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中、商丘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月)历史试题 Word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信阳高中 商丘一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联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 ‎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 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用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4.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 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 科举制忽略了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5.《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7.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8.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对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做出这样的判断:“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其中“格致”是指 A. 科技 B. 民主 C. 理学 D. 教育 ‎9.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云:“眼人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经验丰富者)。”黄庭坚认为画竹 A. 需取材于市民生活 B. 注重抒情写意 ‎ C. 应该学会栽培竹子 D. 揭露社会现实 ‎10.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11.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A. 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 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C. 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 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12.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13.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14.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15.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1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17.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问题 ‎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 C.国民革命运动中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 D.国民党右派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18.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毛泽东曾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这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 A. 善于总结革命失败教训 B.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C. 准确分析旧中国的国情 D. 正视了五四运动的功绩 ‎20.1965年4月,中国科学院有两人撰文说,爱因斯坦不是一位超越了阶级和政治的科学家,正是爱因斯坦建议美国制造原子弹,使之成为美帝国主义手中一个威胁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热爱和平国家和人民的砝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这是对爱因斯坦贡献的错误理解 ②这反映了当时的“左”倾错误观点 ③‎ 科学是把双刃剑,要好好把握 ④这是违背“双百”方针的错误言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A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B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C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D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 A B. B C. C D. D ‎2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與论准备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24. 元曲《冯玉兰》第一折中,冯玉兰唱道:“我须是有量忖,又没个村庄道店好安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下列可以佐证唱词中“知书达礼”的是 ‎ A. “美德即知识” B. “认识你自己”‎ C.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25.以下是著名漫画家王锦松201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B.经济改革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 C.“南方谈话”指明中国改革方向 D.深化改革需要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26. 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 A.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C.冲击了神学精神禁锢 D.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27.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 ‎ A.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看成世界的中心 B.文艺复兴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前后,人神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 D.文艺复兴后,摆脱神学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28. 被誉为武汉三大名嘴之一的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教授在中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讲座。赵教授在讲座中最可能提到的名言是 ‎ A.教皇是两足禽兽 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徒皆为祭司 ‎29. 有学者总结西方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因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________。材料划线处应是 ‎ A.权利与财富 B. 自由与平等 C.摆脱君主专制 D.民主与独立 ‎30.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有人提出:“但是如果法律禁止所有事情或者几乎所有事情该如何呢?”孟德斯鸠的解决办法是 ‎ A.自由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B.法律不能违背理性 C.以行政权来制约立法权 D.实行社会契约制度 ‎31.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其《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他认为 A.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B.量子论、相对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C.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界理性的认识 D.生物进化论科学的解释了物种进化的原理 ‎32.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神 ‎33.20世纪末,有学者提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能源供需的稳定安全,三者之间应建立和谐的关系。依据这一模型及所学知识分析,电的运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改善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B.促进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 C.降低能源消耗,稳定能源供给 D.有利于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4. “一切动植物繁殖得太快,以致自然界无力供养它们;因此每一代都有许多个体在达到生殖年龄以前就死掉了。由什么来决定哪个将生存呢?当然,有几分是纯运气,但是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达尔文认为这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物种能否 A.参与竞争 B.自然选择 C.适应环境 D.取悦上帝 ‎35.“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由材料可知互联网 A.没有带来科学技术的变革 B.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 C.消除了人类社会间的隔阂 D.改变了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 ‎36. “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完整统一。”与材料中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 A.《马拉之死》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日出·印象》‎ ‎37.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 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B.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 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D. 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38.2013年7月,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两幅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不少观众都直呼“看不懂”,觉得沮丧,摇着头离去。下列西方艺术作品中观众最可能“看不懂” 的是 A. 雪莱的《西风颂》 B.凡·高的《向日葵》 ‎ C.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 米勒的《拾穗者》‎ ‎39.伏尔泰从事社会话动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康乾时期,因此伏尔泰对中国君主治理的社会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这种“开明专制”是很不错的。由此可知,伏尔泰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B.对启蒙运动缺乏信心 C思想具有矛盾之处 D对中国缺乏深入了解 ‎40. 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根据20世纪初英国泰坦尼克号邮轮与冰山相撞的真实海难改编而成。1912年4月10日,号称 “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号称“永不沉没的”“ 梦幻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船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有705人生还。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A.有线电报技术 B.无线电报技术 C.电话通讯技术 D.互联网技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13分;42题15分;43题12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及座号填写清楚;‎ ‎2.考生做答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4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举一例)(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 ‎42.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材料三 1933年7月, 胡适在芝加哥大学作《中国的文艺复兴》系列演讲时, 解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6分)‎ ‎(2)结合材料二,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3分)‎ ‎(3)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有何“惊人的相似之处”‎ ‎,并分析其原因。(6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1977年冬天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有6000人参加会议。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1977年底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 ‎1978年,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结合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信阳高中商丘一高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1.D ‎2.B 3. D ‎4.A ‎5.A ‎【解析】根据“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结合所学,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体现成风俗,排除D。