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1.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载:假使遭遇抗力,最适宜的方针便是不去争辩、争斗或发动战事,而要谦逊,并要柔弱、宽容,如此方能制胜。该学者论述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信息分析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哲学上主张以柔克刚等,结合所学知识,推知这应该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故B选项正确;A选项的孔子和D选项的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但并非无为而治,相反主张有为政治,故A选项和D选项错误;C选项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虽然主张“非攻”但是反对的主要是不义的战争,而非所有的战争,故C选项错误。
2.古人有“儒者饰身之教,释者修心之教”、“禀儒道以理身理人,奉释氏以修身修性”之判别,华人学者余英时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中论道:新儒家则“通过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概念和分析方式,把儒家传统中引而未发的‘心性之学’全面地建立了起来,因而丰富了并更新了这个传统。”这里的“新儒家”是指
A. 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 宋明理学
D. 清初实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的知识点主要是宋明理学,材料的主旨信息就是儒学和佛教相融合。相传佛教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故A选项的先秦儒学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汉代的经学主要是,儒学不同学派对于儒学经典的不同争议,与儒学与佛教相结合关注心性和具有思辨性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C选项,从魏晋以来儒学受到了佛道的冲击,为此儒学在宋朝结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相比于之前儒学更具备哲学性和思辨性,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的实学,是针对清初的社会状况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学说,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错误。
3.《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 实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 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 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D. 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考点主要涉及的是汉朝之后的法律儒学化问题,做题的主要方法是正确分析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在断案的过程中一要坚持基本的法律原则二要推崇儒学,故材料指向法律和儒学相结合,所以D选项正确;A选项,根据材料信息主要指的是司法断案而非治国思想,根据所学汉朝之后统治思想逐渐确立为儒学,故错误;B选项,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的标志是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而非法律的儒学化,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指出法律和儒学的紧密结合,使得两汉出现了大量“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并未体现出来司法的不完善,故错误。
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云:“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
A. 权力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B. 崇尚思想自由、鼓励文化多样
C. 鼓吹“早期的民主思想”
D. 反对皇权专制、鼓吹士人议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当时人们的文集和出版的刊物不符合规矩则不许传刻或者烧毁刻板,这体现出了政府的控制,为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的鼓励思想自由、文化多样和材料中的政府严格控制不符合,故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专制对于文化的钳制,并未体现政治上的民主,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作者的对于专制和议政的观点,故D选项错误。
5.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认为: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妇女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这些认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具有实用性这一特点
B. 能用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D. 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之一,但是材料中却未直接体现需求导致科技进步的信息或科技服务现实需要的信息,故未体现科技的实用性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主要是对于中国人从事科技的理解,而非阐述科技实际产生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说了科技的几种类型背后的精神诠释并未体现出科技的发展更未体现出多元,故C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材料的主旨,时人认为从事科技符合“忠、孝”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要求,故正确。
6.北宋哲宗时有位张丞相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予忘之!”材料中张丞相的字体现的书法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书法艺术,材料涉及的关键词有“满纸龙蛇飞动”“
此何字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得出该字体的特征是勾连不断、审美价值高实用价值低等特征,符合草书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字体古朴典雅笔画相对复杂,但是规整实用性强,不符合题意;B选项的隶书,特点是方正平直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错误;C选项的楷书,结构严谨实用性强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7.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亦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细腻幽雅的昆曲开始显露出远离大众欣赏趣味的一面,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社会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所学明清时候君主专制逐渐加强,为此社会等级在清朝并无明显弱化趋势,故错误;B选项,根据题意昆曲的衰落主要是大众层面的衰落,为此与统治阶级旨趣的变化关系不大,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欣赏趣味的变化,与文化水平高低关系不大,故错误;D选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发展,昆曲脱离了大众趣味,故逐渐衰落,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8.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 导致北洋海军覆没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问的点“惜李之识”就是指李鸿章在思想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李鸿章的近代思想主要是“中体西用”,在当时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已经很难得,但是固守制度有体现出保守性,故B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识”更多的是实践,是将向西方学习落实为行动,故不符合设问,错误;C选项,签订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的时代悲剧,不符合李鸿章在近代化上面的见识,故错误;D选项,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李鸿章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不是见识的体现,故错误。
9.史家李剑农说:“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圣经为准衡……康有为要作政治的维新运动,老早就从圣经里面去找维新的路径。”这一路径是
A. 尊孔复古
B. 因信称义
C. 托古改制
D. 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尊孔复古不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主张,而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文化上做的准备,故错误;B选项,因信称义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主张,与维新变法无直接联系,故错误;C选项,材料中的圣经不是西方的《圣经》而是中国圣人的经典,由于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康有为利用传统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力图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故正确;D选项,材料中康有为借助圣经而非完全西化,故错误。
10.1925年出版的《热风》是鲁迅的早期杂文集,其基本内容是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也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杂文
