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答案】A ‎【解析】“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说明魏征的建议是君主不要管太多,与之最相近的思想是无为而治,故选A;中央集权的思想和“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是一致的,与题意正好相反,故排除B;CD是关于君主地位和治国理念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2.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答案】D ‎【解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具有西汉赋的典型特征,即辞藻华丽、手法夸张,通过题干中的“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等信息可以看看出,故选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 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答案】C ‎【解析】由“兴来索笔纵横扫”、“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草书的书写过程,故该书法字体为为草书,选项中A描述的是小篆,B为楷书,C是草书,D则是行书,故选C而排除其他选项。‎ ‎4.《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答案】B ‎【解析】朱熹强调的“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结合所学可知,理就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故选B;朱熹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故A不符合史实;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所提倡的,而朱熹的思想在董仲舒的思想后面,所以不可能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故排除C;朱熹的“理”是反对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的,故D与朱熹的观点相反,所以排除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是考查理学家朱熹的“理”这一概念。‎ ‎5.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 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 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 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 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答案】C ‎【解析】由“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可以看出,这里制作的是单个的字模,故“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应该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ABD均是指雕版印刷术的缺点和不足,故排除。‎ ‎6.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答案】B ‎【解析】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本身具有的,由“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可知,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必受制于圣人或者他人,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故选B;题干中没有强调实践,而是强调内心自然存在的良知问题,故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义和利的关系探讨,故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故排除D。‎ ‎7.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李贽属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在诗文写作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摩古之风,这种思想是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其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题干的主张没法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李贽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专制是不一致的,故C不符合史实;李贽的思想特立独行,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故选D。‎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该主张 A. 认可西学价值,倡导以末辅本 B. 提倡本末并举,要求中西并重 C. 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 D. 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答案】A ‎【解析】由“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可知其主要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末”,结合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BC没有体现“主”“辅”,D中的“抬高”和“贬低”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点睛:‎ 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还有就是选项的部分与题意一致,但是不全一致,也是需要排除的对象。这一题就需要用排除法。‎ ‎9.1924年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了阶级立场 B.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C. 发展了革命思想 D. 放弃了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孙中山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立场,故A不符合史实;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可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概念,这不能说孙中山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这仍然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BD;“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这表明孙中山是在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决其后续问题的主张,故选C。‎ ‎1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毛泽东此文发表时,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 C.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答案】D ‎【解析】“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意味着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样才能只让实现人民有发言权,应该发表于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即将建立之时,故排除ABC,而选D。‎ ‎11.“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 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 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D. 开启了和平利核能技术时代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这是指1964年10月在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科技成就使我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的国际地位,故选C;仅凭一个原子弹爆炸的成就没法说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排除A;原子弹不属于远程打击敌国,而应该是近距离打击,故排除B;原子弹属于具有大规模破坏效应的武器,而不是和平运用核能技术,故排除D。‎ ‎12.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思想。”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 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B. 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C.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D. 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A ‎【解析】新经济政策思想新在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这一点上,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是中国的创举而非“继承和借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固定的粮食税只适合新经济政策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了实物配给制也只适合新经济政策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读下表。此表反映的情况是当时我国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由上述图标可以看出,我国1951-1958年间,派往苏联留学的学生绝大部分分布在工科和理科,尤其是工科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他的如农林、医学、文科、艺术、财经等则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当时我国处于新中国初期,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在国家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出于这一战略需要,故选D;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于20‎ 世纪90年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于1992年才被提出,故BD与题干中的1951-1958年这一时间不符,故排除BD;这时出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确立时期,还谈不到改革,故排除C。‎ 点睛:这一题属于数据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4.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该哲学思想 A. 