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 M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曾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 酬同步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这些措施 ( )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 C.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 D.使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解析:选 A 据材料“上海曾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 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可知,其旨在保 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与 囤积物资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只是涉及工人工资和银行储蓄业务,不能说明 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排除 C 项;材料所述“折实工资制度”及“类似的举 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并不能说明生产恢复到什么程度,排除 D 项。 2.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 80%,沈阳 拥有 2 000 多家工厂,200 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 电站。这说明,当时( )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 B 这些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地区,而且当时的钢铁产量获得 巨大发展,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特征可知,这是为了巩固国防需要而呈现出来 的特点,故选 B 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苏联援助的特点,排除 A 项;“一五 计划”在 1953 年才开始,排除 C 项;合理的工业布局是指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 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材料未涉及这方面,排除 D 项。 3.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 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 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 A 为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 下,实行计划经济,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有利于巩固国防,故选 A 项;农业 生产服务于工业化,排除 B 项;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但却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材料没有强调国民经济比例失 衡问题,排除 C 项;国家战略是根据国情制定的,材料强调国家战略的出台, 而选项强调国家战略的影响,排除 D 项。 4.“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 150 项:军工企业 44 个,冶金业 20 个,化工业 7 个,机械加工 24 个,能源 52 个,轻工医药 3 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解析:选 B 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 150 个项目涵盖了重化轻工业 等,可见“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 B 项;推动了“一边倒” 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和美苏冷战的形势,排除 A 项;C 项中的“彻 底改变”一词不妥,排除;“一五”计划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目 前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指向不明确,排除 D 项。 5.下图是 1954 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两枚,分别是第三枚“重型 机器厂”、第七枚“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进行 C.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是“一五”计划期间,材料中“重型机器 厂”“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说明经济建设的进行,故选 B 项;“一五”期间优 先发展重工业,不是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中工厂主要集中于东 北地区,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布局,排除 C 项;计划经济体制是 1956 年底初步确 立,排除 D 项。 6.据学者统计,在 1949~1956 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 工广告,但 1956 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城市化进程缓慢 D.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选 B 1956 年,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经济形态 的唯一形式,不会出现招聘、招工等类似的语言,这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故选 B 项;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工业化属于生产力领域的变革, 排除 A 项;城市化进程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招工、招聘等词语消失无关,排除 D 项。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 ( ) A.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 B.确定了“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 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解析:选 C 1956 年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 要成果是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故 C 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是指 1953~1957 年,故 A 项排除;B 项是 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排除;D 项是 1960 年提出的,排除。 8.1970 年 12 月,毛泽东会见美国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 要走弯路就是 S 形。”历史证明,中共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正是走了 S 形。这 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八字方针的提出 解析:选 C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指的是 1956~1966 年,这一时期“走弯路” 的突出表现是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 C 项正确;三大改造 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八字方针的提出都是正确的,不是弯路,故 A、B、 D 三项错误。 9.有诗云:园里瓜菜绿蓬蓬,圈里猪羊肥滚滚。端碗举筷吃上席,公社食 堂赛天宫。这说明当时(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农村工作中存在明显“左”的错误 C.“文革”动乱正在向农村蔓延 D.家庭联产承包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解析:选 B 材料“端碗举筷吃上席,公社食堂赛天宫”说明,当时存在“一 大二公”的“左”倾错误,故选 B 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的是农业合作 社,与“公社食堂赛天宫”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公社食堂赛天宫”是 1958 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 C 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 行生产,与“公社食堂赛天宫”不符,排除 D 项。 10.1960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立即展开大规模采集和制 造代用食品运动。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如玉米根粉、 小麦根粉、叶蛋白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 B.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国民生活 C.大跃进运动遇到了严重挫折 D.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 解析:选 A 由材料可知,面对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希望通过代用食 品解决温饱问题,故选 A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生活才有所改善,排除 B 项;“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 C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 D 项。 11.1961 年,中国油料作物收购牌价提高 19%,1963 年棉花收购牌价提高 10%,并且 1963 年农村地区福利费是 1958~1962 年平均水平的 3 倍。以下分析 准确的是( )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B.体现了“左”倾错误泛滥 C.严重忽视客观规律的表现 D.农民生活水平较高 解析:选 A 由材料信息“1963 年”“收购牌价提高”“农村地区福利费” 等可知,这与“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有关,故 A 项正确;“八字”方针是对 “左”倾错误的纠正,故 B、C 两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1957 年~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选 B 在 1957~1966 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期间既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严重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因此,这段时间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正确与错误、 成就与挫折交织,故答案为 B 项。 