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7.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2.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1978年
1984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C.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市场引导
D.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 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体现了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故B项正确。
3.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答案 A
解析 根据“‘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可以判断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故A项正确。
4.“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6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答案 D
解析 “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了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项正确。
5.下图是我国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A.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安徽凤阳县1975~1982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
6.(2017·金华十校调研)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 )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指令性的公共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是人民公社,故B项正确。
6
7.“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结合所学知识可
得出该口号反映了“大跃进”的“浮夸风”,故B项正确。
8.(2017·杭州期末)1953年6月,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对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在企业的正当盈利中,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方的股息红利等四个方面分配,简称“四马分肥”。这一办法( )
A.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B.推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
答案 B
解析 建国初期对私营企业进行“四马分肥”,建立起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正确。
9.“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 C
解析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工业布局发生变化,因此导致上海、天津的人均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故C项正确。
10.(2017·益阳期末)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时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反映了( )
A.准备实行“一国两制”
B.着力发展资本主义企业
C.实行公私合营
D.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特色
6
答案 D
解析 1953年至1956年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允许私人开办工厂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色,故D项正确。
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1980年10月邓小平对于搞特区的鼓励“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结合关于改革开放的知识,选D项。
12.(2017·扬州期末)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4分, 14题16分,共40分)
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
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6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表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比例逐渐减少,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工业类型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百年中国》
(1)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6分)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二十九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6分)
答案 (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优势:资源,如矿产、热带亚热带作物等。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等。人文,如政策、侨乡、人文景观等。(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6
相关文档
-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52021-08-254页
-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2021-08-256页
-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6课殖民扩张2021-08-25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02021-08-2511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高中人教版历2021-08-257页
-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2021-08-252页
-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9课近代中国2021-08-25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2021-08-2512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32021-08-254页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2021-08-25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