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说是(  )‎ A.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B.社会历史的倒退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清朝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 A.功绩                    B.品德                     C.血缘关系            D.才能 ‎4.全球华人都重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是因为(  )‎ A.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孝宗敬祖的中华传统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5.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 A.等级制度森严    B.宗法色彩浓厚     C.文化生活丰富    D.法律制度严苛 ‎6.“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 A.春秋战国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 ‎7.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8.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9.“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  )‎ A.朝议制度            B.焚书坑儒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封国制                D.行省制 ‎11.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1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3.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4.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化说明(  )‎ 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            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1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1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17.唐太宗为回应吐蕃使者联姻的请求,准备起草诏令,负责此事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政事堂会议 ‎18.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  )‎ 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 ‎2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22.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23.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24.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 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25.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 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统治者权力相互平衡的需要 ‎26.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 ‎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8.“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9.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30.《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二、 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他(秦始皇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8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4分) ‎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 ‎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 ‎1.【答案】D 【解析】一定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的反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出现乐私有制,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公天下”的禅让制。‎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⒉夏朝与夏文化遗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依所学,夏朝推行的王位世袭传子制,依靠血缘继承,到秦朝形成“家天下”的皇位继承,此后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故选D项;依所学,春秋时期仍以宗法制作为继承原则,排除A项;战国时期,君主制兴起,仍采用血缘继承,排除B项;依所学,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排除C项。‎ ‎【答案】D ‎3.【答案】C 【解析】功绩不是主要依据标准,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A项错误;品德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故B项错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宗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 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血缘关系结合,故C项正确;才能与材料中“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清明节更多体现的是对故去的先人追思,与美丽传说无关,故A项错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属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世代人民所共同传承,与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都体现着浓浓的亲情,有宗法血缘的影子,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根据材料“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血缘关系,不能体现宗法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材料中“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一种乐器不能体现出文化生活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中“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体现制度严苛,但不是法律制度,故D项错误。‎ ‎6.【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中引号内容提及富贵之门出于兵,百姓崇尚战争,日常生活的歌谣紧扣战争,并抓住设问中的“最早出现在”,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军功爵制,民众尚武精神浓厚,故选A项;西汉前期匈奴与汉朝时有战争,会有此种思想,但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主流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且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B项;西汉后期战争频繁,也不是最早出现的,排除C项;宋朝前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尚武精神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 ‎【答案】A ‎7.【答案】A 【解析】秦,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要巩固统一,雄霸天下,宜向东用兵故A项正确;故B.C.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焚书坑儒是秦朝在文化领域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与题目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论述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因此不可能是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了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世袭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皇帝制度核心之一就是皇位世袭,不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任命和选拔方式充任的,故B项正确;封国制本质是世袭,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目“取代……标志”的意思,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秦实行郡县制,被其后历代王朝所继承与发展。‎ ‎1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13.【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 ‎【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4.【答案】A 【解析】利用品级较低的尚书分掌决策且分了廷尉的司法权,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依据所学,“汉承秦制”,排除B项;是分权但是不能体现是制衡,排除C项;尚书被赋予了决策职能,但不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从汉朝初年到汉武帝时期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而中央所辖的郡在不断增加,故选D项;封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并不能体现地方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王国所辖的郡在不断减少,说明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排除B项;国家所属的郡国数目的变化不能说明统治区域的扩大,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九品中正制选拨人才的公正合理的一面,故选C项;“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表明选官没有随意性,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D项。‎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故选A项;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诏令,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排除C项;政事堂会议是政事堂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排除D项。‎ ‎18.【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 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答案】D ‎19.【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削弱相权)‎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0.【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中考查时事体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故选A项;近代民主议政是代议制,排除B项;对时政的考查加强中央集权,且并非仅仅唐代,排除C项;“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可知宋代官、职、差遣分开授予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膨胀,故选A项;“科学管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有效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官员权力的限制而非职责分配,排除D项。‎ ‎22.【答案】D 【解析】“犬牙交错”的原则突破了原来的山川形便的划分原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行省制度的划分是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并没有扩大统治区域,排除A项;这样的划分原则并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排除B项;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区划,跟皇权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B 【解析】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是其成为社会进步障碍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有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5.【答案】A 【解析】在中国古代采取任何政治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26.【答案】D 【解析】军机处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2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答案】A ‎28.【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 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29.【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30.【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 ‎【答案】B ‎1.【答案】(1)制度:郡县制。(2分) ‎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照接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2分) ‎ 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4分) ‎ ‎(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2分) ‎ 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2分) ‎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分) ‎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答案】(1)现象: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坐——站——跪。(2分) ‎ 实质: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2分) ‎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 ‎(2)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2分) 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2分) ‎ 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2分)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2分)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的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