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代政府是抑制而非扶植工商业的发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格局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答案】B ‎【解析】孟子的意思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但是北宋时期遭到批判,到南宋时期又得到肯定,可以看出南宋理学是是维护传统的儒学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南宋理学和北宋理学本质是一样的;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反专制;D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合理的,而孟子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能体现君臣之间的平等。‎ ‎6. 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产自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曾长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流通。在之后的历次赔款中银元改为银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英镑取代银元的地位 B. 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C. 清政府银元储备减少 D. 清朝严格限制白银外流 ‎【答案】C ‎【解析】晚清时期清政府财力困乏,银元储备减少,为此对外赔款中列强按照银两计算,故C正确;英镑此时并没有取代银元的地位,故A错误;英国并不是接受第三国货币,故B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 ‎7. 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人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 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 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说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具有垄断性,排斥华商设厂,不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正确,B错误;材料不符合“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再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已经开启近代化的历程,故排除D。‎ ‎8. 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 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 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 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 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B ‎【解析】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说明面对即将进行的革命运动,康有为认为过激行为不适宜当时社会,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学思想,故A错误;清政府此时已经摇摇欲坠,故C错误;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D错误。‎ ‎9.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 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 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 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 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B ‎【解析】【解答】“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故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文学革命,不是揭开思想变革序幕,故A错误;材料中是新文化运动,不是民族观念的产物,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宣传,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0. 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A. 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B. 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C. 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D. 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35年党中央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说明中共意识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故B正确;A和材料无关;C项是在“西安事变”;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11. 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1937-1945年,消费合作社在全部合作社中所占比例由0.4%上升到14%。消费合作社主要承担粮食、食盐、火柴等日用品的专卖任务,每种商品价格均低于市价,差度在5.55%至58%不等。据此可知 A. 国民政府曾尝试过社会主义改造 B. 消费合作社利于抗战时的经济稳定 C. 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得以实现 D. 国共合作影响到了国民政府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消费合作社并没有涉及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改变,故A项错误。战时的国民党的“统制”经济,带有计划手段的经济,目的是稳定大后方,促使更加科学和集中人力物力,在稳定后方的 基础上进行抗战,故B项正确。材料中措施可以促进民生的发展,但是民生主义的实现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历史,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2.‎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一书中写到:“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种政治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 B. 为抗美援朝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C. 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D.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 ‎【答案】A ‎【解析】由“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农民分到土地,大力支持新生政权,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抗美援朝的胜利与土地改革无关;C项错误,新生的政权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D项不选,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经济领域的不是政治上的成就。‎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土地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和限制词“政治上的成就”。‎ ‎13.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61年,……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故D正确。当时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排除。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6年完成,故B排除。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在1965年,故C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4.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 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 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答案】A ‎【解析】1980年由于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用机械开始下降,后来农用机械的上升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实行,导致农村经济活力的增强,故A正确;B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反复不符合题意,排除;企业自主权扩大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故C错误;此时政府并没有大量投资工业,故D错误。‎ ‎15. 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三位思想家针对个人主义泛滥而提出各自的思想去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亚里士多德,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适合柏拉图,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还没有公民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可以从选择支入手解决问题,有的选择支只适合某一位思想家,这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了。‎ ‎16.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A. 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 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 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 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材料“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表明寄托契约只要双方自愿约定就是合法的,故C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7. 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制约。另外,美国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直接民主 B. 权力多元与制衡 C. 全民决策 D. 多党合作与监督 ‎【答案】B ‎【解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说明不仅权力多元化,参与力量也多元化,故B正确;美国是间接民主,故A错误;C中全民决策不符合事实;美国是两党制,故D错误。‎ ‎18. 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 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C. 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答案】B ‎【解析】15-16世纪是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材料中“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说明专制制度综合各种力量满足新航路开辟的需要,故B正确;A中早期发展不符合材料时间;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开展,故C错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不符合材料中“海外”信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要点是时间,15-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所以掌握时间是解答历史题的前提条件。‎ ‎19. 马克思认为:“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不仅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包括其它城市平民,故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故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且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阶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政治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选项正确。‎ ‎20.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并且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题干中的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AC排除;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民主制度不健全,B错误;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故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21. 有人说:“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幻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牛顿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主要是指牛顿力学体系内容中确立的理性思维模式对欧洲的影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中是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不是单指对法国影响,排除A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时间和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合,排除BD项。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的影响 ‎22.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列宁的意思是革命即夺权,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到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当时俄国的政权;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明确指出:革命分两个阶段,政权应该由第一阶段临时政府转到第二阶段苏维埃手中,即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A项是二月革命后的局势,应排除.D与现实不符,应排除。