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汉川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10命卷人:魏开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总共50分)
1.《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灭,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本质上都赞成天人感应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论语》重视礼和仁,这不能说明顺天有为的主张,故A错误;孔子和老子都处于春秋时期,故B错误;《论语》重视礼和仁,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这反映出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两者本质上都赞成天人感应,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孔子和老子主张的不同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到:“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礼”和“法”
功能是异步同趋的,是一样的,均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和法家是不同的流派,没有渊源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材料说明
A. 法家吸收了儒家思想
B. 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
C. 儒家遭到了法家的批判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李斯提出“为天下一统”,均主张天下一统,说明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李斯的主张受孔子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天下一统”观点上的相同,排除C项;李斯是秦朝时期人,材料信息不是反映百家争鸣,排除D项。
4.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选择A符合题意。BCD三项也是董仲舒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家思想演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5. 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 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 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 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明理学并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相反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所以,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也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张载的主张
6.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是说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了正常欲望或者说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就是人欲。故答案为B项。区分人欲和人的正常欲望,就是为了说明人可以有正常欲望,排除AC项;人欲不符合天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天理,排除D项。
7.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 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 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 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 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阳明的“心学”
认为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只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就能恢复良知的本性;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则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因此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说明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排除A项;B、D项说法绝对,排除。
8.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C
【解析】
宋明理学在明清时期仍居于统治地位,其地位并未丧失,A项错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B错误;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C正确;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民主思想的体现,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封建制度下的思想启蒙的史实,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9.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里曾经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说便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亦说“商贾亦何鄙之有?”这表明李贽
A. 基本的经济观和民生观
B. 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C. 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D.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贾亦何鄙之有?”表明李贽反对重农抑商,体现出李贽的经济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表明李贽对市民阶层利益观的认可,体现出李贽的民生观。故答案为A项。B项与“商贾亦何鄙之有?”的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10.黑格尔认为,智者学派“把作为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到社会对象上去,并且使它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黑格尔评论的着眼点在于
A. 智者学派催生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 智者学派对社会改革的推动
C. 近代西方哲学来源于智者学派
D. 智者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从材料中的“把作为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到社会对象上去,并且使它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可以看出,黑格尔给予智者学派较高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智者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故答案为D项。雅典民主政治推动智者学派的产生,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智者学派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点睛】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学派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人类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1.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 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 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 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 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故D正确;A中充分错误;B中习俗错误;C中客观统一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主张。
【名师点睛】区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1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A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之处;B项只符合孔子;D项只符合苏格拉底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苏格拉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13.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A. 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 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C. 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D. 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遵守习惯和法律”、“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柏拉图对于希腊城邦管理主张法制、有序,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和习惯的关系问题,故B选项错误;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权力制衡理论的思想家则是英国人约翰·洛克,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城邦管理的法制有序,不是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4.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两人思想的实质是
A. 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B. 反对宗教信仰,强调人的追求
C. 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
D. 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属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路德属于宗教改革代表人物,“凡人的幸福”和“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在实质上都体现了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路德的思想无法体现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故A选项错误;彼特拉克和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选项错误;彼特拉克的思想也没有反映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5.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 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 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兴起
D. 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给了15世纪这一时间提示,联系教材所学,宗教改革最早出现是在16世纪,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并且题干所述现象不能说明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B、D错误。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多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说明在翻译、理解《圣经》时有了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16.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 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 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义人必因信得生”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即只要信仰即可得救,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是指智者学派的影响,故排除;D项是指启蒙运动的影响,故排除。
