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8.00 KB
  • 2021-08-26 发布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9月高二开学历史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刀耕火种 D. 千耦其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材料要求的是农业耕作方式,不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其他特点。男耕女织是经营方式,不是耕作方式,所以排除B项。C项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D项也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故排除。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生有三宝,丑妻海地破棉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丑妻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薄地”反映了小农经济农耕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将农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情况,不能反映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3.如图方鼎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代表物品,青铜时代是指 A. 原始社会 B. 夏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们的祖先很早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夏商周时期,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比如图片中的祭祀工具——方鼎,充分体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历史称这一时期为青铜时代。答案为B;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主要是使用铁制工具,故排除ACD。‎ ‎4. 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 ‎②我国较早冶炼生铁和块炼铁 ‎ ‎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早期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和兵器,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器,所以①错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所以④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 ‎5.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反映了流动人口众多,说明景德镇制瓷业发达,同时出现了“佣工”说明雇佣关系出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①②③正确;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而且材料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④错误。根据题目要求可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是一道否定型的选择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切入,结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6.某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时代背景为北宋末年的电视剧。从历史角度看,下列情况不应该出现的是 A. 剧中人在自己住所旁边租邻居家房屋开了一家店铺 B. 主人公在某地草市饮酒游玩 C. 剧中人的店铺由于晚上经营被勒令关门 D. 剧中人物相约在东京(今开封市)逛夜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剧中人的店铺晚上不会被勒令关闭,故C符合题意;ABD均可以出现,不符合题意。‎ ‎7.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茶叶和生丝日益商 D. 生产茶、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答案】B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这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故B项正确;AD不符合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史实,应排除;C项不是实质,应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实质性”,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解答。‎ ‎8.‎ 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兴办的企业是 A. 机器制造 B. 面粉、纺织等 C. 农业 D. 军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受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主要以轻工业为重心,比如面粉、纺织等,因为轻工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故B项正确;机器制造业和军事工业是重工业,而重工业尽管利润丰厚但规模大,资金周转时期长,故AD项排除;农业是传统经济,故C项排除。‎ ‎【点睛】“19世纪7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 ‎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③与封建势力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4年到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甚小,但是与封建势力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①②③④均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火柴、造纸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10.国民党统治后期几乎垄断中国资本市场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法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大量商品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以上,美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关于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 ‎ 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 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性 ‎ ‎ ④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产生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压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过于绝对,资产阶级也有反帝反封的一面;③“毫不妥协”说法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ABC,故选D。‎ ‎12.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 同时进行 B. 先改造后工业化 C 同时完成 D. 先工业化后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是同时进行的,工业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二者相互联系,同时并举。故A项正确,同时排除BD;三大改造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57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到现在还在继续,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3.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分析运用思维层次,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涵、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把握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是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立足国内积累建设资金,力争短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不难判断A、B、C都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变革的手段和表现,得出答案为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的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青壮炼钢去”是指“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现象,造成这样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共党内存在着“左”倾错误思想的推动,故C项符合题意。ABD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但是重要原因而不是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左”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主要反映了 A.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我国人民的文化物质发生了变化 D. 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民获取时间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多重变化,这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它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故B正确;“挂钟、手表、手机”不能代表我国的消费观念,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反映文化物质发生变化,C错误;材料主要是“挂钟、手表、手机”的使用,不是生活习惯的变化,D错误。‎ ‎16. 下列各项内容选自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②“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④“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出现时间是1958年;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出现时间是1982年十二大提出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时间是1997年十五大提出的。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出现时间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④①②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选项错误。‎ ‎17.下列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男子服饰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西装成为礼服之一 B. 孙中山根据欧美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中山装 C. 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洋务派的倡导 D. 服饰有向平民化转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的变化主要受西方民主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临时政府移风易俗政令的促进作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等,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洋务派的倡导说法不正确,C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西装成为礼服之一,孙中山根据欧美服饰的优点设计出中山装,服饰有向平民化转化的趋势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确。‎ ‎18.列符合我国交通工具演进顺序的是 A. 人力车—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 B. 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电车、汽车 C. 电车、汽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 D. 自行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最早是人力车,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交通工具发生变化,1865‎ 年中国建成第一艘轮船,19世纪70年代出现铁路,1906年中国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1907年开始出现汽车客运,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业,故符合交通工具的演进顺序为人力车—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答案为A;BCD不符合 题意,排除。‎ ‎19.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实现了历史的突破,让全国人民都感到激动和骄傲。小明不仅观看了电视现场直播,第二天又上网浏览了相关报道,在学校听了广播的奥运报道,还在当地的日报上看到大篇幅的专题报道。请指出在小明接触到的上述大众传媒中,历史最悠久的是 A. 电视 B. 报纸 C. 广播 D. 网络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汉朝就有了具有报纸性质的《邸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中国近代的广播业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建立于1958年;网络开始为中国人使用是在1993年,故最悠久的大众传媒是报纸,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20. 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 流行语言 B. 基因工程 C. 菜篮子工程 D. 安居工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项B是现代社会的高科技,近代不可能出现;选项C、D包含在“饮食居住”中。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流行语言的变化 ‎21.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尼德兰革命 C. 工业革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使世界各地区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答案为A;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说是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融合,BCD错误。‎ ‎22.17-18世纪荷、英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①正确;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故②③都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详解】‎ ‎23.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 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 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 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D.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答案】D ‎【解析】‎ ‎18世纪中后期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这场革命是指工业革命,其本质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故选D;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就产生了,故排除A;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应该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故排除B;C属于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 ‎24.