C表述错误,应该为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而不是长期性,应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23. 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人分配状况。据此可知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 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 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 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 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答案】D ‎【解析】表格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无关,无法体现大萧条,排除A;B不符合史实和材料;C不符合史实;从表格数据看,无产者与有产者占总人口比例相同,但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有产者远远高于无产者,反映出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故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此题需要牢固把握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内容、影响,正确答案既要符合史实,又要符合材料,就本题而言,A不符合材料,BC不符合史实。‎ ‎24. 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指数重挫4.28%。上述现象反映了 A. 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C. 中国股市晨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答案】B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带动;便利的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美利坚民族高度流动性特征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2).影响:提高了重庆的政治地位,重庆成为全国军政中心;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使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重心;使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导致重庆城市人口构成多元化。‎ 特点:中国:抗战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政治形势的影响;工业布局从上海为重心的东部向重庆为重心的西部转移。‎ 美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内生型的;社会流动性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等相关信息从工业革命、市场机制、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就业机会、城市现代文明的吸引力、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可以从政治地位、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等几方面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关于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进行比较:中国是政治形势的影响,而美国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城市化的布局进行比较:中国工业布局从东部项西部转移,而美国则是全方位发展。‎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实行独相制,从事实上废除了宰相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三省长官分工合作,互相监督,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一言堂”;另一方面,尚书执行、中枢决策、门下封驳所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一体化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 材料二依照洛克的分权论,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联盟权亦属于君主,可见洛克的分权论是限制削弱,却又不抛弃王权,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议会在限制王权时,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对此,一位学者说的真切:“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不得违反的某些规定,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隋唐政治运作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国王仍享有特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隋唐与近代英国的政治运作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演变趋势:中枢决策系统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决策运行机制由一相独断逐步走向多相合作的集体议事;统治理念由个人集权逐步走向有效分权。‎ ‎(2).原因:洛克分权理论的影响;英国法律有“默认”的缺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君主专制传统的影响。‎ ‎(3).评价:隋唐政治运作出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但其本质仍是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英国国王虽然仍享有一定的特权,但从总体趋势上看英国已逐步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体现了决策上由独相制到集体宰相制的商议;“三省长官分工合作,互相监督,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一言堂’”体现了由一言堂、乾纲独断到有效分权。‎ 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依照洛克的分权论,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联盟权亦属于君主,可见洛克的分权论是限制削弱,却又不抛弃王权”可知受洛克的分权学说影响;材料“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体现了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尊重传统,革命不彻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种种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同时又在不影响国家本质的前提下保留了国王原有的许多特权,很容易出现反弹。‎ 第(3)问,评价从实质来看中国属于专制,而英国属于民主政治;形式上中国出现了一定的民主形式,而英国保留民族传统,国王仍保留部分权力。‎ 点睛:非选择题审题的“三个三”法则 一、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二、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1271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年回到意大利,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 材料二1792年9月受英王委派,马戛尔尼使团从英国补茨茅斯港出发前往中国。1793年6月抵澳门,7月在舟山登陆,1794年9月回到英国。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 ‎ ‎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13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路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 。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观点)。 ‎ 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 。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观点)。 ‎ 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史实),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结合材料)。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 。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 。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观点)。 ‎ 示例四: :马戛尔尼访华 ‎18世纪的清王朝,经济繁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戛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马戛尔尼访华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 。 (可供选择的角度:欧洲人世界观、地理认知的变化;从马可波罗来华与马戛尔尼来华建立因果关系;对马可波罗来华事件提出质疑;从欧洲人的两次来华路线进行比较;元、清两代都城的角度;元、清两朝的国际地位;从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角度;两次来华的航海知识技术比较的角度;从泉州、澳门、舟山等地切入论证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状况等均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从图片中获取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一可以从“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归纳要点,论证从丝绸之路开辟、新航路开通以及马可波罗东游等对于贸易中心转变角度回答;还可以从“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马戛尔尼访华”等角度归纳要点,论证从工业革命和晚清政治、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 选考题:请考生从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处,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数人,办理地方学务。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緒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整师显然无法胜任声光电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 ‎【答案】(1)措施: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奖励捐资助教;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2)简评: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怡。‎ ‎【解析】(1)根据“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育和编译3处”,可以看出袁世凯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根据“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期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可以看出袁世凯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根据“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可以看出袁世凯奖励捐资助教;根据“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可以看出袁世凯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2)这一问需要结合袁世凯所处的时代和政局来回答。袁世凯积极推行新学事业,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另外,晚清风雨飘摇,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推行新学事业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同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2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程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 ‎(2)现实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阮元(1764~1849年),生于扬州府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为日后的学业精进打下良好的基础。阮元的家乡扬州府地处南北大运河咽喉之要津,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外地文士与当地士人结合,切磋学问,既培养了人才,也造成文凤兴盛。阮元在家乡有机会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 离开故里也能向乡前辈讨救。‎ 阮元是一个勤奋的人,聪明好学,在读书时多少注意学以致用,不间断地研究学问,在治学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不是为标新立异而创异说。经学、文字学、金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于经学,编撰有《掌经室集》、《畴人传》、《十三经校刊记》、《经籍幕话》《积古斋钟鼎弃器款识》《国史儒林传》等巨著。‎ 李元度说:“以经术文章主持风会,而其人又必聪明早达,扬历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卉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若仪征相国,真其人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阮元取得突出的学术文化成就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阮元学术文化成就的影响。‎ ‎【答案】(1)因素:早期良好教育的培养;个人努力且善于学习,浓厚的学风氛围的熏陶;得到了前辈的有力指导。‎ ‎(2)影响:成为研究阮元学术思想和成就的直接资料,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也是方便研究者利用的工具书,为我国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文武兼备的家庭。幼年、少年时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 讲学与办学之风甚盛”、“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及与友人研讨学问”、“勤奋的人,聪明好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风氛围、个人努力、前辈指导等方面指出阮元取得突出的学术文化成就的因素。‎ ‎(2)本题根据材料“经学、文字学……无不涉猎……编撰有《掌经室集》……等巨著”、“其名位著述足以卉冕群才,其力尤足提倡后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术研究、文化遗产等方面分析阮元学术文化成就的影响。‎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