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 历史试卷
【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命题:闽侯三中 方明泉 林玉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3、《史记·李将军列传》讲述了李广一生,在汉文帝时期为中郎将,无所事事;
后来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一位抗击匈奴的重要将领,威震北边,被匈奴称为“汉之
飞将军”。这说明( )
A.社会环境影响个人成就 B.时代变迁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C.英雄人物推动历史进程 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战争胜负
4、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5、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6、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这体现了( )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 理气同源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8、明清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判、诏诰表乃至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不许敷衍繁文。”这反映了( )
A. 选才标准的根本变化 B.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 宋明理学地位的巩固
9、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国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
A、 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 B、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 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 D、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10.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
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中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1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丙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经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文艺复兴的诸多著作
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2.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任何人不得为他人有所允诺”。盖尤斯也在《法学阶梯》中指出“我们不能通过外人实现取得”。据此,罗马法学家强调(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诉讼程序的规范
C、法律行为必须亲自履行 D、法律形式的完整
13、雅典的公共嘉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分部落刻上所有牺科者的名字,但并不标明他们的家世;巴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个人。这体现了雅典的( )
A、平等意识 B、公民意识 C、和平意识 D、人文意识
14、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 发现自我,追求自由 B.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 拥有美德,获得知识 D.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15、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6、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的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这表明( )
A、保守派认为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会威胁社会稳定
B、大小州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权力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C、美国独立初期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化
D、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18、“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实际权力转由内阁会议掌握。共和派不信任那些声望很大的国务活动家。议会两院多数议员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让我们选个最拙笨的人出来(当总统)!’这成了不成文的惯例。”这说明( )
A、 法国政体失去了进步性 B、 法国共和制得到了巩固
C、 法国总统制转为内阁制 D、 法国议会内部高度团结
19.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
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20、菲利普·费尔南德茨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提到,“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率先在养老金、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推行福利;英国在进行着对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调整,使社会福利好像是国家的职责,这些又常常被认为是在抵御社会主义潮流的冲击。”19世纪晚期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 )
A、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会议决议
C、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欧美主要国家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
21、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
A、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22、1848年《共产党宣言》
发表,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23、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4、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10分)
材料二 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越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国家
途径
法律(标志)
国家政体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美国
独立战争
1787年宪法
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大革命)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民主共和制
德国
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君主立宪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德政体为例从君主和议会权力方面说明其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讨论的阶段。……从1873年德意志帝国修改宪法到1896年8月24日《德意志民法典》公布,在长达20余年的制定过程中,历经两个起草委员会、一个议会的专门委员会的讨论,两次把草案公布向公众证询意见;参加委员会的不仅有专门的法学家,还有经济学家与各种实务工作者,参加讨论的更是广泛,许多著名的法学家都提出详细的意见,从极不相同的角度提出批评性意见。……民法典公布后,同时或相继公布了一些必要的附属法律,这些法律都与民法典同时施行,最主要的是民法典的施行法,详细规定了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与各邦的邦法的关系,全面地、彻底地解决了、完成了制定民法典的任务——统一全德的私法。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说。德国民法典在其生效之时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最好的法典,我以为,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为当中。”——摘编自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民法典形成过程的特点。(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B
A
A
D
B
A
A
B
D
B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B
D
C
B
C
B
D
D
A
D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2分)
(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6分)
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4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2点或1点的,每点都只给1分。)
(2)历史背景: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朝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6分)
特点:租佃关系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6分)
26.(18分)
(1)差异:英国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国王“统而不治”(3分);德国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受皇帝制约,帝国议会权力很小。(3分)
原因:英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权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4分)
(2)长时间酝酿与讨论;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法典的制订;法学精英和民众广泛参与;制定附属法典和相关法典配合实施。(8分)
27.(12分)示例:
论题一: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3分)
阐述: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可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无论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官员选拔权在礼部和吏部,并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机器的运行有一套客观的法则,甚至包括继承人的选任,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历朝实行的谏官制度对皇权专断产生了有效的制约和牵制。(9分)(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二: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3分)
阐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科举制,把官吏选拔权从地方收归中央。(9分)(说明:回答时须用具体史实来论证)
论题三: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同等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