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50 KB
  • 2021-08-26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圆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差异性 B. 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 铸币形制体现古人智慧 D. 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的金属铸币,形制上来源于刀、铲、纺轮或玉璧等生产生活用具,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铸币形制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货币的产生;D选项表述错误,各国使用货币与推广农具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 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 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 过去娶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现在主要是从财富角度考虑,体现出传统观念受到物质利益的冲刺,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风气的败坏信息,故A项错误;逐利意识普遍强化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娶妻的观念,不能说明门第制度消失,故D项错误。‎ ‎3.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 A. 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 B.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D. 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已经认识到侵略危险的存在,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洋炮及仿造西式战船,这表明林则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林则徐“探访夷情”,说明其没有摆脱传统“夷夏”观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程度有限,并未洞悉英国的实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 A. 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B. 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 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D. 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一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制,另一方面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这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在“绝对控制”,故A选项错误;虽然国家抑制土地兼并,但并未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故C选项错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说明以土地私有制为主导,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时,小问容易错选A选项或C选项。其原因在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认为“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体现了国家的对土地的绝对权威,可以有效地抑制大土地私有制。实际上,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顽疾,不可能解决。‎ ‎5.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手工制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 ‎1893年 ‎1910年 ‎1920年 手工制品 ‎81.8‎ ‎41.4‎ ‎39.4‎ A. 手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加剧 B. 完全沦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C. 小农经济对西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D. 手工制品在国际贸易中需求总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表格显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手工制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导致国内手工业逐渐下降,A正确;B项是鸦片战争之后;C与表格中手工业占有比重信息不符合;D中手工业需求量减小,不符合表格信息。‎ ‎6.《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 御史制度如同虚设 B. 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 C. 御史职能发生变化 D. 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可知,唐中宗三年以来,御史台须先进状,获得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才能弹奏,说明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故B正确;御史仍然拥有弹奏权,A错误;材料说明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并非御史职能发生变化,御史仍然拥有弹奏权,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御史滥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7.下表反映了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开封商人借贷市易司钱数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北宋时 类别 户数 钱数 大姓 ‎35‎ ‎154万余贯 酒户 ‎27‎ 小姓 ‎27093‎ ‎83万余贯 合计 ‎27155‎ ‎237万余贯 A. 中小商户经营困难 B. 开封城市商业繁荣 C. 政府重视商业税收 D.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官营借贷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人尤其是中小商人对资金的需求,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据此可推知,北宋开封城市商业繁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出现借贷情况并不意味着经营困难;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开封商人借贷市易司钱数的统计情况,并未体现税收情况;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据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坊间所梓三国何止数十家矣”。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被创作出来,从史前时代一直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对应的历史演义小说出版,而且有的还有好几种版本。这表明当时 A. 商业出版迎合了市场需要 B. 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普及 C. 世俗文化整合了价值观念 D. 历史小说创作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出现历史演义小说刊行的盛况。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兴盛,商品流通扩大,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的文化心理需求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当时小说刊刻是否应用了活字印刷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技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并未得到广泛普及与推广,也没有取代雕版印刷术;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价值观念的整合;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历史演义小说刊行的盛况,但并未通过比较说明其成为主流。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1938年,蒋介石强调“务在交通要线上,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止战斗”,“以军队联合有组织训练之民众,施行游击,以牵制破坏敌之后方,前呼后应。”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灵活的作战思想得到落实 B. 尚未确立有效的抗日策略 C. 积极推行游击战争的战术 D. 注重刚柔相济的作战方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1938年”“在交通要线上,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止战斗”“以军队联合有组织训练之民众,施行游击,以牵制破坏敌之后方。”中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采取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方式,来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作战思想的落实,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D项之中。‎ ‎10.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这种做法 A. 成为当时浮夸一条重要渠道 B. 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 C. 