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3.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1842年中英《善后章程》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清朝谈判大臣耆英洋洋得意,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有“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的好处。这反映出清朝统治集团
A.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B. 洞悉英国侵略野心
C. 力图解决中英矛盾 D. 国家主权意识缺乏
【答案】D
【解析】材料“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这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而清朝谈判大臣耆英却洋洋得意。材料反映出清朝统治集团没有近代法制观念,缺乏国家主权意识,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故A错误;显然,耆英等人并未洞悉英国侵略野心,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力图解决中英矛盾,故C错误。
2.据统计,1844—1856年广州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下降趋势,对英贸易总额由3340万元下降至1730万元,失去了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后广州人抵制洋货 B.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
C.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D. 受到协定关税严重影响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后,上海因为区位优势等逐渐取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地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广州对英贸易总额由3340万元下降至1730万元”的现象,故C正确;抵制洋货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对广州的地位没有直接影响,故B错误;五个通商口岸都受到协定关税的影响,故D错误。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但在实践中,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反抗力量,稳固统治区域,“平均土地”转变为了“照旧交粮纳税”。这一转变说明
A. 革命目标无法实现 B. 政策的实施受形势影响
C. 太平天国必然失败 D. 国家政策受到时代制约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反抗力量,稳固统治区域,把“平均土地”转变为了“照旧交粮纳税”,没有彻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转变说明太平天国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革命目标无法实现,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故C错误;材料信息说明政策不是受到时代制约,而是受到形势影响,故D错误。
4.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彼时的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争,清朝上层也不能团结一致。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人全国之师”。这说明当时
A. 日本举国团结一致 B. 清朝统治腐朽没落
C. 中国民族意识较弱 D. 中日民众差距较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期间,在日本国民同心协力对中国作战之时,而中国却未能团结一致对敌。这说明了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较弱,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日本举国团结一致,故A错误;清朝统治腐朽没落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B错误;中日民众差距较大,但这也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信息,故D错误。
5.慈禧贪恋权势,对义和团时而纵容,时而镇压,两面政策,相互矛盾。慈禧的这一态度客观上反映了
A. 义和团并不可靠 B. 时局动荡严重 C. 清政府腐败无能 D. 列强武力逼迫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纵容,是因为帝国主义威胁到其核心利益;慈禧太后对义和团镇压,是因为帝国主义保证了其核心利益,而义和团则威胁其统治。由此可知,慈禧太后的两面政策客观上反映了时局动荡严重,故B正确;义和团并不可靠不是两面政策的本质体现,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清政府腐败无能,故C错误;列强武力逼迫不是慈禧太后两面政策的客观反映,故D错误。
6.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清朝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说明了
A. 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动摇 B.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的条件逐渐成熟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前,清朝各地民变频发,这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非常激化,这就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故D正确;民变频发还不能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动摇,故A错误;民变反映的是阶级矛盾,故B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错误。
7.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这些规定
A. 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 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C. 宜告了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 表明三民主义目标得以实现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以及跪拜礼等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先生”或“君”、鞠躬、握手礼等反映了平等观念。由此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被民主制度所取代的趋势,这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故A正确;B项错在“根本好转”,说法绝对;清朝统治彻底终结的标志是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故C说法错误;三民主义目标最终没有实现,故D错误。
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各省以筹措军费为借口开始“截留田赋”;《辛丑条约》签订后,各省“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这反映出
A. 社会动荡导致财赋减少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军阀混战影响中央财政 D. 地方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近代以来,各省以各种名义截留了田赋收入,不再上交中央。这充分反映出近代的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财赋减少,故A错误;军阀混战影响中央财政只符合部分信息,故C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地方获得了财政自主权,故D错误。
9.五四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几种,五四之后一年多,出现四百多种,其中很多都介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了民众觉醒 B. 宣传了民主科学
C. 推动了思想解放 D. 取得了初步胜利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五四运动之后,鼓吹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激增。这说明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民众觉醒,故A错误;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科学,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惩处了卖国贼、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故D错误。
10.“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巴黎公社的这一规定
A. 切实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B. 具有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C. 赢得了社会广泛支持和拥护 D.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反映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D正确;这一规定维护的是民众的利益,材料信息未强调只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巴黎社会是无产阶级政权雏形,还不是社会主义政权,故B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赢得社会广泛支持和拥护”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11.“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上述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俄国七月流血事件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可知,上述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推翻沙皇统治的俄国二月革命,故A正确;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故B错误;俄国七月流血事件和十月革命时,俄国已经没有了沙皇,故CD错误。
12.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提出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由全国的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
A. 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现政府 B. 找到了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C.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D.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C
