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8.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二5月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选修5月份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命题人:陈国兵命题时间:2019-05-1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2分,计100分)‎ ‎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所以鸦片、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只有“中英战争”比较中性,淡化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排除BCD。‎ ‎2.1860年英法联军时,英国人可以轻易地雇到中国劳工为英国侵华战争工作;但到1884年中法战争时,香港的苦力却拒绝帮法国的船只装货。下列何者最能解释这种现象?‎ A. 1860年中国劳工为英军工作,印证“工人无祖国”的说法 B. 1884年时,中国劳工生活已大为改善,毋须再替外人卖命 C. 西方列强一连串的侵略中国,激发了中国劳工的民族情感 D. 中法战争波及香港,影响生计,故当地苦力不愿为敌效力 ‎【答案】C ‎【解析】‎ ‎1860年中国劳工为英军工作,是因为中国劳工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并非“工人无祖国”,故排除A项。中国工人的生活境遇一直非常悲惨,故B项与史实不符。中法战争中在东南沿海的战事并没有波及香港,故D项也与史实不符,香港的苦力拒绝帮法国人船只装货是因为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中国劳工的民族感情,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故C项正确。‎ ‎3.下表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英国对华贸易间(不含鸦片贸易)。表中所示英国在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42‎ ‎1845‎ ‎1850‎ ‎1851‎ ‎1853‎ 输华商品总值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 英国获得的经济特权太少 C. 英国的商品不适应中国人的需要 D.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和鸦片贸易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表格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英国对华贸易商品总值处于波动和徘徊状态,没有急剧增加,反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和鸦片贸易的影响,D项正确。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从《南京条约》中可知英国获得经济特权并不少,排除B。因为中西方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英国对华贸易,但不是英国在华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 ‎4.蒋廷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外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是为了“尊严”,后者是为了利益 ‎ ‎②前者是愚昧的表现,后者是霸权的表现 ‎ ‎③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 ‎④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外交往中双方态势的变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鸦片战争前不给外国平等是自身天朝大国的观念的影响,是愚昧的表现;后来外国不给中国是利益的结果,是霸权的表现,二者不是因果关系,所以③错误,选择①②④。‎ ‎5.下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片的识别能力。图片是被毁灭后的圆明园的残迹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并对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焚烧和洗劫,结合所学本题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6.近代史上台湾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台湾人民曾经抗击英军的侵略 B. 英国是近代最早侵略台湾的国家 C.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台湾开始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充分表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于1841年曾侵略过台湾鸡笼,是近代最早侵略台湾的国家,我台湾军民奋起反击,击退了英军的进犯。这是台湾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台湾取得的第一次胜利,A、B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台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C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充分表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选项。‎ ‎7.抗战胜利的意义不包括 A.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扭转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屡败局面 C. 开创了一条殖民地人民打败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 D.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才是,故选A;抗战的胜利,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屡屡失败的局面,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因此BCD正确。‎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国的“它”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C项;抗日战争是在1931年至1945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9.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A. 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B. 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 C. 全力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D. 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这三者所反对的反动政府都代表封建势力,所以都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因此D选项正确。苏维埃政府建立于1931年,清政府已被推翻,A选项错误;用暴力方式推翻反动政府没有脱离中国国情,B选项错误;三民主义指导的辛亥革命并未发动和依靠农民,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孔,是因为反孔、推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A项正确。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11.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 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农经济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C. 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 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店铺盈利归天王、将城与市完全分开,太平天国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设想背离历史发展潮流、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经济措施。‎ ‎12.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中世纪”。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 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 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D. 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可知,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洪秀全深受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因此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反对帝国主义与神权无关。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由他们作为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小生产者所决定的,因此他们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破,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康有为的确是和百日维新有关,但是这首诗歌所反映历史事件却和百日维新无关,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海战 ‎14.“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展露无遗,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联军统帅瓦德西才说出了“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认为仍然要以华制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15.下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 19世纪初期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可知,这实际反映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可知,这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所学史实,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其主要表现是:‎ A. 各列强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充当在华的代理人 B.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完全汇流 C. 清政府变成列强侵华的“工具”,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 D.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清政府变成列强的工具、 “洋人的朝廷”才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的主要表现,其他的选项均不是主要表现,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7.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 晚清朝贡外交的影响 B.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C. 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 甲午战争及其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北洋海军的悲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晚清朝贡外交的影响和北洋海军的悲歌、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题无关;B选项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朝鲜东学党起义和北洋海军的悲歌无关;C选项错误,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和朝鲜东学党起义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如清国因有足以挽回今日处境之良策,而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日本则将从事更大规模之战争。此时,欧洲各国终将乘机纠缠于两国之间,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此更为广大之领土。”这反映出美国在中日问题上 A. 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 B. 预见到列强将瓜分中国 C. 偏袒日本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D. 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等列强并不是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而是偏袒日本,以便其他国家能进一步的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材料只是预见了列强会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并没预见到列强将瓜分中国,排除B;D项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9.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D ‎【解析】‎ 题干数据显示,全国有15个省的最高长官,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政权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资产阶级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考点定位】辛亥革命 ‎20.