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 KB
  • 2021-08-26 发布

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烈面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 单选题(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 )‎ A. 突显皇权至上 B.加强思想控制 C. 反映皇帝独尊 D.确立官僚政治 ‎2.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 )‎ 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4.周代冕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 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 ‎5.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B.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6.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稹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B.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D.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7.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8.有学者认为,西周通过“封建”与各地存留的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利、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与地缘的整合。这反映( )‎ A.宗法观念利于家国同构 B.血缘政治的时代特点 C.贵族特殊的政治地位 D.分封制加强了对全国控制 ‎9.“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 )‎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 B.察举制社会影响深 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 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 ‎10.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此举( )‎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 B.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 D.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 ‎11.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 A.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C.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12.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3.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卷二十五《疾谬》中曾生动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他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途中有说有笑,甚至举杯痛饮。对上述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两晋时期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有所提高 B.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在两晋时期受到冲击 C.民族融合潮流对两晋时期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 ‎14.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 )‎ A.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 B.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C.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 ‎15.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 A.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B.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C.盐铁自由经营形成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16.战国后期,吴越之地、燕、齐所产海盐的消费区域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楚国领土及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等国的大片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盐业官营促进了市场扩大 C.多数民众以食用海盐为主 D.经济交流的区域范围较广 ‎17.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B.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C.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 D.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18.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19.汉武帝时,刺史能够“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东汉时有诏书云:”刺史二千石”,又常刺史兼领兵作战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A.刺史的权力有扩大趋向 B.东汉时刺史失去监察职权 C.西汉朝刺史的职权变化无常 D.刺史的监察对象为各级官员 ‎20.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 )‎ A.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 B.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 C.郡国并行在汉初有合理性 D.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 ‎21.有学者指出,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22.‎ 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不属于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蔡侯纸 D.水排 ‎23.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 )‎ A.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B.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C.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 D.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 ‎24.百家争鸣时期,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 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 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25.“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26.《史记・鲁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其余皆为父死子继。这表明当时鲁国( )‎ A.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B.贵族间的矛盾缓和 C.有违宗法制的核心 D.兄终弟及成为趋势 ‎27.《诗经·秦风》记载,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穆公以周天子之命,出兵伐戎,开地千里,故曰同仇也。这反映出( )‎ A.尊王攘夷观念的逐渐形成 B.周天子政治权威逐渐削弱 C.诸侯之间争霸战争的频繁 D.传统的宗法关系难以维持 ‎28.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科举出身者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 A.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门第 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普及 ‎29.西周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先祖的孝,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前者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春秋以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 B.人文道德观念开始出现 C.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D.个体家庭经济得到发展 ‎30.“春秋笔法”是指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通过对某些细节的“曲笔”,表达著史者对这一事件的“褒贬”。如孔子在《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孔子以《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C.“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D.《春秋》奠定了我国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31.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B.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C.农民普遍贫困現象愈演愈烈 D.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32.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二、材料分析题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4分) 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6分)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 的主张?(6分) ‎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 (2) 指出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2分)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7分)‎ ‎34.论述题(12分)‎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着世界影响力。‎ 材料一:伏尔泰极力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风俗论》‎ 材料二: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论法的精神》‎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大相径庭。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初采取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由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钢和均输专门负责铸币事宜,铸造新的五铢钱。此时所铸五铢,史称“上林三官钱”,币质上乘,钱文挺秀,郭圆周正,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因此,汉初以来的私铸、盗铸之风逐渐消失,铸币权分散之积弊也同时根除,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至此终获成功。 ‎ 五铢钱流通范围极广,从东南沿海到新疆地区,从云贵川到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都流通五铢钱。五铢钱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前后跨度为738年。 ‎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5 ACBBC ‎6——10 BDDBB ‎11——15 CBDBA ‎16——20 DCDAC ‎21——25 ABCBC ‎26——30 CAADB ‎31——32 DD ‎33.(1)涵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崩溃。(4分,任答两点满分) ‎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任答三点6分) ‎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 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和法家主张各3分,共6分) ‎ (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 区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7分) ‎ ‎34.(12分)‎ 示例一:赞成伏尔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美好的设计,具有优越性。(2分)‎ 论证: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0分)‎ 示例二:赞成孟德斯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 论证: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或者两者综合起来回答)‎ ‎35.(1)措施:铸币权集中于中央;严禁民间私铸;规范新币的式样和币质。(6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 ‎(2)意义:五铢钱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五铢钱轻重适中,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五铢钱流通范围极广,长期成为标准性的流通钱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9分,任意三点即可,每点3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