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3.9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历 史 2020.5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子:“论说王道,丁宁(叮咛)反覆(复),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据此可知,孟子强调的是( )
A. 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B.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C. 精耕细作的重要性 D. 改进生产技术的必要性
2. 有学者认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宗法制的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这一“理路”是( )
A. 依靠封建制建立宗法制 B.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在封建社会建立宗法制 D. 基于封建制建立华夏国家
3. 魏晋时期,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和从政能力如何,只能从宗族乡党舆论那里得到正确的评价,其途径有三:主要由时间、人员相对固定集中的三年一定品制度;其次为中正根据州乡清议亲自加以品评:再次每月一次大小中正举行的乡党人士考察意见的交换会作为补充。以上做法( )
A. 具有程序上的规范性 B. 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 把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
4. 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很欣赏欧阳询的字。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的书法,后渐渐变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欧体(如右图)。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的主要原因( )
A. 李渊很欣赏欧阳询 B.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 欧阳询师承王羲之 D.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道:“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张居正被称为“权臣”的缘由是( )
A. 擅长弄权 B. 力推改革
C. 名实兼备 D. 权力违制
6.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 传统手工业走向消亡 D.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7.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文,认为义和团野蛮、保守、排外。但1924年9月他在《向导周报》发文又称义和团的重要性不亚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陈独秀的意图是( )
A. 纠正自己的学术研究错误 B. 促进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C. 为国民革命运动寻找依据 D. 改变学界观点,呼唤反帝精神
8. 右图是《中国近代城市分布示意图》,对此图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 东部城市化程度高于中西部
B. 近代城市化程度整体上较低
C. 城市化与列强的侵略相始终
D. 城市分布具半殖民地的特点
9. 某老师在讲“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这一主题时列出了三个史实①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② 南昌起义 ③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这一主题的空间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 中共探索出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B.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C. 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于黄河流域 D.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的诞生地
10. 陈巳生在某次会议前说:“这可是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盛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我们不仅代表上海各界,也代表浙江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这次会议( )
A. 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 B. 代表民意行使最高权力
C. 宣告解放战争彻底结束 D.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11. 周晓虹在《传统与变迁》文中说:“在周庄和虹桥两镇……劳力足、工具好的中农、富裕中农和富农是喜欢单干的,不愿参加互助合作的;而积极参加互助合作、不具备独立生产条件的贫下中农,多数也是为了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发展自己,等改善了生产条件后再行单干。”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 )
A.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家庭联产责任制推行时期
12. 李保忠在《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及启示》一文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按照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经历了“五个世界”:立足世界(1949~1956)、影响世界(1957~1978)、走向世界(1979~2000)、融入世界(2001~2011)、引领世界(2012—至今)。中国在“走向世界”阶段( )
A. 外交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D.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3. 下表是抗日战争中某战役中方的相关数据。这次战役( )
攻击(次数)
伤伪日军(人数)
俘获日伪军(人数)
日伪军投降(人数)
破坏铁路(公里)
破坏公路(公里)
破坏桥梁、隧道
1 824
25 800
18 688
1 892
474
1 500
260多处
A. 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B.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C. 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 D. 取得了敌后战场的重大胜利
14. 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实行津贴制,如民众法庭津贴、公民大会津贴、戏剧津贴。伯里克利改革雅典立法,首创官职津贴制(亦即按照收缴来的税赋和联盟上缴的年赋金的多寡对公共职务的工资做出规定)。此举( )
A. 加剧了贫富分化 B. 保证了雅典民主的公正
C. 解决了社会矛盾 D. 吸引公民参与城邦政治
15. 《大国崛起》解说词说道:“……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以上材料表明( )
