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政治的这一特点
A. 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 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
C. 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 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朝代变更不以王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疆域控制范围的变化为标准,而以家族的血缘继承与否为标准,这念 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D 项正确;A项中的创新材料没体现;B项错误,夏朝不是封建王权;C项与题干无关,不选。
2.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实现了家国一体
D.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这表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家国一体,故BC项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
4.唐太宗即位之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 宰相专权 B. 皇权独尊 C. 架空皇权 D. 三省分权
【答案】D
【解析】经中书省起草和皇帝签署过的命令,因门下省的拒署没能颁布实行,这反映了唐代行政机制中的三省分权,D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下中书、门下各司其职,不能反映宰相专制,A选项错误;皇权独尊和皇帝同意的敕书没能颁布施行不符,B选项错误;魏征不肯署敕是在履行职责,行政机制的规范不会架空皇权,C选项错误。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投笔从戎戍边 B. 等待朝廷察举 C. 投作官吏幕僚 D. 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D
【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以后主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D正确;B察举制主要在汉代实行;AC在战国以后都不是主要途径。
6.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答案】B
7.明太祖朱无璋认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A. 设立内阁
B. 废除丞相制度
C. 实行行省制度
D. 设立枢密院
【答案】B
【解析】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不是朱元璋,所以A项错误。C项出现在元朝,不是明朝。D项是在宋代出现的管理军事的机构,所以排除ACD三项而选择B项。材料内容明显说明朱元璋认为丞相是其亲自独揽朝政的阻碍,所以要求废除丞相制度。B正确。
8.《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货物运销税率确定,“不得加重税例”,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选A;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领事裁判权”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排除C;《南京条约》确定的通商口岸主要在东南沿海,内地自然经济依然顽固地占统治地位,排除D。
9.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 《天朝田亩制》
B. 《定国是诏》
C. 《资政新篇》
D. 《海国图志》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主张有田同耕,建立四有二无社会,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适应了太平天国的革命需要。《资政新篇》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为挽救天国统治危机颁布的改革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纲领,适应了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C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B项,属于维新变法运动,故排除。D项,《海国图志》为魏源所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0.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排满兴汉宣言”可知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武汉的形势”指武昌起义,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推断是辛亥革命,故选D。“武汉的形势”与A项无关,故排除A。“排满兴汉宣言”与B项无关,故排除B。“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与C项无关,故排除C。
1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答案为C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与材料中的“脚踏实地”不符,排除A项;中共二大还没有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排除B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2.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13.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忽视了
A. 革命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阶级问题
C. 群众路线问题
D. 革命武装问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可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时期,忽视了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问题,故A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共合作问题,无关农民阶级和群众路线,故B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领导权问题,不仅仅是革命武装,故D错误。
1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到:“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 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 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D. 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答案】C
【解析】“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说明的是红军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C项正确;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A错误;革命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B错误;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是指中国革命道路探索,D错误。
15.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曾和卫士钱昌鑫开玩笑:“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当心打你的土豪啊!”这段谈话出现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当心打你的土豪啊!”等信息可知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为瑞金,由此可知该谈话出现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正确;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在武汉,与材料不符,故A不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在延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为延安和西柏坡,与材料不符,故D不正确。
16.“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答案】B
【解析】材料“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的信息说明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A和C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正面战场的抵抗导致抗日战争的胜利,D错误。
17.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D. 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49年4月”“大江边”“金陵”可知与渡江战役有关,故C正确;北平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故A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到1949年初,故B错误;D发生在渡江战役之后,故D错误。
18.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致辞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结合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而筹备新中国的会议是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建立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宣言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新中国与该宣言密切相关的外交活动是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C
【解析】材料“20世纪50年代”“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故C项正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A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B项排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两国签订的,故D项排除。
20.“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评论的是
A.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C. 1955年的亚非万隆国际会议
D.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A选项符合题意。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进行,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主要探讨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1.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 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 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
C. 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题眼是“1971年”“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根据题眼,可知该事件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该事件并没有导致中美关系的恶化,美国在这种孤立政策失败后开始和中国改善关系,故A项错误;在1971年的第26届联大上,新中国以绝对的优势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当时,联合国仍然受美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
22.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汉族通过吸收妨碍他们的‘夷狄’扩大了控制范围,怎么对付这些‘夷狄’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
A. 一国两制的政策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怎么对付这些‘夷狄’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发展,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政策针对台湾问题,不是少数民族问题,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也不是针对少数民族问题,故C项错误;民主统一战线也不是针对少数民族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
23.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这些措施
