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再现 B.“仁”是人文精神觉醒的提升
C.“仁”是孔子对人本身的反思 D.“仁”的提出是人的精神自觉
2.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媒体时引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强调领导者治国要有的态度。原话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引文体现的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C.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4.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旨是( )
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C.打倒孔家店能打到中国传统 D.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B.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6.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 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C.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7.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陈亮批评的是( )
A.官员士大夫实践理学为风尚 B.士人耻于修养以致世风日下
C.阳明心学末流尽废天下之实 D.空谈心性的道学无补于实际
8.法国学者谢和耐认为:“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中华文化成就的是( )
A.航海技术 B.宋词文学 C.活字印刷 D.粉彩瓷器
9.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除了它那种成卷或成轴的形式外,“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去处是自然,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最有可能是( )
A.理性至上 B.类型多样 C.抒情写意 D.崇尚自然
10.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汉赋 ④元曲 ⑤小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⑤
11.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12.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圆曲线说》、《则古昔斋算学》等书籍。曾国藩此举旨在( )
A.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 B.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
C.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 D.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
13.史家陈旭麓认为:“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认为“中体西用”论( )
A.被后人多数讥讽否定 B.企图以西学凌驾中学
C.为引进西学打开通道 D.倡导中西学相通相容
14.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指出:“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由此可见严复主张( )
A.倡导富国强兵 B.重视学习西学
C.突出中西差异 D.关注民众启蒙
1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
A.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D.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16.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17.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18.近代中国,对外交、西方科技、人民地位的认识上分别经历了从“夷务”到“洋务”、从“淫巧”到“长技”、从“臣民”到“国民”的变化。这类变化集中反映出( )
A.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 B. 思想文化观念逐渐西化
C. 社会半殖民地化日益加强 D. 民主科学取代专制愚昧
19.钱谷风在《清王朝的覆灭》中说:“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很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解决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 B.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C.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0.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21.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
A. 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2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23.“对我国的诗歌创作来说,1958年乃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诗歌界“出现了普遍繁荣的、盛况空前的图景”,各地出版的油印和铅印的诗集、诗选和诗歌刊物,不可计数。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传单在全国飞舞……。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快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4.傅高义说:“很多人钦佩他以87岁高龄毅然踏上南行之路以确保中国在加快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步伐的举动。”这一“举动”( )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B.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化和思想解放 D.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25.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 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 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有义务对社会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清末士人阶层在多领域探索的史实并谈谈你对知识分子的认识。(10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请你谈谈在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总结哪些教训和经验?(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时期
宋元
明清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斩妖除魔的正义化身,向现实妥协的悲剧代表,叛逆不羁的个人英雄。
表1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A
C
D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D
C
B
D
A
C
B
21
22
23
24
25
D
D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20分,28题12分,共50分)
26题:20分
(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政治参与由贵族政治到官位政治(6分)
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倚重士人;士人自身的努力与社会责任感。(4分,答出2点即可)
(2)探索:打破学术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6分,答出3点)
认识:社会剧变孕育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4分)
27题:20分
(1)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4分)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6分)
(2)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4分)
认识: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要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题:12分
(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2分)+论述说明(10分)。
(2)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2分)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8分,各任答两点即可)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