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作业)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综合检测(十)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A 材料体现出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并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就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B、D两项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之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故B、D两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提高新政权在民众中的认同感,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选A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建国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目的在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是取缔,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对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没有谈及境外敌对势力,故C项错误;在建国之初,各项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巩固政权,而不是激发活力,故D项错误。‎ ‎3.1954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1954年以后(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解析:选B 1949年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不再具有立法的职能,故B 项正确;政协成为政治协商的机构,故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4.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表,据此可知我国(  )‎ 阶段 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 ‎1949~‎ ‎1954年 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 ‎1954~‎ ‎1966年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1966~‎ ‎1978年 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 ‎1978年 开始 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 A.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B.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C.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 D.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不特指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县、乡作为基本的地方行政区划一直未变,每次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都以此为基础,故B项正确;行政区划的演变,与意识形态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同理,地方行政区划不能简单与社会主义民主挂钩,故D项错误。‎ ‎5.(2019·承德联校期末)如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解析:选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及获得的国家补贴,故B、C两项错误;从图示看,国家补贴都超过了各个少数民族区域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6.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解析:选B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会议是十一届六中全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C项错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D项错误。‎ ‎7.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解析:选A 材料呈现的是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肯定,即肯定人权,故A项正确;跟人文主义精神无关,而且人文主义不是中国的一贯追求,故B项错误;材料保证公民的权利,没有呈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主权在民是公民拥有对主权的使用权,材料呈现的公民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故D项错误。‎ ‎8(2019·保定模拟)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 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了民法典的发展,故D 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9.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B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不符,故A项错误;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10.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解析:选D 材料中“1984年”港澳尚未回归,故A项错误;1984年时“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提出,故B项错误;C项“经济”与材料中“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的角度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对港澳观礼团说”“都要大团结”相符,故D项正确。‎ ‎11.(2019·郑州期末)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海峡两岸对孙中山的研究日益趋同,更倾向于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来研究孙中山生平活动及其思想。这种研究表明 (  )‎ A.学术的意识形态特色鲜明 B.统一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 C.研究受政治因素影响深刻 D.两岸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 解析:选B 海峡两岸研究趋同,恰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淡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研究日益趋同,更倾向于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来研究孙中山生平活动及其思想”,放到近代屈辱的转型中研究孙中山,表达了两岸对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渴求,故B项正确;材料突出从历史的大背景进行研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研究的趋同,不涉及两岸学术交流与否,故D项错误。‎ ‎12.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深情地写道:“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最终使诗中的“等待”变为现实的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D.两岸“三通”的实现 解析:选D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是1979年,主要是宣布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A项错误;“九二共识”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项错误;香港澳门回归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两岸“三通”实现使题干中的家信的“等待”实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渭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朱元璋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 材料二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建国初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到1952年1月,全国共查出贪污旧币1 000万元以上的贪污犯10万余人,判处死刑的有42人。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如先后开展的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 ‎ 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巡视利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分别是《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破解“历史周期律”》。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简评其反腐成效。(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反腐惩贪的认识。(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得知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通过“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得知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官员的监管力度;通过“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又亲自编定《明大诰》”‎ 得出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通过材料一中朱元璋亲自处死其女婿得知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第二小问,通过所学可以得知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由于朱元璋的反腐措施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其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的“告诫”、“三反”等词语可以得出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通过材料中制定的诸多反腐败条例得出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根据“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如先后开展的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得出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得出加大监察力度;根据“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巡视利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分别是《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破解‘历史周期律’》”得出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第二小问,根据以上的五个特点可以得出反腐治贪,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反腐败问题,一靠监督,二靠制度,三靠自律;反腐治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反腐惩贪的得力措施。‎ 答案:(1)举措: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官员的监管力度;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简评: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本质上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 ‎(2)特点: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加大监察力度;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认识:反腐治贪,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反腐败问题,一靠监督,二靠制度,三靠自律;反腐治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反腐惩贪的得力措施。‎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的接受西方宪政思想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世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 ‎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西方的宪政体制,却无法使之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关于中国宪政之路的观点,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注意题目对中国史的限定。阅读材料,根据宪政在中国的发展提炼出一个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评述这一观点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列举史实指出道路的曲折。可以从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方面说明;其次,指出为什么宪政道路在中国这么曲折,最后总结出制约宪政的因素,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即解决了哪些问题才能使宪政之路畅通。阅读材料我们还可以提出以下观点: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进行评述;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进行评述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 ‎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从目的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使“皇位永固”;从内容看,以保障皇权为核心;从结果看,最终成立了“皇族内阁”,证明这是场骗局,立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 ‎ 分析制约宪政的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 示例二:近代中国对宪政的不懈追求。‎ ‎1901年后,在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并在世界民主宪政潮流的冲击下,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从内容看,《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开始推进了法制建设;从影响看,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宪政素养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后来的《临时约法》提供了一些启示,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 ‎1911年,在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该约法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伟大意义,开创了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最终为中国实现宪政理想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 英美宪政的确立,为他国提供了一种政治体制模式。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的不朽主题。 ‎ 示例三:现代中国宪政梦的实现。‎ ‎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颁布《共同纲领》,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 ‎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