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 强调了人独立运用思考能力 C. 树立了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念 D. 冲击了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答案】A ‎【解析】这位思想家强调“人的需要”、“没有绝对真理”,这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相符,等于主张人文主义和真理为人服务这一宗旨,据此可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本质,故选A;B是强调人的理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由于题干强调没有绝对真理,所以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古希腊时期,天主教还没有产生,故D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所以排除D。‎ ‎15.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 A.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教廷的迷信 D. 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运动反对神权政治、贵族君主制、贵族等级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这是西方近代历史上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故选B;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于罗马教廷的迷信,故C不符合题意;促成西方人文精神复苏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启蒙运动,故排除D。‎ ‎16.下图是某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记录的部分笔记。据此可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从这一运动发展的概况可以看出是14世纪兴起、15世纪扩展到16世纪高潮,据此可以排除A;由其成就涉及由文学到艺术再到科学等方面,可以排除CD而选择B;再结合其意义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发展等信息可以进一步验证B符合题意,故选B。‎ ‎17.19世纪中叶,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对人类社会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该理论说法,正确的有 A. 冲击了基督教神创论 B. 指导了欧洲启蒙运动 C. 引发了科学领域论战 D.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答案】A ‎【解析】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故A符合题意,所以选A;欧洲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中期的成就,故B表达错误;这一理论引发了科学与宗教的论战,而不是科学领域的论战,故排除C;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远在19世纪中期之前,故排除D。‎ 点睛:准确表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础能力,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表达不准确的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史实,二是不符合逻辑,三是偷换概念。这一题就涉及到了三种情况,其中BD属于第一、二种,C则属于第三种。‎ ‎18.小说《竹林中》是以在公堂上审讯相关证人和犯人为主要背景来展开,通过七个人物的叙述来建构凶杀案的真相。这七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莫衷一是,既互相印证又彼此矛盾。在叙事的迷雾中,唯一能确定的是武士金泽之武弘死了,他的妻子真砂被强盗多襄丸强奸了,而案子的关键问题——金泽之武弘是怎么死的却被悬搁。若想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正的凶手,最终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下列与此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叙述“案子的关键问题——金泽之武弘是怎么死的却被悬搁”、“若想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正的凶手,最终发现那是不可能的”等可以推断,这一作品属于现代主义风格,而选项中的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B属于现代主义文学,C属于现实主义文学,D属于无产阶级文学,故B符合题意,所以选B。‎ ‎19.“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A. 源自实践经验积累 B. 促使现代工厂诞生 C. 体现科学技术结合 D. 宣告信息时代到来 ‎【答案】C ‎【解析】由“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可知,“新的革命”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发明的产生,这次科技革命是科学和技术结合的产物,故选C而排除A;促使现代工厂诞生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B;宣告信息时代到来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故排除D。‎ 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 ‎20.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 成功地解释了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 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 D.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所以A不符合相对论这一概念,故排除A;量子物理学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故B也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量子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和方式,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1.儒家思想孕含着的许多治国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作出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了防止“无善治”所提出的举措。 ‎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从中能得到哪些借鉴?‎ ‎【答案】(1)理念:德治(为政以德);礼治。 ‎ 理由: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有局限。 ‎ ‎(2)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原因:废除丞相;君主专制。措施:设置宰相;以“天下之法”代“皇帝一家之法”。‎ ‎(4)德治;自省;民主。‎ ‎【解析】(1)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理念:由材料一中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得出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实行德治(为政以德)和礼治。 ‎ 理由:由材料一中的“道之以政(政令),齐之以刑(刑罚),民免而无耻”可以得出其理由是用政令法律和刑罚治理国家有局限。 ‎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回答。观点:由材料二中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得出君权神授;由“与天同者,大治”、“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信息可以得出天人感应。‎ 评价:君权神授的主张有利于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天人感应的主张有利于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回答。原因:由材料三中的“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以得出是由于废除丞相;由“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君主专制。措施: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三中的“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结合所学黄宗羲的主张可以知道,他反对君主专制的举措之一是以“天下之法”代“皇帝一家之法”。‎ ‎(4)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得出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由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以得出统治者应该要做到自省;由材料三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等信息可以得出统治者应实行民主。‎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治国理念”、“理由”、“思想主张”、“评价”、“原因”、“举措”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22.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关注的是人活着时现实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 ‎——捕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及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1)特点: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强调教育的作用。‎ 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任答两点2分)‎ ‎ (2)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使人更多关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促进了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 (3)观点:卢梭: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 康德: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 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重人”的思想可以得出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人的价值;由“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可以得出重视人的理性思考;由“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可以得出强调教育的作用。