点睛: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君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17.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
:材料着重强调了宗教改革的进步意义,所以选C项。A项说法绝对化了,不准确,可直接排除;材料没有讲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可排除B项;人文主义精神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D项违背史实。
18.卢梭认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自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B. 个人自由要服从公共意志
C. 公共意志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前提
D. 国家是确保自由的唯一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可知B项正确;“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AC正确;自由除了要国家保障以外还要有其他因素,故D项说法太绝对。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19.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黄宗羲的思想没有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排除A;B项不符合黄宗羲的思想;C项材料无法体现;由黄宗羲主张“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主张“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同样合法的行为。”可知,两人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故D正确。
20.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根据“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说明康德强调思想解放,理性思考,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分析解答。
21.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活字技术效率低下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答案】D
【解析】
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与社会审美观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官营作坊垄断也不是活字印刷术未取代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活字技术效率更高,故C错误;由于当时对印刷书籍的需求不高,活字印刷术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印刷书籍的市场需求不高导致活字印刷术推广不力,从这个逻辑关系出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2.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召集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用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服务于农牧业生产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国家力量推动科研,不是说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可以分析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科研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天文现象的研究,往往举国家之力,据此即可大胆选择。
23.1954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发表巨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即《科学与文化史》,中文翻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从中英文标题的不同可以看出
A. 中国古代的科技实质上全是生产工艺
B. 中西方对于科技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C. 西方以文化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科技
D. 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明显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中国古代的科技并不全是生产工艺,A项排除;从二者的标题看,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没有和生产结合,因而称作科学与文化史,而中国认为科学转化成了技术,B项正确;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和特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排除。
24.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 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 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 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 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开明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由于唐朝时期开明的文化政策才是唐诗的内容广泛,才使唐诗得到发展,而宋朝时却非如此,即这段论述说明了开明的文化政策是有利于文化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不符合唐诗的实际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开明的文化政策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2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 王羲之《兰亭序》
B. 柳公权《玄秘塔碑》
C. 怀素《自叙贴》
D. 颜真卿《祭侄文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狂僧”、“狂且逸”、“摧格律”、“锋芒疾”、“唐朝”等信息可推断出是唐朝僧人的草书,C项符合要求。A项是东晋王羲之行书,B项是唐代柳公权楷书,D项是唐代颜真卿行书。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书法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总共50分。)
26.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
材料三 (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義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答案】(1)主张: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相同: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和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概括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根据“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概括出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得出。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为天下之大害者”归纳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思想上的反映得出。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得出。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争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不但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所有一切旧的“纳民于轨物”的东西都失去了约束力。……在参加争鸣的诸子百家中,没有谁不提出一套社会改革方案的。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逃避他们的时代使命。……百家争鸣,代表着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1)特点:中国“百家争鸣”围绕社会变革展开;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整体利益。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
作用: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确立了个人发展的普遍性原则;持续影响西方文化的发展。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失控;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实行城邦公民政治;城邦兴衰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及作用要分开来分别概括即可。
(2)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从二者不同的社会状况、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不同的政治体制等多角度分层次的概括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卫者。
论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仁”与“礼”的内部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孔子作为教育家,其教学内容是六艺,其内容也是以为贵族政治服务为主体;其晚年修订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均是传统文化的总结。
孔子是个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活动家、教育家、文化学者,因为保守性,与时代需求不符,所以孔子在当时政治上处处碰壁。
示例二:
论题:孔子形象对近代文化运动具有推动作用。
论述:近代康有为借助孔子进行变法,把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孔子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借助批判孔子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孔子形象大损。
无论是贬低孔子还是提升孔子形象,都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
示例三:
论题:新中国孔子形象由封建统治象征逐步恢复到真实的孔子和文化象征的孔子。
论述:改革开放前,孔子形象很低,主要是新中国初期“左”的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孔子的正面形象恢复并逐步上升,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上升,且借助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借助孔子加速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塑造大国地位与形象。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紧扣“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信息进行提炼、整理、归纳,因此需要对史料中“孔子之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的正确分析归纳,其次需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通过上面对孔子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从孔子形象的时代特点去分析,最后联系具体史实对此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点晴】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需要紧扣材料中对孔子形象的三层分析,然后提炼出其具有时代特色即可,最后联系不同时期孔子具有形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