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 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而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成为1959年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A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所述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排除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的政策原因,而且1959年三年困难已经开始了,排除C。该做法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而不是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排除D。‎ ‎11.‎ ‎ 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 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 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 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 D. 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恩格斯说:“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这里所说的“这种变革”是指 A. 西欧的宗教改革 B. 1832年议会改革 C. 英国的工业革命 D. 欧洲的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宗教改革声势浩大、斗争激烈,不符合“不声不响地进行”,故A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也不是“不声不响地进行”,故B项错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不属于政治军事斗争,符合“不声不响地进行”,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巨大,故C项正确;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故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 ‎13.在中国古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多次被说成是得到妈祖的“神助”如明万历三十二年沈有容驱逐荷兰侵略者、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有学者写诗赞颂妈祖:“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可见,妈祖信仰广为流传是因为 A. 民众思想迷信落后 B. 其蕴含保国卫民的精神 C.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 历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中国古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多次被说成是得到妈祖的‘神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把古代历史发生的中国官兵战胜侵略者说成妈祖的神助并广泛得到传播的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发挥了感化和教化人民的目的,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妈祖信仰广为流传是因为时代需要流传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与思想迷信落后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时没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故C选项错误;,妈祖信仰主要是民间信仰,与统治者大力倡导无关,故D选项错误。‎ ‎14.如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签订协议后的情形,该协议规定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 B. 新兴独立国家地位开始提升 C. 美国经济总量居于各国之首 D. 布雷顿森林体系进一步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字“该协议规定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可以判定A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据图片信息“你牛啥?你还得跟着我走呢”可知石油输出国组织受到美元的牵制,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与题文信息无关,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5.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祟尚节俭 B. 历代盗扰严重 C. 冶铸技艺落后 D. 葬俗遵循周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高等级墓葬出现大量的青铜兵器,反映了西周时期墓葬习俗按照周礼的等级秩序进行陪葬,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节俭风气,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墓葬偷盗现象,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西周冶铸技艺,排除。‎ ‎16.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这表明 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 D. 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衣、战俘、刑徒、奴仆”属于封建等级社会地位角度,然而西汉时期外戚大多出身这一类人,但是随着外戚权势增长,导致“体至尊”,说明时代变革导致观念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对于外戚身份论述,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政治联姻的信息,故D项错误。‎ ‎1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知推知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理解 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的认可问题,排除A; 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18.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B. 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C. 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D. 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答案】A ‎【解析】‎ 根据“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 说明牧区扩大了,可从事农耕的范围缩小了,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A正确;B是由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决定的,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和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无关,排除D。‎ ‎19.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是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下表为1937年至1941年国统区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的数量(单位:家)。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新设国家资本厂家数 ‎3‎ ‎27‎ ‎73‎ ‎111‎ ‎128‎ 新设民营资本厂家数 ‎60‎ ‎182‎ ‎346‎ ‎406‎ ‎738‎ A. 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 B. 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 C.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D. 国际局势制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37年至1941年国统区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工矿企业新设立的厂家数量不断增多,说明这一时期近代中国工矿业呈发展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仅依据此时期新设工矿企业的数量不能得出民营工矿企业发展优于国营企业;C选项错误,此时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恶劣;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并未体现国际局势的制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A. 批评民众麻木不仁 B. 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C. 鼓舞民众团结抗战 D. 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8”、“散沙团结,可以御敌”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丰子恺将中国四万万人喻为“散沙”,将抗战喻为“沙袋”,用沙袋装沙,鼓舞民众团结起来,抵御敌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丰子恺对民众的批判;B选项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1938年国民党在正面战争组织多次战役,并非不抵抗。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从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A. 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B 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 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 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来看,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日本战俘也加入反战行列。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与根据地教育体系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主要是联合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3.