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讯工具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答案】C ‎【解析】‎ 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都是以能源来命名一个时代,说明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都体现出的是工业化的机械;B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出现新的通讯工具;D选项错误,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和汽车的差异,与此无关。‎ ‎25.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和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可以选择的证据有 ‎①电信工具的创新使跨时空联系日趋便利 ‎②垄断资本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③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④日本的“开国”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①正确;垄断资本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加强对世界的经济统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联系,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②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次根本性变革,不是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③错误;日本的“开国”是在1853年,还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错误。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6.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 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 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提高关税,实行关税壁垒,目的是减少外国产品的进入,不是刺激本国产品出口,故A项错误。1930 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增加进口商品的税率是保护本国贸易,这必然激起别的国家的反制,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故B项正确。材料的措施不是缓解危机的有效模式,在危机到来时应该加强贸易联系,加强国际合作,而不应该实行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此时可知关税壁垒政策不但不能加快摆脱危机的进程,反而加剧了危机的危害,故D项错误。‎ ‎27.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 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 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C. 提倡提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D. 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反过来,消费能刺激生产力,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只要增加消费,减少相对过剩产品,就能缓和危机造成的灾难,可见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D正确;材料不是说明“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A错误;生产的品种不能决定消费,B错误;材料不是提倡提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C错误。‎ ‎28.胡佛在《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的合法政党 C. 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 D. 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防止盲目竞争,加强对工业的干预,改变了胡佛总统时期对经济的放任自流政策,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调整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到民主权利和政党制度;D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的调整。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 ‎29.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 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 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纷纷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其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起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B 正确;A项“根本变革”的说法错误,排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 ‎30.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 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判断是7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 ‎31.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这主要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B. 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 有利于加快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进程 D. 有利于促进苏俄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时的俄国,集中力量战胜敌人是第一位的任务所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为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1920年实行的,当时面临着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战胜敌人是第一位的,BCD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排除。‎ ‎32.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以上活动分别发生在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 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C.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D. 苏俄实行战争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外国资本开办苏联政府暂时无力经营的工厂,一段时间后将由苏联政府收回;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B说法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33.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 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C. 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D. 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1922年之所以阳光灿烂,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固定的粮食税的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剩余的粮食,故C项正确;A项在十月革命后通过的《土地法令》中已经确立;B项错误,错误在“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项说法错误,应先交给国家。‎ 点睛:做题的关键时间点是“1922年”,结合这个时间点就可以得出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 ‎3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A.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B. 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 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最本质”。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管理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这些都是表象,主要忽略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故最本质特点就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作用。答案为D;A项是表面上的特点,B项是政治体制特点,C项表述不准确,应是“排斥”而不是限制”。故ABC错误。‎ ‎35.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 ( )‎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 ‎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依据所学,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都是在国内的调整,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三者都只是对内政策的调整,而不涉及外向型经济。分析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项,ABD选项排除。‎ ‎36.20世纪40年代,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实施 D.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再现能力,较为简单。A项出现于30年代,排除。C项是国际贸易体制,与金融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是B项的组成部分,《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故选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7.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的是 A. 取代英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B. 保持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地位 C. 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商品的需要 D. 抢占第三世界的广大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之所以积极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原因在于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对外扩张和输出商品,攫取更多的利润,答案为C;取代英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资本输出的内容,不是美国商品贸易自由化的目的,A错误;美苏争霸包括经济和军事,因此美苏争霸知识美国目的的一部分,B错误;美国目的是扩大全世界的市场,D错误。‎ ‎38. 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 欧盟 B. 石油输出国组织 C. 东盟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东盟和欧盟虽然都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但是东盟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和法院,是各区域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故A正确。‎ ‎【详解】‎ ‎39.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 A. 坚决抵制,游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 B. 积极参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C. 制定合理对策,见机行事 D. 消极对待、漠然视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答案为B;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可抗拒,因此抵制是错误的,A错误;不是制定对策,也不能消极对待,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应发展,积极采取措施,CD错误。‎ ‎40.假如你是一位墨西哥的百姓,2009年参加了由5万多人在首都举行的反对全球化浪潮的游行示威。你反对全球化的主要理由是 ‎①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利益获得者 ‎②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成本高等原因,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发达国家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墨西哥,破坏了自然环境 ‎④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引发生态危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往往是获利者,故①正确;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常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故②正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作用下,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把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会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故③正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作用下,发达国家把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会引发生态危机,故④正确。故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材料二1957~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 全国通用粮票(1966年发行) 当代中国第一张股票(1989年发行)‎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把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7—1958,1958—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从粮票到股票的转变”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什么样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根本性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原因:东北地区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一五”计划中有苏联援建的项目,东北地区与苏联等国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变化趋势: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 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一五”计划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产量上升原因);‎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泛滥(产量下降原因)。‎ ‎(3)根本性转变: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民生。‎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结合东北资源、工业基础、政策及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分析作答。‎ ‎(2)结合图表可知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二小问1957年至1958年结合1956年三大改造及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进行分析,1958年至1961年结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左倾路线进行回答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股票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体现了我国逐步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小问结合生产力、国力、民生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