‎ 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和人本身几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政治上,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人自身角度看,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突出。‎ ‎(2)‎ 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文艺复兴关注的是人活着时现实的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主要关注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可以得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他或她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可以得出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由于是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它解放了人们思想,使人更多关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另外,由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所以它还促进了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3)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观点:卢梭:由材料三中的“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可以得出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康德:由材料三中的“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可以得出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由“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可以得出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 意义:由材料三中的“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可以得出自由是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启蒙运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是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者说是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3.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二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 ——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实践。‎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1)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法治国。实践:戊戌变法。‎ ‎(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解析】(1)主张: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可以得出社会契约的主张;由材料一中的“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可以得出主张人民主权;由“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可以得出主张以法治国。实践: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梁启超的政治实践可知他推动促成了戊戌变法。‎ ‎(2)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可以得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3)观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以得出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 评价: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以辩证的方法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一方面,从积极角度来看,其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从其局限性来看,这种主张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特点: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中梁启超的主张到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张,再到材料三中陈独秀的主张,可知由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再到新文化运动可知其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且不断深入;由材料三中的“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24.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至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 ‎——《王文公文集》卷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解决财政危机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改变“理财未得其道”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观点: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 意图:托古改制,宣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2)思想: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疫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解析】(1)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归纳。观点:由材料一中的“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可以得出当今法度不合时宜,所以应效法先王之政。‎ 意图:由材料一中的“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可以得出托古改制,宣传变法,最终是想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2)思想:由材料二中的“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元元安土乐业,人至其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亦理财未得其道”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指导思想是要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措施: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为了发展生产,他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疫法;为了增加财税收入,他采取了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作用:需要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财税收入的措施,最终发展了生产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甘地:)“我并不想把我的住房四边都围起来,也并不想把我的窗户都堵塞起来。我要各方面的文化都尽其所能地在我屋里传播。但是我不要任何文化吹走了我的脚跟。我所主张的,并不是一种监狱的宗教。它完全有地方容纳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的东西。但是它是反抗种族、颜色,或宗教的傲慢的证据。”‎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丛书》‎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张。‎ ‎(2)据材料一、二,指出甘地思想主张与经济主张的矛盾之处。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思想、经济角度指出其矛盾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尼赫鲁的观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答案】(1)主张:所有文化自由传播;民族文化本位思想;反对任何形式歧视(如种族、宗教歧视)。‎ ‎(2)矛盾: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平等,反对歧视;在经济上抵制外国货物,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原因:思想上受到印度教、基督教仁爱、博爱思想的影响,倡导平等;经济上印度遭到英国经济侵略,反对工业文明。‎ ‎(3)观点:甘地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不足,对其评价不公正。‎ 理由:过分强调印度遭受西方殖民侵略以及西方文明的道德沦丧;忽视了工业文明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解析】(1)主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我要各方面的文化都尽其所能地在我屋里传播”可以得出所有文化自由传播;由“我不要任何文化吹走了我的脚跟”可以得出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由“它是反抗种族、颜色,或宗教的傲慢的证据”可以得出反对任何形式歧视(如种族、宗教歧视)。‎ ‎(2)矛盾:题目主张“据材料一、二”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它是反抗种族、颜色,或宗教的傲慢的证据”、“我要各方面的文化都尽其所能地在我屋里传播”等信息可以得出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平等,反对歧视;由材料二中的“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可以得出在经济上抵制外国货物,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由所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甘地思想上受到印度教、基督教仁爱、博爱思想的影响,倡导平等;由材料二中的“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和所学英国侵略印度的相关史实可知,经济上印度遭到英国经济侵略,反对工业文明。‎ ‎(3)观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可以得出甘地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不足,对其评价不公正。‎ 理由:题目要求“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可知,材料中甘地的主张过分强调印度遭受西方殖民侵略以及西方文明的道德沦丧;结合所学知识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可知,我们还应该看到甘地的主张忽视了工业文明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