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6.64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历 史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有( )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皇帝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
3.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一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5.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6.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7.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 12 -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8.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9.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0.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11. 《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12. 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3.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4.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 12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15.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6.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17. 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18.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君主专制 D.代议制
19. 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0.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21.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 12 -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按律量刑,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22.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23.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美国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是( )
A.实行三权分立 B.实行君主立宪
C.实行民主选举总统 D.国会制约总统权力
24. 某著作中写道:“邦联建立不久,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它就像一个‘四肢指挥头脑的怪物’。”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子扭成的绳子”。
这些比喻旨在讽刺美国( )
A.各州间互设关卡,商品流通不畅
B.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C.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D.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2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6.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
这个“宣言”(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7.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随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8.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 12 -
。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9.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0.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31.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革命运动。
这次革命运动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32.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
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3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 《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4.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 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 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12 -
35.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认识正确的是(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36.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
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1894-1912年: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年:
1949-1956年: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37. 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里“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主要是指( )
①青年学生
②先进的知识分子
③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④广大农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8.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
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39.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 12 -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0.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41.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 12 -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二、三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3分) 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6分)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4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2分)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2分)你有何启发?(3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 12 -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 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分)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2分)
二、材料题
41.答案:
1.在古代,西周曾在现山东省内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周、西汉前期和元朝。分封制、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
3.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不必拘泥于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行政管理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2.答案:
1.政治文献:美国 1787 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差异:德国国家元首控制议会;法国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4.特征:代议制、选举制
启示: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
解析:
43.答案:
- 12 -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准。
3.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査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第(1) 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 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
2.第(2) 问要分析材料中的错误观点。
3.第(3)问要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
4.第(4)问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 12 -
历史客观题答案
试卷类型
答案
满分
部分分
A
B
1.5
0
A
A
1.5
0
A
C
1.5
0
A
B
1.5
0
A
D
1.5
0
A
C
1.5
0
A
C
1.5
0
A
C
1.5
0
A
C
1.5
0
A
B
1.5
0
A
A
1.5
0
A
A
1.5
0
A
A
1.5
0
A
B
1.5
0
A
A
1.5
0
A
A
1.5
0
A
C
1.5
0
A
A
1.5
0
A
C
1.5
0
A
C
1.5
0
A
D
1.5
0
A
C
1.5
0
A
A
1.5
0
A
B
1.5
0
A
B
1.5
0
A
A
1.5
0
A
C
1.5
0
A
A
1.5
0
A
A
1.5
0
A
B
1.5
0
A
D
1.5
0
A
B
1.5
0
A
C
1.5
0
A
B
1.5
0
A
D
1.5
0
A
B
1.5
0
A
A
1.5
0
A
C
1.5
0
A
D
1.5
0
A
B
1.5
0
- 12 -
二、材料题
41.答案:
1.在古代,西周曾在现山东省内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周、西汉前期和元朝。分封制、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
3.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不必拘泥于答案,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行政管理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2.答案:
1.政治文献:美国 1787 年宪法、英国《权利法案》、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差异:德国国家元首控制议会;法国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4.特征:代议制、选举制
启示: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
解析:
43.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准。
3.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査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第(1) 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 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
2.第(2) 问要分析材料中的错误观点。
3.第(3)问要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
4.第(4)问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