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14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
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
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 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
现,故 A 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 B 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故 C 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A。
2.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
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
“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
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 C 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 A 错误;材
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 B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
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 D 错误。故选 C。
3.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
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答案】D
【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
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 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
行君主立宪制,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 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
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在宗教信仰中的自主性;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子的
是非为标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 B 项。李贽的思想不涉及对宗
教思想的批判,排除 A 项;二者的思想均没有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
实,排除。
5.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
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
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 B 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
故 C 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 D 项错误。
6.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
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
跃”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答案】B
【解析】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
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B 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
故 A 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 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
对立的新思想,故 D 项错误。
7.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
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故 B 项符合题意; A 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
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 C 项不符合题意;结合
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8.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
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
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 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
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 B 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
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 D 错误。
9. 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
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以上情形体现了( )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
影响”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B 项“《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 项
“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
为 C 项。
10.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
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 选项属于董仲舒
的新儒学,错误;B 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 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 选项属于李
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1. 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
“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
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错误,
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
思想还没有传入;D 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12.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
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 A 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
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 B 选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
家思想,故 C 选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
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 D 选项任确。
13.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
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
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既存的封建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 A 项正确。材
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而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
渐解体,C 项错误。必然结果一说绝对化,D 项错误。
14.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
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
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 D 项正
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 A 项错误;它继承了
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 B 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
C 项错误。
15. 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
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
A.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答案】C
【解析】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
信心的作用,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
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 C 正确;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且李贽并不是反对儒学,他只是认为明代的儒学已经偏离了先秦孔孟的儒学,
成了伪儒学故 B 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
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 D 错误。
1.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
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由、平等的理念需求不断发展,出现了批判君主专
制的思想家。故选 B;选项 A 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在明清依然是统治思想,排除;明末清初思想家
实力较小,而且这些人不是改革家,排除 C;选项 D 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2.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604 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重修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
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影响广泛
B.江南商品经济和手工业更加发展
C.王阳明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
D.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表现。材料中的“事事关心”、“爱国”等处可以看出经世
致用的思想,结合材料中“引起学者普遍响应”可以判断出,A 项说法最合题意;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江南
经济和手工业发展的现象,故排除 B 项;C 项说法正好与题意相反,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学者的学风造
成的影响,而非官方的推动,故 D 项说法不合题意。。
3. 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
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
之( )
A.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答案】C
【解析】“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
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 C
正确;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
“政治变革”,排除 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 D。
4. 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
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
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而与此同时的“社会士人层
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尊女”观实际上依托封建社会语境抨击传统的“男尊女卑”现象,
揭露其局限性和反动本质,意在为重构性别秩序而努力。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思想
主要以理学、心学为代表,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而不是解放,排除;B 项,根据所学可知,动摇儒学正统地
位的是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明代的‘尊女’观是指士人中掀起尊重和赞
誉女性的思潮,发展到晚明,这股“尊女”思潮又被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进一步推
动,并走向巅峰,从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性别思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的表述错误,
排除。
5. 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
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
其间。”这一观点( )
A.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
B.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
C.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
D.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吸收启蒙思想家的法律主张是从维新思想开始,A 错
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仍然在儒学范畴之内,B 正确;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汉代儒学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C;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的思想也没有称为主流思想,D 错误。
6. 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
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
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范围很广泛,“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
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同,B 项错误;依据
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
故 C 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7. 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狄夷
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C.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答案】B
【解析】吕留良生活于明末清初,他主张的“夷”指满清王朝,“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实质上是质疑清
朝统治合法性,不承认清朝统治者是“君”,故 B 正确;材料反映了吕留良思想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批判君主
专制,故 A 错误;“华夷之分”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 C 错误;狭隘民族主义是指不信任、轻视甚至反对
和压迫其他民族,与材料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B。
8.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
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
A.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
纯弄虚脾,捕风捉影”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务实,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通。“其
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
义思想;“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反映的
是南宋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反映了顾炎武大力提倡求实学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映的是李贽的思想,他认为人伦物理存在
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就是人伦物理的表现。综上分析可知,C 项正确,AB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项,
ABD 项排除。
9.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
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B.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
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
【答案】D
【解析】王夫之反对绝对君权,他的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
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因此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故答案为 D 项。A 项说法绝
对,排除;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是顾炎武,排除 B 项;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
主张变革的先师,阐释维新的合理性,排除 C 项。
10.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
为封建乎?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顾炎武主张( )
A.废弃分封制
B.废除郡县制
C.改革集权专制制度
D.改革中央决策机制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看出,作者主张在“封建”和“郡县”
之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即改革集权专制制度。故答案为 C 项。AB 项,废弃分封制、废除郡县制都不符合题
意,排除;D 项,材料叙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央决策机制,排除。
1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
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
A.鼓励发展私欲
B.突出个性自由
C.主张实行分封
D.反对理学禁欲
【答案】D
【解析】顾炎武论证了人的私欲产生的合理性和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形成天下之公的努力,是对宋明理
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否定,D 项符合题意;“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
天下之公”是举例说明古圣先贤满足人的私欲做法的合理性,并非是鼓励发展私欲和实行分封制,排除 A、
C 两项;材料论述的是对公私关系的处理,不涉及个性自由的问题,排除 B 项。
12. 乾嘉学派是康熙中期之后兴起,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学派,其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
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实质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乾嘉学派的
兴起( )
A.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发展与深化
B.为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
C.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
D.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之学与材料中“其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
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训诂、校勘、辑佚、
注释和辨伪等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嘉学派的兴起不符合近代学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实质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可知乾嘉学派不能反映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乾嘉学派复兴儒学,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故 D 项正确。
13.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
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
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体现出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故①正确;黄宗
羲对帝制的批判,体现出明废相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 ②正确;柳宗元肯定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
族政治的合理性,黄宗羲批评皇帝“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都体现出“一己之私”的君
主专制的实质内涵,③错误;柳宗元指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柳宗元肯定
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合理性,但“天下之公”是不符合史实的,④正确;故选 D. ①②④。
14. 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生活,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的影响。
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这表明( )
A.黄宗羲继承了东林党反君权思想 B.明末已出现针砭时政的现象
C.东林书院相当于资产阶级的议会 D.明代政党政治斗争的明朗化
【答案】B
【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并不反对君权,A 错误;东林党人属于封建士大夫,他们针砭时政,但并
不反对封建统治,C 错误;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和所办学校受到东林书院的影响,没有涉及明代政党政治
斗争的情况,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针对明末清初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社会状况,对君主专制
猛烈抨击,而材料表明黄宗羲的思想和所办学校受到明末东林书院的影响,可推断出明末已出现针砭时政
的现象,故 B 正确。
15.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
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
A.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
【答案】B
【解析】“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世安得不乱乎?”说明君主专制的危害,结合所学,明朝专制主
义空前加强,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可知这段话曲折地批判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现实政治,故 B
正确;A、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9 年浙江选考)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
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 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 选
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 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
制,D 选项排除。
2.(2020 年山东卷)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
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B
【解析】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
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发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
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
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
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提出区别对待工商业的,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