著名学者罗荣渠所著《现代化新论》认为,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应分别属于 A. 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B. 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C. 创新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D. 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表,比较分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深受外力的影响,是传导性巨变,据此排除AC两项。而“清末新政”持续的时间短(1901年至1905年),是临时性的,从属于突发性微变,据此,排除D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中国改革·清末新政 ‎21.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了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当时毛泽东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一个月的薪资。在名单上还有向警予、邓中夏等共产党人。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当时的毛泽东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因而能够领取国民党的薪水,故A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各自领导自己的军队,因此题干中的现象不可能出现,故排除B项;C、D两项时期国共关系紧张,明显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22.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C.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 以退让求合作 ‎【答案】C ‎【解析】‎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指的是中共在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因此实际上“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故答案为C项。AB项不是主要任务,排除;这种“退却”和“进军”是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不是以退让求合作,排除D项。‎ ‎23.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D ‎【解析】‎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24.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 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 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 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 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红军长征是北上而不是南下,C、D两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节节败退,被迫退守西南,故B项符合题意。‎ ‎25.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通过“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故选A。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6.季羡林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有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仁者爱人”、“兼爱”“非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道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 ‎27.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C. 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方”,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 ‎2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生活化,并非是政治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儒学的哲学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的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虚静以统天下”就是希望君主无为而治,A正确。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强调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相矛盾,B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批判宋明理学和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为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0.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D. 仍固守“天下一统”“朝贡贸易”的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开始”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未提及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故B不符合题意;C中“心存不满”在材料中未体现,故与题意不符;“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材料中体现出中国仍然存在“朝贡贸易”的思想,故D项正确。‎ ‎3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 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本题中“漂亮的拳击手套”肯定是指B。A不主张向西方学习,错误,C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表面的“漂亮的拳击手套”。‎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近代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综观它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异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32.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年至1908年就有50余个。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种现象 A.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 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立宪团体、创办报刊、开展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立宪派并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A、B不对;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项;故选D。‎ ‎33.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这反映出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谭嗣同将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内容引入到哲学中来,并将其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这说明了维新思想具有融合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 B C三项说法均太片面,不符合题意。‎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 点评:维新变法运动一直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和重难点,对其的考查角度较多,形式多样。就考查角度而言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运动的关系③戊戌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④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方式⑤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⑦戊戌变法运动的局限性。就本题而言,考查了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这一特色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34.下面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据此可得出的推论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 《新青年》的撰稿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B ‎【解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等,排除A。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排除D。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所占比例上看,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项符合题意。‎ ‎35.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 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976年 D. 1978—1988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 考点:新中国历史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 ‎ ‎1. 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 ‎2. 1956年底—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3.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 ‎4.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6.当有人报告一位在华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些观点时,毛泽东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符合 A. “一边倒”政策 B.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C. “双百”方针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即“双百”方针的概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所以答案选C。A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B、D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 的概念 ‎37.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被命名为 A. “东方红”‎ B. “神舟”‎ C. “嫦娥”‎ D. “银河”‎ ‎【答案】A ‎【解析】‎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故A正确;B是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称号;C和D不符合题意。‎ ‎38.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以下属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举措、成就的是 A. 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B. 恢复高考制度 C.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D.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是1984年,B是1997年,C是1983年,D是1950年。故选C。‎ ‎39.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 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 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中快乐的演员和快乐的总理是文艺事业获得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成绩得益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 ‎40.“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下列不属于能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有 A. 提出“二为”总方向 B. 提出“三个面向”‎ C. 颁布《义务教育法》‎ D.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 ‎“二为”总方向属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故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属于新时期教育事业表现。‎ 点睛: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的文艺工作的总口号,用以取代沿用多年而过时了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向人们传达了党中央的这一精神。