A. 市场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B. 市场需求刺激生产领域的革命
C. 市场扩大,需大量劳动力
D. 纺织领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16. 有文学家在评论某一文学流派时说:“(它)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愿望。”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 《哈姆雷特》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17.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他意在强调( )
A. 科学是有力的工具 B. 科技作用的多面性
C. 维护世界和平安定 D. 坚持科技道德理性
18. 1952年美国启动了学说项目(后更名为“意识形态图书项目”),从1954年上半年美国精心挑选的33种“民主”主题方面的图书和54种共产主义主题方面的图书已经流通到海外数百个美国新闻署图书馆。这反映了美国( )
A. 占领海外图书市场 B. “冷战”思维在文化上的表现
C. 马歇尔计划的落实 D. “冷战”格局中美国处于攻势
19. 苏联某一领导人围绕改革目标重新建立了部门管理体制。……力图“把集中的部门管理同共和国和地方的广泛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改组后,加盟共和国(包括地方)所属工业产值与联盟所属工业产值基本各占50%左右。这次改革( )
A. 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B. 重点在工业方面
C.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 重点在农业方面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G20第十次峰会上指出:“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二十国集团成员块头大,占全球经济总量8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责任也就更大,理应也能够有所作为。上述材料的意旨是 ( )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 全球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C. 全球经济竞争中利益失衡 D. 经济全球化中的合作担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
第24、25题各10分。
21. (13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
——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
材料二 汉武帝时,全国拥有103个郡,1 587个县,郡守、县令长都由中央任命。郡一级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守专郡”,拥有治郡的完整权力,掌握着行政、司法、监察、治安、财政、考核等大权。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地非过大,自然不敢反抗中央。“太守专郡”,权力颇重,又能巩固土宇,建设地方。这种体制设计,基本上述到了“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境地,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7分)
(2) 根据材料二,阐述汉武帝时期郡县体制设计的基本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6分)
22. (14分)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申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宣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马兴才,李先明《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 “所谓道德教育,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必 修
选修
清末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算术
中国历史
地理
格致
图画
体操
手工
农商
民初
修身
国文
算术
中国历史
地理
理科
手工
图画
唱歌
体操
农业(男)
缝纫(女)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国时期道德教育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5分)
(2)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 (13分)西方人文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时必须进行辩证地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宗教改革的冲击力则在于对社会性的愚昧发起了攻击。……宗教分裂到处引起激烈冲突、流血事件、教派迫害,直至大规模屠杀,宗教史上记载颇多……宗教改革是“护神”的,要回归本源的基督教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差异甚至互相敌对,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争取政治自由和批评的权利,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他们反对教会权威、君主专制和特级特权,抨击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在反对或抨击中,丰富了有关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思想。……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致力于彻底打击恩格斯所说的“外界的一切权威”,争取恢复人的权利,确立人的尊严的运动。
——摘编自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浪漫主义对启蒙理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过分张扬和冷酷无情违反了人性;批判理性解构一切,但没有能力建构新的合法性权力,所以使得新旧权力之间留下了真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工具化、功利化利用,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失去了和谐;他们认为自由契约型国家过度夸大了个人自由,政府不能干涉公民的私生活,以至于共同体的价值都被抹杀;利己主义,追求私利最大化,造成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舒绍福《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抗及其启示》