【解析】1917年4月,列宁提出要建立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就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故C正确;《四月提纲》中列宁主张和平过渡,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强调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故B错误;材料主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关,故D错误。
13.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共合作的实现
A.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B.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 消除了国共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故B正确,D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A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绝对。
14.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针对国共合作表示“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在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据此可知
A. 共产党应在合作中保持独立性 B. 国民党消极对待国共合作
C. 日本全面侵华促进了国共合作 D. 共产党欲掌握合作领导权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要求“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在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独立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国民党,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共合作的原因,故C错误;D是对材料的误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共同领导的。
15.下表反映的是二战期间各战场平均每毙伤一敌要消耗的军备物资,由此可知
A. 中国军队抗战条件艰难 B. 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最强
C. 美苏军队浪费弹药严重 D.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复杂
【答案】A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国战场平均每毙伤一敌要消耗的军备物资最少。由此可知中国战场抗战的艰难性,这也说明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和中国军人的勇敢精神,故A正确;数据体现不出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最强,这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美苏军队浪费弹药严重,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复杂,故D错误。
16.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周恩来拟定的以“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为指导思想,抓住当前极为有利的时机,逐个歼灭敌军重兵集团,加快战争进程的军事计划。随后人民解放军
A. 展开战略反攻 B. 打响辽沈战役 C. 发起渡江战役 D. 挺进大西南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为歼灭敌军重兵集团,采取的军事行动是辽沈战役,故B正确;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了战略反攻,故A错误;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故C错误;1949年8月开始挺进大西南,故D错误。
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根据《选举法》在完成基层选举的基础上,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少数民族行政单位,以及军队单位和华侨单位选举产生的1226名代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可知,本次大会
A. 初步建立了人民政协制度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实现了各党派共同执政局面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1226名代表通过的。据此可知,这次大会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正确;1949年9月一届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初步建立,故A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故B错误;D项说法错误,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8.下表是某同学在查阅相关史料时搜集到的材料,材料集中体现了
回归前,占香港人口98%的华人长期不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和参政权;回归后《基本法》明确规定,香港居民具有言论、结社、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等自由。
2017年香港GDP为2.66万亿港元,较1996年的1.37万亿元翻一番。
香港连续2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2016年,香港男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81.2和87.3岁,双双位居世界前列。
A. 香港问题由来已久
B. 香港至今仍保持自由港特色
C. 香港回归后,港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D. 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在政治权利、经济水平和人均寿命上都有了大幅提高。这说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故D正确;材料和香港问题的由来无关,故A错误;香港至今仍保持自由港特色,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香港回归后,港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护,这也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
19.“居委会干部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公务居民监。”这段顺口溜反映出
A. 人民当家作主 B. 民主政治协商
C. 基层民主协商 D. 基层民主自治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居委会干部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公务居民监”指的是城市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协商和基层民主协商,故ABC错误。
20.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一再表明,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于摧毁自近代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为此新中国制定的外交方针是
A. “两个拳头打人”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摧毁自近代以来,将中国置于屈辱地位的‘旧世界’”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B正确;“两个拳头打人”指的六十年代,既要反对美帝国主义,又要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故A错误;“一边倒”指的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C错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共同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故C正确;材料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利益,故BD错误。
22.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表明
A.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B. 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
C. 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 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指的是杜鲁门主义。这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已经破裂,冷战由此开始,故A正确;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走向,故B错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故C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2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他们的互相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由它引发经常性战争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据此可知
A. 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威胁国际和平
B. 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冷战
C. 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 多极化趋势消除了霸权主义威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指出,冷战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据此可知,材料强调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威胁国际和平,故A正确;材料是反对冷战,不是说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冷战,故B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故C错误;D项错在“消除了”,说法绝对。
2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过去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很大延续性不同,尼克松至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则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增强 B. 美苏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分歧
C.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D. 美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答案】D