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D. 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也进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洲与美洲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只是瓦解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D选项错误,欧洲殖民者给美洲本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洲传统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并非是各洲文明双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1776年,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第一稿时,曾把支持奴隶贸易、将奴隶制强加于北美殖民地列为英王的罪状之一,但因遭到南方州的反对而被迫删除。这反映出 A. 蓄奴制度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 B. 南方州拥护英王的殖民统治 C. 建立政治共识是当时首要任务 D. 制宪会议中南北方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面临的严峻任务是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而不是废除奴隶制,达成政治共识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所以北方州做出了妥协,南方州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该内容遭到南方州的反对而被迫删除,不能反映出蓄奴制度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B选项错误,南方州支持的是奴隶制,并非拥护英王的殖民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南北方的妥协,不是矛盾激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时期,三苗叛乱。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叛后,其刑法却被沿用了下来。秦代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宋代法制基本上沿袭了唐律。明太祖惩元之弊,以重典酷法治国,在《大明律》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大诰》作为司法依据,使“诏狱”制度化。清代强调“以德化民,以刑弼教”,一般较为宽松。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它留给世人的是浩瀚如海的私法规定及私法学说。《国法大全》几乎全部为私法,五大法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大部分为私法。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正如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 ‎——摘编自庞朝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法律起源特点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和罗马法内容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和罗马法在近代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刑起于兵,兵刑合一;引礼入法,礼法并施;专制色彩浓厚,注重经济关系;以私法为主。(一点,任答四点,较完整得 背景:战争的刺激;儒家思想的影响;集权体制的强化;农耕经济的固守。商业贸易发达,纠纷增多;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地理环境优越;人文主义影响。‎ ‎(2)自身的缺陷;社会动荡;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吸收多元文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叛后,其刑法却被沿用了下来”得出刑起于兵,兵刑合一;根据材料一“强调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得出引礼入法,礼法并施;专制色彩浓厚;西方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私法规定及私法学说;五大法学家的主要著作也大部分为私法”得出注重经济关系,以私法为主。第二小问背景,中国的背景:政治,集权体制的强化;经济,农耕经济的固守;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一中“三苗在攻打黄帝部族中,制定了酷刑。黄帝平叛后,其刑法却被沿用了下来”得出战争的刺激或者推动。罗马法的背景:经济,商业贸易发达,纠纷增多;政治,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思想,人文主义影响;地理环境的优越性。‎ ‎(2)中国的原因: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在小农经济、集权政治的土壤中孕育的法律,是人治下的工具,并未孕育民主和法治,再就是“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逼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不改变封建土壤,就不会近代法律,得出自身的缺陷;社会动荡;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变化。西方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得出吸收多元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论证: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盛行,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控制着欧洲社会。14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王权加强;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变,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欧洲社会的世俗化。上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领城的各种变化,促进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示例2】论题:宗教改革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论证: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控制欧洲社会。宗教改革倡导“信仰得教”和理性理解《圣经》,提出世俗化的主张。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普及和科学发展。‎ 宗教改革加速了以神权为基础的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推动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解析】‎ 根据“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黎明破晓的世界”,结合14—17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可拟出论题: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然后,根据所学,进行论述,首先说明,中世纪欧洲的政治黑暗、经济停滞,再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说明,促进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也可拟出其他论题,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准确,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顺治十六年,大学士杨光先上书礼部,指斥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制新历书违背中华古法,意在诅咒清朝“短祚”。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清廷遂宣布废除西洋新历,恢复大统历,汤氏被革职下狱,杨氏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亲政后,基于对西学的了解,他觉察到大统历存在差错,并认为当年汤案处理不公,遂传谕杨光先、南怀仁(比利时传教士)等人:“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孰者为是,即当遵行,非者更改,务须实心”。经多次天文观测比试,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杨氏被遣回原籍;康熙九年,清廷决定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同时宣召传教士讲授几何学、天文学等,令他们采用西法测绘《皇舆全览图》、制作火器。‎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推行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历法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原因: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差;西历更为科学精确;个人对西学的了解。‎ ‎(2)积极影响: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突破;打击守旧势力,有利于巩固统治。‎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基于对西学的了解,他觉察到大统历存在差错”可知个人对西学的了解;根据材料“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可知历法与国家要务紧密相差;根据材料“经多次天文观测比试,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可知西历更为科学精确;‎ ‎(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杨氏被遣回原籍”可知任用西方传教士,有利于中西文化突破;根据材料“康熙九年,清廷决定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可知采用西历,推动中国天文历法的进步;根据材料“宣召传教士讲授几何学、天文学等” 引进西学,开阔国人视野;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废除旧历采用西历,打击守旧势力,加强皇权统治,有利于巩固统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