A. 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C. 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全新体裁
D.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抨击的是封建愚昧等落后的传统观念,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直接抨击,所以A选项的基本否定不准确,故错误;B选项,根据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等内容,可以推知的确是对于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故B选项正确;C选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鲁迅杂文的首创性,故错误;D选项,根据所学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故错误。
11.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
A. 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 社团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D. 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材料信息,本材料只是体现了部分学生团体,对于其它团体并无直接的体现,为此我们无法得出A选项结论,故错误;B选项,材料中的刊物的主要内容还是停留在“民主、科学”的角度,与马克思主义并无直接联系,依据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五四运动之后,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这些社团的宗旨的确符合革新和改造之说,故正确;D选项,依据题意知识部分团体,因此不能以偏概全,故D选项表述不准确,错误。
1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称,“麦喀士(马克思)喟,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社会主义的“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并认为中国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梁启超
A.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B. 对马克思主义已有较深了解
C. 从安民救世的角度介绍马克思主义
D. 看到了民众是革命的力量之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原(源)泉”、“古代井田制与其有同一立脚点”等信息都是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与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的关注,故选C
;题干没有体现梁启超的信仰问题,只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介绍,故排除A;上述信息并不能看出其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的深入,因为只是表面介绍而且也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容有一定的出入,故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民众与革命的关系,故排除D。
13.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言:“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旨在宣示其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民族主义主要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错误;B选项,民权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民国”,这与材料中政权的组织和构成密切相关,故正确;C选项民生的核心是“平均地权”,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故错误;D选项的民本主义是中国儒家的传统内容并不属于孙中山的核心思想,故排除。
14.1930年,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看来,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正统观点相比较,毛泽东的“异端”观点越来越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趋向。当时,该“异端”观点最有可能是
A. 突出强调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B.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
C.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D. 肯定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关键句“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正统观点相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主张是“中心城市暴动”,而毛泽东则是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突出了农民的作用,故A选项正确;B选项的主张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主张,而非毛泽东的主张,故错误;C选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是双方的共同主张,不能够体现出“异端”,故错误。
15.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从书”、“走向来来从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严重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80年代的时间信息告诉我们此时中国已经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故错误;B选项,根据时间信息不符合,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主要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同时无法解释大量外国名著汉译等内容故错误;C选项,根据时间和内容,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后中西交流的频繁和重拾双百方针后文艺的繁荣,故正确;D选项,根据材料同样也有外国研究中国类的图书,说明这是文化的交流而非简单的西化,故错误。
16.苏格拉底“希望将每一项法则置于理性的观察中,将道德建立在个人的良知上,而不是在社会利益或天命上。”由此可见苏格拉底
A. 认为知识即美德
B. 反对利益与天命
C. 强调理性与良知
D. 注重法则与道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的信息不够全面,无法体现理性的核心,故错误;B选项的信息不够全面,无法体现“理性”和“良知”故错误;C选项全面概括了材料中的两句话的关键信息,故正确;D选项对于材料核心解读错误,将法则置于理性关键点在于理性,同理第二句话的关键点在于良知,故错误。
17.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A.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 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 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强调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生的现实幸福,宗教改革强调人的信仰自由和发财致富的权力,都强调了人性的解放。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比较
18.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件家具,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的造型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 人们向往古罗马的爱情生活
B. 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C. 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 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文艺复兴时期”“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可知,丘比特梳妆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世生活,追求现世幸福,“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故A错误,D正确。仅从一件家具无法得出当时奢靡之风泛滥,故B错误。 人是否是上帝创造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
19.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财富是上帝私有的,创造财富是在帮上帝管理财产,人承担了管家或者说基金经理的角色。韦伯的观点
A. 体现了“因信称义”思想
B. 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C. 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D.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因信称义”的理解是信仰就可以得到拯救,这与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财富的合理性无关,故错误;B选项,材料主要是依托上帝论证财富的合理性,与挑战教皇无关,故错误;C选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错误;D选项,承认财富的合法性有利于人民去积累财富,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故正确。
20.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社会契约论
D. 三权分立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C项正确。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D。