A. 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巩固了政治协商制度
C. 不断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D. 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后,农村村委会的换届要经过村民大会和村民分组讨论与投票表决,说明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农民直接参与村委会换届与逐层选举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不同,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巩固无关,不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ABC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2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澳门的回归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的强大 D. “一国两制”的提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澳门的回归,而中国能够收回澳门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的强大,故选C;据此也可排除A;“九二共识”是针对台湾问题的,故可排除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保证,但不是根本保证,故可排除D。
2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之海外。据此,下列行为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参加公民大会经常迟到的公民
B. 没有参加城邦举行的聚餐活动的公民
C. 为了个人政治声望积极资助贫困的公民
D. 对来雅典经商的外邦人有抵触情绪的公民
【答案】C
【解析】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没有参加城邦举行的聚餐活动都是个人行为,影响只在自身,并不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故AB错误。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是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并意图恢复僭主制的野心家,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的行为是政治野心家的体现,威胁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可能遭到流放,故C正确;对来雅典经商的外邦人有抵触情绪,不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故排除D。
26.在古罗马的法定诉讼时期(前450年—前150年),上诉人如果要求收回财产权,则必须手持一根象征控制权的小棒并用它触碰该物品,同时还须按照惯例说几句话。如果要求说出的字眼与规定不符,法官必须指明诉讼无效。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A.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B. 私法规范相当完善
C.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D. 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答案】C
【解析】“必须手持一根象征控制权的小棒并用它触碰该物品,同时还须按照惯例说几句话”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的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也太繁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已经是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法律不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私法规范相当完善而是太注重形式、程序太繁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民的经济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7.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答案】B
【解析】“政治不粘锅”表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正确;女王无实权,故A错误;C材料未涉及,排除;女王是国家的象征,有形式上的任命权等,故D错误。
28.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根本就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他能控制住自己。”其政治理念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主要体现是
A. 总统掌握军事权
B. 国会权力至上
C.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D. 人民主权高于一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控制”等字眼体现的是权力的制衡问题,其政治理念体现为行政、立法、司法分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总统的权利,故A项排除;议会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不是美国1787宪法的基本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中分权制衡的原则,而不是人民主权的原则,故D项排除。
29.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产生方式与美国不同,表现在
A. 由选民直接选出
B. 选民从总统候选人中选出
C. 由各州政府选出
D. 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答案】D
【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依据选举的多数票选举产生,故D项正确;法国总统实行的是间接的选举但不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也不是各州政府选出,故ABC项错误。
30. “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并且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材料所描述的措施出自于
A. 巴黎公社 B. 人民公社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D. 德意志帝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可以看出是巴黎公 社的规定。所以答案选A。
31.《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 二月革命
B. 七月事件
C. 十月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A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发生时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B。十月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而不是针对沙皇专制政权,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原因,而是间接的影响,排除D。
32.瓦西里是二月革命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一名工人,他明确了当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应该是他经历了下列哪个事件后得出的结论
A. 二月革命
B. 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
C. 七月事件
D.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俄国十月革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A、D不符题意,B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体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采取和平方式,和平方式过渡的破灭是七月流血事件。 所以答案选B。
33. “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当代史家帕尔默和这段话,比较恰当地评价了
A. 罗斯福新政 B. 关贸总协定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C
【解析】与材料中“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不符,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不符,故B项错误;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与材料中“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同时也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相符,故C项正确;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与材料中“既实现美国人道主义动机,又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不符,故D项错误。
34.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应该是
A. 华沙条约组织
B. 不结盟运动
C. 欧洲联盟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反对集团政策……政治和经济霸权”可知,该组织应为成立于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该组织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B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不符合题意,排除A;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5.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 强大的军事实力
B. 稳定的政局
C. 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故D正确。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是经济方面的根源,故A排除。稳定的政局,也不属于经济方面的根源,故B排除。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也不属于经济方面的根源,没有突出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故C排除。
二、主观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商埠。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问题: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材料三“南湖红船”“八一枪声”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哪些事件?“井冈号角”吹响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解析】(1)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南京条约》的内容和材料二《马关条约》的内容从通商口岸的开辟以及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回答。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和二以及所学从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和所学可知“南湖红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依据“八一枪声”可知是南昌起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或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199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列举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1)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正式形成;苏联解体
(2)多极化趋势;日本,西欧、中国、第三世界
【解析】(1)标志:根据材料一中“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和“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分别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和1991年苏联解体。
(2)趋势:根据材料二中“世界新秩序……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可知其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有日本、西欧、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