13.“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 程。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解析:选 D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 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 D 项正确。 14.下列展品是安徽小岗村 18 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该 雕塑反映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政府积极创办经济特区 C.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解析:选 A 图片是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 “包产到户” 契约的红手印,是 我国农村改革的开端,此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 A 项;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建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排除 B、D 两项;农业合作化是建国初期,我国农民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 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排除 C 项。 15.1984 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张瑞敏着力改造青岛日 用品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了一款“东方魔水”健力宝饮料,王石在深圳成立了现 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他们的事迹反映了( ) A.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B.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C.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 D.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 解析:选 C 由材料内容可知,1984 年柳传志、张瑞敏、李经纬、王石等 人开办了私人公司,这是因为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所有制结构发 生变化,允许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故选 C 项;材料中柳传志、张瑞 敏、李经纬、王石等人创办的是私人公司,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 A 项; 材料中柳传志、张瑞敏、李经纬、王石等人创办私人公司属于国内经济结构的变 化,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中柳传志、张瑞敏、李经纬、王石等人 创办私人公司,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与计划经济的弊端无关,排除 D 项。 16.下图反映了 1961~1985 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解析:选 C “文革”期间实行“左”倾指导的经济政策导致全国集市数量 总体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集 市数量不断增多,故选 C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开始,20 世 纪 80 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排除 A 项;该阶段 中国仍旧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开始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 革,排除 B 项;“文革”期间及两年徘徊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后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 D 项。 17.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 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处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选 D 据材料“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可知多种所有 制经济并存,改革开放后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 D 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收帝国主义企业,排除 A 项;过渡时期,没收 外资企业,排除 B 项;“文革”时期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全民公有制, 排除 C 项。 1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 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 )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 D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了对计划 经济的崇拜,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项;进 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排除 A 项;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在 1984 年全面展开,排除 B 项;1992 年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 质,而非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 C 项。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 ) A.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C.形成过程具有自发特点 D.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解析:选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主张企业参 与市场竞争,发挥市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故选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不具有自发特点,排除 C 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D 项。 20.1980 年 8 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 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 A.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C.对外开放的正式确立 D.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解析:选 D 1978 年以后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故 A 项错误;城市扩 大企业自主权是在 1984 年全面展开,故 B 项错误;对外开放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 C 项错误;1980 年 5 月,经济特区建设启动, 对外开放开始了第一阶段,故 D 项正确。 21.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 是 1979 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 B.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 C.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D.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 解析:选 B 如果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两次开放均是从东南沿海至内地的过 程,故选 B 项;“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是被动融入世界的过程,排除 A 项; “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 C 项; “1979 年以后的开放”体现了中国主动适应世界的需求,排除 D 项。 22.1984 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 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 A.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C.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解析:选 D 据材料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 生命,可知经济特区具有实干的精神,故选 D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 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而 非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排除 B 项;经济特区主要是政策、管理方式特殊而非走 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C 项。 23.199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在 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标志着( ) A.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现 B.90 年代国家经济重大战略步骤出台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台国家重大战略,故 选 B 项;我国的经济技术开放区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出现,排除 A 项;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形成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排除 D 项。 24.2002~2010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 85 187.8 亿美元,进口总额 72 099.9 亿美元,分别是 1978~2001 年的 4.0 倍和 3.6 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C.改革开放战略提出 D.进口、出口贸易的不均衡 解析:选 A 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在 2002 年后之所以大幅增长, 是因为 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故 A 项正确;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是 表现,不是原因,故 B 项错误;改革开放战略提出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故 C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 21 世纪中国进出口的大幅增加,D 项属于材料中 的特点而非原因,故排除。 