21.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伽利略的主要成就不在于“引力”和“时空观”,而在于实验和观察,故错误;B选项,牛顿的时空观是绝对的时空观,这与材料的信息相违背,故错误;C选项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对于牛顿思想的发展,故正确;D选项,普朗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此而在于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故错误。
22.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制成了电动机,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创建第一个中心发电厂。对上述史实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工业革命达到了高潮
C. 英国是科技创新中心
D. 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符合题意中科学理论的进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故正确;B选项,根据材料时间和内容这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非第一次工业革命,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扩展到多个国家同时进行,中心不再是英国,相反英国依托广阔的殖民地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D选项是材料信息最终导致的结果,无法体现出材料史实之间的关系,故错误。
23.司汤达的《红与黑》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状况。下列对这本书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现在18世纪后期
B.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D. 表达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该书出现于19世纪中期,与选项信息不符合,故错误;B选项,根据题中的内容“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社会的状况”是对于现实的批判,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类型,故B项正确;C选项,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而是符合现实主义特征故错误;D选项,依据材料信息,只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而无法体现对于理想世界的追寻,故错误。
24.某一艺术派别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达微妙的色彩变化。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
A. 《日出·印象》
B. 《格尔尼卡》
C. 《自由引导人民》
D. 《唐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 “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 “表达微妙的色彩变化”,属于印象派的特征,而《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代表作,故A选项正确;B选项的《格尔尼卡》用杂乱的线条展示作者的精神变化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故错误;C选项《自由引导人民》注意色彩的夸张运用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D选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不符合题意。
二、主观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 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地主张科学至上论,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生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济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思想论战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相同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答案】(1)内容:中西方思想论战围绕两个观点进行:一是批判科学进步对人类发展带来深重的灾难;二是强调“唯科学主义”论,认为科学进步在人类发展中起支配作用。
背景: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十月革命与苏俄的建立;西方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广泛传播;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人文思想。
(2)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强调“马克思主义”)
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强调后世“借鉴”)
【解析】
【详解】问题(1),设问一是寻找内容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的”
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和材料二”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推出批判科学进步对人类发展带来深重的灾难;根据材料一“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和材料二“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生观”可以推出强调“唯科学主义”论,认为科学进步在人类发展中起支配作用。设问二是分析原因,做题方法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抓住的关键语句有 “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 “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 启蒙时代以来”“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出原因的角度有:科技的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文精神冲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问题(2),分析材料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依据“国思想界的再思考”推出思想解放;依据“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推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辩论的内容可以推出推动科学的传播和片面西化的思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江大河》是2018年年末吸粉很多的电视剧,下面是摘自电视剧的情节:
主角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出身不好,一直倍受歧视,1978年高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过线,但在向镇革委会递交政审材料时因家庭成分问题被直接赶出来,经过一番波折,宋运辉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大学。
宋运辉在大学听说同学的父亲平反了,急忙在放假时回家,路上遇到未来的姐夫雷东宝,雷东宝向他请教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宋运辉成为当地唯一能清楚解释这一政策的人,雷东宝回大队后就开始着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困难重重,最终得到县里的支持;雷东宝后来成为队里的书记并领导大家建立了建筑工程队,小雷家的预制品厂效益好,只是每个供销社都管他们要指标,没有指标就买不到钢筋水泥,需要指标和批条,小雷因辗转买卖钢筋水泥被告倒卖国家计划物资。此时宋运辉的姐姐开始在家养殖长毛兔并将技术推广到全村,大获成功。
宋运辉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一步步晋升,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个体户杨巡是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他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视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宋运辉参加1978年高考,但政审颇受曲折,最终上大学。
历史现象:文革结束,全国恢复高考。
概述和评价: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社会百废待兴;中国社会在“徘徊中前进”,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中国思想界依然受“左倾”思想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并未完全解放,因此主人公在上大学前的政审中受到很大的阻碍。
【解析】
【详解】本题做题的关键在于规范,首先应该提取关键情节既要在材料中有体现又要符合教材知识比如“宋运辉参加1978年高考” “78年之后的拨乱反正” “杨巡抓住市场经济的契机逐步发展”等依次对应的课本知识是: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和法制重建、经济体制改革等。第二步,对于事件进行概述和评价。概述类似于名次解释,信息具有概括性但必须完整,同学们可以依据自己选择的情节进行概述;评价注意多个角度辩证评价。比如我们选取了“宋运辉参加1978年高考”既要看到党内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也要看到“左”的思想的顽固。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根据“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得出工匠们怠工逃亡的现象严重;根据“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得出“班匠银”制度的推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打击;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
(2)积极意义:根据“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得出减轻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根据“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得出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