【解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尼克松至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美国国内出现了经济滞胀,国外受到日本西欧崛起的冲击和苏联的威胁,即美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D正确;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增强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是部分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AC错误;美苏意识形态本来就有很大的分歧,这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
25.观察下列图片,这些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B. 第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C.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PEC、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组织的出现,共同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故A错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故B错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远未确立,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纸钱亦然。
——摘编自《天朝天亩制度》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宪法为一纸文书,签字盖章而庄严收藏者,而忽视宪法有似于我人天赋之性能。殊不知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有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官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中国的大传统及小传统,过去统统有利行政之辅助工具,至今无可资改造利用以增进民权,或者转变为多元社会之桥梁。在这种情形之下,代议政治只是一种伪装,新成立之政党纵以不同的宗旨号召,当中无一可以切实代表各选区。同时城市内新兴的市民阶级力量也过于低微。在这混淆的时代里,军阀割据,使全国士气受挫,使新出生的中华民国丧失了所有尊严,新旧之间无法衔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纲领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推行宪政遇到的困境。
【答案】(1)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带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3)民国宪政过于重视文书,脱离中国实际,脱离基层;中国百姓文化水平低,旧思想根深蒂固;辅助旧政体的旧传统无法实现新的改造利用;军阀割据;新兴的市民阶级弱小
【解析】(1)“局限性”,根据材料一信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纸钱亦然”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带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等角度分析。
(2)“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二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主权在民;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得出:自由平等;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得出:分权制衡;由材料信息“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得出:责任内阁。
(3)“困境”,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历来以文人治国,过度重视宪法为一纸文书,签字盖章而庄严收藏者,而忽视宪法有似于我人天赋之性能”得出:民国宪政过于重视文书,脱离中国实际,脱离基层;由材料信息“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有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官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得出:中国百姓文化水平低,旧思想根深蒂固;由材料信息“中国的大传统及小传统,过去统统有利行政之辅助工具,至今无可资改造利用以增进民权,或者转变为多元社会之桥梁”得出:辅助旧政体的旧传统无法实现新的改造利用;由材料信息“同时城市内新兴的市民阶级力量也过于低微”得出:新兴的市民阶级弱小;由材料信息“在这混淆的时代里,军阀割据,使全国士气受挫,使新出生的中华民国丧失了所有尊严,新旧之间无法衔接”得出:军阀割据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
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道路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特点。
【答案】(1)道路:中心城市暴动。
成功原因: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马克思列宁主义)。
(2)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自身缺乏经验;对国情判断不明。
措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3)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措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4)特点: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1)“道路”,根据材料一信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得出:中心城市暴动。“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等角度思考。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得出:自身缺乏经验;由材料信息“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得出:对国情判断不明;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等角度补充。“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方面回答。
(3)“新道路”,根据材料三信息“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农武装割据。“具体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回答。
(4)“特点”,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等角度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遇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崔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
材料二 我们曾经是世界第一位……这只是25年以前的事。当我们展望今后5年、10年或许15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多极格局的实质,是结构的变化,而这一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去美国中心化”,或者说是“去美国霸权化”。
——崔立如《多极格局与中美关系的新平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新格局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除美苏外其他超经济力量是如何崛起的,并分析其对世界政治格局所造成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
【答案】(1)二战后,英法德等传统强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意欲称霸世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阻碍美国称霸。
(2)西欧:欧共体的建立及发展;中国:通过五年计划建立起齐全的工业体系,研制成功“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日本: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影响:世界由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趋势转变。
(3)答案一:我同意材料三的看法。
现今世界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必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无疑。美国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和干预,其根基都在于卓绝的综合实力。因此多极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世界多个新的中心崛起,弱化美国相对实力的过程。多极化的实质,即世界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形成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自主的活动。但也应该看到,权力中心间的制约以至均衡需要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多极化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答案二:我不同意材料三的看法。
现今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他国家无法与其抗衡。我认为多极格局的实质,不是结构的变化,而是经济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应是世界多个超经济力量逐步崛起,追逐美国的步伐,能够与美国相抗衡,共同站在世界的中心,而不是弱化美国,让美国脱离世界中心。如果多极格局仅仅是“去美国中心化”“去美国霸权化”,新崛起的个别国家成为世界中心,就一定不会再继续霸权吗?如果新的中心国家依然霸权,这与以往的美国霸权、一超多强有何区别。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得出:二战后,英法德等传统强国普遍衰落;由材料信息“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得出: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意欲称霸世界;由材料信息“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得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阻碍美国称霸。
(2)“如何崛起”,根据所学知识从西欧通过欧共体的建立及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日本通过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崛起等方面回答。“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世界由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角度分析。
(3)本问是开放性设问,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提炼出观点,亮明态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观点”,由材料三信息“多极格局的实质,是结构的变化,而这一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去美国中心化’或者说是‘去美国霸权化’”得出:多极化就是反对美国霸权。“论述”,如果同意该观点就从美国霸权对多极化的阻碍角度分析;如果不同意该观点,则从“去美国霸权化”不能保证新崛起的个别国家继续霸权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