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 中华文明 B. 埃及文明 C. 印度文明 D. 希腊文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可追溯到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兴起;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而埃及文明存在了三千多年,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一直是邦国林立,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故排除B、C、D三项。
2.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
3.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这一年处在
A. 元前2世纪初 B. 元前2世纪末 C. 元前3世纪初 D. 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建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初指的是公元前199—公元前170年,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末指的是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00年,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初指的是公元前299—公元前270年,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末指的是公元前230—公元前200年,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4. 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实际上就是
A. 俸禄制的雏形 B. 租调制的雏形 C. 均田制的雏形 D. 迁都洛阳的先声
【答案】C
【解析】北魏俸禄制规定,官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与材料内容无关,A项错误。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赋税制度,即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这与“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相一致,C项正确。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为了移风易俗、减少改革阻力而采取的措施,D项错误。
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答案】C
【解析】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
6.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 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 B. 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
C. 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 D. 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
【答案】A
【解析】材料“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的现象出现是因为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造成的,A正确;B项“消除”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北京地区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市场,C排除;仅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不能得出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D。故选A。
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陆王心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他所提出的良知指的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都过探查自己的内心获得良知,故选A。B项中的“圣人”错误,不是只有圣人才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项是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观点;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
8.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A. 裴秀 B. 沈括 C. 徐光启 D. 利玛窦
【答案】D
【解析】利玛窦是明万历年间旅居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用汉字地名表达外国名称,呈现给万历皇帝,故D正确;A是魏晋时期地图家;B是北宋时期科学家;C是明朝时期科学家,均不会绘制外国名称的地图,排除。
9. 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 匈奴、契丹、满族 B. 契丹、鲜卑、匈奴
C. 女真、鲜卑、匈奴 D. 匈奴、鲜卑、契丹
【答案】D
【解析】秦朝时并存的是匈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孝文帝改革政治制度曾仿照南朝齐制定官制礼仪;南宋建国,向契丹进攻,意图夺取燕云十六州,惨败。故选D。
10.“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圆明园是园林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是由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能工巧匠,历时150年建造而成,却遭到英法联军野蛮焚毁。圆明园被焚毁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没有打到北京,A错误;甲午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D错误。
12. 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订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A. 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 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 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 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史实: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制订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海关是一个国家的大门,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这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选A;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关系不大;D项错在“完全”一次。
13.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
A. 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 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 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对世界的变化不了解,所以出现崇厚出访时的现象,故C项分析最全面;A、D项只是问题的两个表面现象;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4.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 戊戌变法的失败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清末新政的实施 D.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以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为主,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5.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
16. 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7年,由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1913年为279家,1920年为808家,1928年达到2327家。材料表明民国前期
A. 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B. 工业结构更加合理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7年间,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企业数量很大,平均每年达到100多家。另外,1913-1928年间,规模超过30人的工厂逐年激增。这反映的是民国前期工商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其数量体现了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工商业企业的数量,没有体现“工业布局”、“工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故A、B、C三项错误。
17.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 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 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 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 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原因;学习西方先后出现三个层次的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政府的推行力度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与“器物”和“制度”层次无关,D项错误。
18.如图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 19世纪初期 B. 19世纪中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期,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倡移风易俗,妇女解放运动,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子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选C项;A项错误,19世纪初期国门还没打开,还没开始移风易俗;B项错误,中国思想还没解放,妇女还受老思想影响;D项图片风格与现代穿衣风格不同,20世纪后期,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穿的衣服是绚丽多彩。
19.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 武装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 C. 民族革命 D. 国民革命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五四运动……遂接受世界革命新思想”、“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可以分析的出这是指的无产阶级革命。故选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在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C项错误,武装革命和民族革命并非新的方向,辛亥革命即是实现了这两点;D项错误,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前途并未指向社会主义。
20. 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
书目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所以选B。
二、非选择题
2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案】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依据图片中“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重点抓住“加强中央集权”逐一分析归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的评价。(1)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结合材料“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判断北宋时期对王安石贡献的肯定,“罢安石配享宗庙庭”可以看出南宋对王安石的否定性评价;据信息“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说明理由即可。
(2)结合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8年”,“荆公为中国大政治家”,判断梁启超20世纪初之所以褒扬王安石,是为了弘扬改革精神,为其宣传维新变法服务;依据材料“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结合史官的历史记录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主观倾向、史料的真实性价值进行判断。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的信息归纳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影响依据材料中“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的信息从“积极和近代化”的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