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斗争方式。如何理解“宗教分裂后的新教比旧教更忠于上帝和《圣经》”?(4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美国家是如何践行启蒙思想家“消灭外在权威、建立新体制”这一进步思想的?(5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对启蒙理性所作的批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如何克服上述问题?(4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9世纪中后期,日本“眼观八方”,“脚踏实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体上说,这一宪法里从德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远多于从法国或英国模式中借来的东西。其原因在于:日本同德国一样,当时正处于巩固阶段,因而对增强国家实力比对保护公民自由更感兴趣。因此,这一宪法只为日本提供了议会制的门面,同时却维护了寡头政治的统治和天皇崇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东方后发展国家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源自于西方先发展国家的制度的大规模移植,明治维新就是最初的、也是最典型的例证。但是,日本在制度移植的过程中,抱有明确的选择意识,在元制度选择上规避宪政民主制度或仅仅在形式上模仿,而对其他技术性、效率性制度则大力移植。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后翌年即开始了制度移植,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移植的力度越大,在整个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先后移植了西方国家的股份公司制度、银行制度、货币制度、公债制度、保险制度等,以至于日本资本主义可称得上是一种“移植资本主义”。
——莽景石《明治维新:元制度与派生制度的非均衡演进及其对日本工业化的影响》
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宪法从德国模式中借来了哪些“东西”?为什么从德国所借远多于英法?(4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2020年伊始,一场名为“新冠肺炎”的病毒在全球蔓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我国清代康熙帝在抗击灾疫的过程中,也逐渐建立起一套应急与防治机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庚申,北京及周围发生了该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4小时之内,康熙已经召集内阁、九卿等各部门满汉官员,商讨应对措施;第三天,康熙派人前往周边地区查看灾情并上报朝廷;第六天,赈济银两已直接发放到受灾最严重地区的灾民手中……御史官员甚至皇帝本人对勘灾、赈灾及灾后重建过程进行监督。此次地震的赈济工作,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康熙帝直接拨出帑银,让散赈官员到灾区发放给灾民。地方官员,则承担起勘察灾情,维护日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康熙帝还谕令各衙门官员将上谕特别是有关对灾区灾民赈济措施的上谕“通谕内外军民人等,咸使闻知”,使灾区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帮助,消除恐惧。
——摘编自汪波《康熙十八年京畿大地震的应急机制》
材料二 京师为首善之区,盛京为“发祥之地”。清政府非常重视这些地方的防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而北京无染。康熙帝将承德山庄开辟为满蒙贵族专用的“避痘所”,并多次亲派医师前往东北地区为满蒙子孙种痘。八旗之外的民人境遇就悲惨了,他们种痘相对较晚,上海居民种痘的文字首见于道光年间。
——捕编自高中华《清代如何防疫?》
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康熙帝应对灾疫的主要特点。(5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评康熙帝的灾疫治理。(5分)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泰州)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 2. B 3. A 4. B 5. D 6. B 7. C 8. C 9. D 10. B 11. A 12. D 13. D 14. D
15. B 16. D 17. D 18. B 19. B 20. D
21. (1) 原因:对匈奴战争的需要;“工商食官”的传统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或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4分)
影响: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打击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了民众的利益。(3分)
(2) 基本思路: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受中央节制;郡守治郡权力完整;恰当设定郡的规模;充分发挥郡的地方建设职能;合理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4分)
特点:继承发展前代的思路;恩威并施;多措并举;内外相制、轻重相权。(2分)
22. (1) 内涵差异:清末,以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民初,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新道德。(2分)课程设置差异:清末,读经讲经是必修课,居于重要地位;民初,废止了读经讲经课程(或设国文取代读经讲经、中国文学)。(3分)
(2) 参考答案(9分):
论 点
论据和论证
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随时代的变革而变化(1分)
清末:儒学仍然得到政府的认同,但颓势难挽。(1分)。
(1) 清末内外交困,清政府需要挽救危局。(1分 )
(2) 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读经讲经课,试图借儒学“忠孝”等思想凝聚人心。(1分)
(3) 科举制度废除,儒学地位颓势难挽。(1分)
民初:儒学丧失统治地位。(1分)
(1)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培养公民,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
(2) 在学校课程中,废除读经讲经内容(或设国文取代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3) 西学的影响。
(2分,任答两点)
表述成文,字数相符,逻辑严密。(1分)
23. (1) 斗争方式: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文化的旗号,宗教改革针对天主教直接变革。(2分)理解:新教主张不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2分)
(2)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3分)。
(3) 批判:过分的理性违反了人性;解构一切而无力建立新的权力;对理性的工具化、功利化利用,不利于和谐;过度夸大个人自由,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违背人类文明。(2分,任答两点) 认识:科学引领,道德建设,健全法治。(2分,任答两点)
24. A. (1) 借鉴内容:君主立宪制;保留大量封建传统。(2分)原因:巩固初建的明治政府的需要;德国模式更符合日本国情。(2分)
(2) 特点:大规模地移植西方制度;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上注重形式上的模仿;侧重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4分)认识:学习他国先进经验,要立足国情;注意可持续发展。(2分)
B. (1) 特点:应急反应快;建立以皇帝为中心应急机制,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注意上情下达;安抚民心;重京师,轻地方;重满蒙贵族,轻民人。(5分,任答五点)
(2) 简评:作为杰出封建帝王,康熙帝有较强的治理能力但又有其局限性,但其灾疫治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方面,针对灾疫,应对有序有力,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赈济标准不一,重点保护少数人和核心地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