‎ ‎6.B ‎【解析】‎ 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7. D ‎8.A ‎【解析】依据材料中“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可以得出把历史划分为“弋猎——耕牧——格致”,即游牧——农耕——科技,这是明确从生产方式上划分历史阶段,故A项正确;民主、理学、教育均不属于生产方式,故BCD项排除。‎ ‎9.B ‎【解析】黄庭坚的这首诗是对墨竹图艺术特色的一个诗性概括。“老斫轮”们的妙笔各具个性,因而历代出现的众多的墨竹图所显示的“精神”,也就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色彩缤纷,自成天地,体现出抒情写意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与ACD无关。‎ ‎10.C ‎【解析】‎ 据材料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等信息体现了北魏与唐朝壁画的不同风格,与艺术家创造性活动无关,故A项排除;“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仅能体现北魏时代壁画特点的时代原因,不能概括唐代,具有片面性,故B项排除;北魏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呈现出“悲壮之美”,唐代因为国泰民安富足强盛,壁画则呈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两者结合说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故C项正确;“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仅能体现唐朝壁画特点的时代原因,不能体现北魏,具有片面性,故D项排除。‎ ‎11.B ‎【解析】根据材料“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B正确,A项表述错误;C项材料不能反映;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D表述错误。‎ ‎12.A ‎【解析】由“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朝野一心,人无间言”,可知忧世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固中国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A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选A;B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 C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的主张,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C、D。‎ ‎13.A ‎【解析】“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反映出严复强调以民族竞争的大势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对传统民族主义的封闭性是持有反对的态度,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4.C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 ‎15.B ‎【解析】‎ ‎①‎ 会议的高频词汇为社会主义(118次),国家(118次),人民(111次),阶级(98次),可见此时会议的重点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阶级问题,因此推知为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故A错误;②会议的高频词汇为社会主义(128次),经济(123次),建设(124次),人民(117次),阶级为35次,在四次会议里是提到阶级次数相对较少的会议,可知此次会议的重点是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邓小平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其主题主要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故B正确;③会议提到阶级的次数在四次会议中是最少的,为14次,提到最多的为经济(209次),建设(184次),社会主义(179次),可见这次会议重点是讨论经济建设,同时相对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阶级对会议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更少,因此③会议为1992年党的全国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故C错误;④会议提到最多的词为阶级335次,革命288次,是四次会议中提到阶级与革命最多的会议,因此可推知④为1969年召开的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故D错误。‎ ‎16.C ‎【解析】“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正确;A、B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属于中国革命道路。‎ 17. C ‎18.B ‎【解析】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关于“人民”的认识,符合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前提下中华民族的含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帝的目标,排除D项。‎ 点睛:兴中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的“鞑虏”是指满清统治者,说明该誓词具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孙中山的观点表明已经认识到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9.B ‎【解析】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传播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说明文化思想引领作用的重要性,B正确;材料没有总结革命失败教训,A错误;C和D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D ‎【解析】根据图片看出,中国改革,一些人以怀疑的态度在观望,说明中国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D正确;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A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1.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60年代中期,左倾思想影响当时对世界问题的认知,四个看法均符合题意,选B。‎ ‎22.C ‎【解析】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是指由国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是孙中山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社会问题的“积重难返”而提出的,是对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所以符合“最具前瞻性”、“最为曲高和寡”的评论;而今世界各国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下,尤其是当今的中国更是注重民生,所以符合“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等评论,故c项正确。民族主义争取民族的独立,已经解决,故排除A项。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当时已经完成,和“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无关”,故排除B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当时的政策,非现在“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故排除D项。‎ ‎23.A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邓小平南巡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4.C ‎【解析】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没有涉及香港电影的内容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说明‘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与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可知,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各种题材的电影,说明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材料“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中‘大跃进’题材的电影不受观众欢迎,因而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5.A ‎【解析】知书达礼,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选A。‎ ‎26.A ‎【解析】智者运动推动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形成,没有遏制个人主义思想,选A。‎ 27. C ‎【解析】从文中意思,结合文艺复兴,可知为了信仰,为了生活,后者以人为中心,选C。‎ 28. D ‎【解析】宗教改革,与上帝直接对话,可知选D。‎ 29. B ‎【解析】从个人角度而言,启蒙运动强调自由与平等,选B。‎ 30. B ‎【解析】禁止所有事情或者几乎所有事情,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也就是违背了人的理性。所以选B。‎ 31. C ‎【解析】A、B、D皆片面,只有C揭示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故答案为C。‎ ‎32.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33.B ‎【解析】电在生产、照明、交通各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了与电有关的各种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同时也促进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革,故选B.电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恶化和消耗能源,也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排除A、C、D. ‎ ‎34.C ‎【解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故选C。‎ ‎35.D ‎【解析】材料强调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和产品革命,更是观念革命,对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进行革命性的革新,故选D。A、B两项是对信息的错误理解;C项说法错误。‎ ‎36.B ‎【解析】“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与此一致的是《自由引导人民》,故选B;《马拉之死》是古典主义风格,重理性,轻感情;重素描,轻色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日出·印象》尽管也强调色彩,但不符合“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为素材”; 《自由引导人民》以法国人民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符合题意,排除A、C、D。‎ ‎37..B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人间喜剧》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故材料中巴尔扎克所说的“法则”,无疑是指巴尔扎克本人对客观现实的尊重,这就奠定了《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基调,B项正确;A项主要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排除,C项双城记指的是巴黎和伦敦,主要反映19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D两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故选B。‎ ‎38.C ‎39. D。‎ ‎40.B ‎41.(1)民本:孔子的仁、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维护君主专制等;(4分)‎ ‎(2)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3分)‎ ‎(3) 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分)‎ ‎42.(1)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6分)‎ ‎(2)思想: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任3分)‎ ‎(3)相似: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需要;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的束缚。(6分)‎ 参考答案 ‎43.示例:(12分)‎ 论题: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深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 论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恢复高考制度和全国科学大会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与教育的理念,有利于为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提供人才储备;7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新中国突破了外交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自发探索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开辟了新路,也体现了人民迫切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综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点,这一转变有赖于之前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