通常简称为"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 ‎4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成就中使中国在空间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 “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B. 战略核导弹的发明 C.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D.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领域,故C正确;A是2005年;B和D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 ‎42.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 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D. 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技创新与民生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但并不能说这以前是信息封闭时代,因为还有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袁隆平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3.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答案】A ‎【解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故A项正确;B是1970年;C是1942年;D是1973年。‎ ‎44.“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 ‎【答案】D ‎【解析】‎ ‎2005年,“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项正确;A是1964年;B是1970年;C是1973年,均不是21世纪时间,排除。‎ ‎45.一名学生问某一大科学家:“您的知识这样丰富,为什么您还在不断的学习呢?”科学家笑道:“我的知识相当于一个大圆,圆外部分是我不知道的世界,所以圆越大,接触的不知道的世界越大;知道得越多,才知道知道的知识越少。”这位大科学家的观点类似于 A. 普罗塔戈拉 B. 苏格拉底 C. 芝诺 D. 莎士比亚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符合材料主旨,故B正确;A提出“人是万物尺度”;C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D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主张发展人文主义。‎ 点睛:“美德即知识”不能理解为,美德就是知识,应是: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46.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 苏格拉底代表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 苏格拉底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 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注入了理性精神 D. 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才能去衡量一切,强调理性精神,因而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故选项C正确。智者学派的典型代表是普罗塔格拉,故A错。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改良而非完全否定,故B错。苏格拉底的认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错。‎ 点睛:对于新材料要敢于分析,依照材料得出结论。由“未经检讨反省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得出强调对人自身的探讨,由“有思想力的人”得出理性思考,从而推测结论。‎ ‎47.我们把智者运动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主要是因为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B. 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C. 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 D.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智者学派没有主张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故B排除。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与人文主义无关,故C排除。“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属于苏格拉底,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48.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普罗塔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 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 是否民主和强盛 C. 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D. 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即“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核心意思是,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即体现“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49.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在此运动出现之前,古希腊哲学家探索的问题是 A. 人文主义 B. 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C. 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D. 物质世界 ‎【答案】D ‎【解析】‎ 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把人从自然和神灵解放出来。在此之前哲学家探索的主要是水和火等物质世界,故D正确;A是文艺复兴时期探讨对象;B是智者运动主张;C是苏格拉底主张。‎ ‎ 点睛:智者运动主张人是万物尺度,之前研究主体是自然。如泰勒斯。‎ ‎50.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充分体现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绘画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不包括 A. 民主政治的发展 B. 人文精神的影响 C. 工商业高度发达 D. 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古希腊重视商业,工商业发展迅速,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20分)‎ ‎51.历史学家认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老的基督教强调个人命运是亚当众儿女的普通命运的一部分,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有钱男女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越来越把生活当作获取荣耀和享乐的契机,而不是作为一条通向永恒的幸福或永远的地狱之路的过渡阶段。人本身就是评判过什么样的生活的准则,这是古希腊诡辩家的训言。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异教的古罗马文明,成为艺术和文化兴趣的重心。‎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许多人认为,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是摆脱偏见和迷信的时代。凡不是根据逻辑理性得出的原理,却自称为权威和权势的,都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人们甩掉了传统的枷锁,认为不需要再谨守过去教会与国家为自身权势而强加于人的专制、非理性的那些说法。……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以个人经验、世俗生活为出发点的思想方式,到18世纪初已经初步开花结果,绽出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新思想,后来被称为“启蒙”(即摆脱偏见和迷信)。‎ ‎——摘编自【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1)据材料一回答,与“古老的基督教”主张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出现了怎样的“变异”?分析出现“变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回答,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主张,又在哪些方面反映了文化传承中的“变异”? ‎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延续”与“变异”对文化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异”: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享乐。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 ‎(2)“延续”:都强调人文主义。“变异”:启蒙运动更加强调人的“理性”,强调人类普遍的追求。‎ ‎(3)影响: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不断丰富和进步。‎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材料一指出,“古老的基督教”宣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越来越把生活当作获取荣耀和享乐的契机”,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享乐。第二小问实际考查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从经济、阶级、文化等方面概括回答即可。‎ ‎(2)该问考查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点。启蒙运动“延续”了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甩掉了传统的枷锁,认为不需要再谨守过去教会与国家为自身权势而强加于人的专制、非理性的那些说法。”更加重视人的理性。‎ ‎(3)综合材料可知,“延续”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变异”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延续”与“变异” 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特征。‎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内容、核心 ‎52.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经历了艰辛、曲折。阅读下面图片,回答:‎ A.《海国图志》‎ B.《时务报》‎ C.《民报》‎ D.《青年杂志》‎ ‎(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所代表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2)概括指出这些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的最主要共同点。‎ ‎(3)说出图ABCD所宣传的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派别:图A: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1分) 图B: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1分)图C: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1分) 图D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胡适、蔡元培(1分)‎ ‎(2) 共同点:向西方学习(2分)‎ ‎(3)图A: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1分)图B:倡导西学,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分) 图C:宣传“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分)图D: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分)‎ ‎【解析】‎ ‎(1)本题据材料图片“《海国图志》、《时务报》、《民报》、《青年杂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时务报》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民报》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青年杂志》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向西方学习的角度概括指出这些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的最主要共同点。‎ ‎(3)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的角度说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思想的积极影响;从倡导西学、思想启蒙的角度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影响;从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的角度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影响;从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说明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思想的影响。‎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