25.以下是 1997 年世界出口经济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断(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解析:选 D 材料中的中国工业制成品成为世界出口主要部分,源于中国改 革开放的实施,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涉及欧 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状况,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轻重工业比例, 无法推断工业产业结构,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工业制造量在全球的 比例,排除 C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材料二:到 1952 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 过了 1949 年产量的 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 694 个工业项 目,其中的 156 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 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信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 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国有企业是问题的核心。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它占了城市就业人 口工业产值的 70%,而集体与合作制部门大约占 25%,新兴的私营企业只占 5%。 改革者在搞活国有大型企业时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在这些企业中,生产指标和分 配到的原材料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的,为了解决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政 府鼓励国有企业根据市场计划生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价格购进原材 料、辞退效率低下或怠工的工人并为产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这种竞争 可能导致工厂破产,因此这一做法遇到了阻力,有人指责它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影响经济发展趋势变化的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费正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问题;20 世 纪 90 年代,中国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推行的措施有哪些?(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反映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变化走向 归纳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趋势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52 年”“第一 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建 设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国有企业……占了城市就 业人口工业产值的 70%”“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的”“浪费和效益低下”“遇 到了阻力”等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设问限定信息“20 世纪 90 年代”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南方谈话”推动改革深入发展、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回答。 答案:(1)趋势:农业平稳发展中有所下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 1957 年后发展迅猛。因素: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958 年开始 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苏联的援助;五年计划的执行。 (2)问题:国有企业比重过大;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改革阻力大。 措施: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做出改 革。 27.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 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 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 中爆发的。中国政府于 1979 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 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 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 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 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 80 年代,政府都因 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 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 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 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 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 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 作用。(6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6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 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 要重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使农民重获“经济自由”的措施指的是废除 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小问,可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村社会面貌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第(2)问,根据“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 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 打击”可知,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是由于其经济地理优势和为了降低改 革试验的风险。根据“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 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可知,经济特区起到了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 转型的作用。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 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由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到逐渐 深入,体现出了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 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等特点。 答案:(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 转型。 (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 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港口,因其优越 便利的地理位置,享有“外贸古港”的称誉。自汉以来,各国每次到中国朝贡, 除带来给皇帝的贡品外还带来大量的货物,朝贡的船只到了广州后,“贡使捧表 进京朝贡”,而其他货物则就地贩卖,然后“其船置办国需随汛回国”。这就是 清初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起源,“怀远驿”“粤海关”“十三行”等都在日益 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应运而生。 材料二:2013 年,深圳、广州和厦门位居前三,获评对外开放“金牌城市”。 报告指出,广州的优势在于其综合实力和开放的均衡性,它未来努力的方向是发 挥规模和综合优势,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此次评出的“金牌城市”和“银牌城市”全部来自沿海或东部地区。 ——摘编自《中国城市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2013 年) (1)根据材料一,简述古代广州成为“外贸古港”的主要历史条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怀远驿”“粤海关”“十三行”等应运而生的主要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 2013 年获得对外开放“金 牌城市”的有利条件;从“金牌城市”和“银牌城市”的分布和发展方向,概括 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8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优越便利的地理位置”“自汉 以来,各国……朝贡的船只到了广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答案;第二小 问,根据“就地贩卖”“置办国需随汛回国”“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等信息并 结合“闭关锁国”政策加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外贸古港”“综 合实力和开放的均衡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 答案:(1)历史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海上丝绸之路”的促进;日益频 繁的朝贡贸易的推动。影响:促进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闭关锁国”政策。 (2)有利条件: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以及对外贸易的优越基础;有着综合实 力和开放的均衡性;1984 年,成为国家沿海开放城市。突出特点:部分开放城 市国际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