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银川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这说明了商代
A.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 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
C.王位世袭开始出现 D.宗法制的雏形出现
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手工业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4.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A.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5.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A.决策合理化的进程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行政效率的降低 D.皇权受到削弱
6.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7.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9.“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命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各省。”军机处职能的变化表明
A.取得与内阁相当的地位 B.皇权专制逐步被弱化
C.避免了大臣的专权乱政 D.逐步成为了中枢机构
10.作为公民,在雅典担任公职原来是没有报酬的,但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这种变化
A.实现了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权利 B.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 D.消除了不同阶层公民的矛盾
11.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1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经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3.《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二者思想都
A.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产生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
C.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D.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
14.美国1787年起草宪法期间,为使大州与小州之间达成共识,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舍曼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获通过:国会通过法令须两院一致方式共同批准。这一规定体现了
A.权力制衡原则 B.联邦主义原则 C.共和主义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15.在俾斯麦出任帝国宰相的漫长任期中,德皇和宰相在原则问题上都相互信任的,以至于俾斯麦能够大权在握、纵横捭阖,成为帝国权力的真正化身。这主要说明
A.帝国宰相与德皇之间相互制约 B.德意志帝国宰相掌握最高行政权
C.俾斯麦的职权凌驾于德皇之上 D.帝国宰相职权和任期取决于德皇
16.法兰西第三、四共和国时期,在多党体制和议会中心主义双重压力下,议会倒阁容易,政府组阁困难,缺乏必要的权力和手段治理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国
A.缺乏民主妥协的精神 B.权力制衡机制作用有限
C.政党的根本属性不同 D.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
17.特别国会于1689年1月召开,辉格党人觉得只需宣布威廉成为国王就行了,但其他许多议员无法容忍君主纯粹由选举产生,所以希望通过王位继承由玛丽担任女王。结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玛丽共掌。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A.“光荣革命”胜利结束 B.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王权受到议会的约束
18.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20.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21.“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太平天国运动
22.辛亥元老李书城回忆:“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这表明他们
A.突出民族革命目标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重点反对列强侵略 D.缺乏动员民众意识
23.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24.1922年1月,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开学,在晚间给工人补习文化知识。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工人夜校规模扩大,学员达到1000余人。工人夜校的兴办
A.为开展工人运动创造了条件 B.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C.使半工半读教育实现常态化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25.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6.美国记者斯诺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这段记述可以用来研究
A.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问题 B.秋收起义失败后新革命道路开辟
C.红军长征中的政治战略问题 D.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争的开始
27.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
A.发生在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B.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C.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28.《大公报》(1945年10月24日)刊登的《为江浙人民呼吁》一文中写道:“这一带无数万的人民都曾为胜利狂欢过,而今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大众不得聊生。他们痛苦极了,比未胜利时还痛苦。” 材料主要说明
A.国民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B.官僚资本对百姓压榨严重
C.内战爆发导致民不聊生 D.美国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29.《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该论述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30.历史上,法国国民议会曾经对巴黎公社社员实施过两次“赦免”。一次是1879年3月3日“部分赦免”;另一次是1880年7月11日颁布的“全面大赦”。国民议会这两项举措是基于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B.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
C.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爱国性
3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32.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
A.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
B.二月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3.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准备宪法起草工作,然而当时大陆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尚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尚未达到应有水平等。以上表述是为了说明
A.政府事实上没有掌握政权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必要性
C.“一五”计划召开的背景 D.宪法制定条件尚不成熟
34.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5.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与直接交流沟通,对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引领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促成此次“习马会”的政治基础是
A.一国两制原则 B.和平统一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36.周恩来曾经说过,建国初期,“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7.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C.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38.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39.二战结束后不久,丘吉尔就大肆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并鼓吹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冷战”揭开序幕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英美共同称霸世界 D.美、英、苏三国相互制衡
40.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41.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据《当代美国军事整理》)导致图中两次最大增幅的主要因素是
A.局部战争 B.军备竞赛 C.经济发展 D.反恐战争
42.战后(美国)人们所憧憬的安全而充实的生活得到了助力。强大的政治文化奖赏追随者,不遵从者则被边缘化,国内的遏制也由此加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危机后的社会萧条 B.冷战时的意识形态对立
C.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的冲击 D.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慌
43.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力量 D.建立北约组织
44.康拉德·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A.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45.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对“这场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是美国要改变在核力量对比的不利地位
B.凸现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爆发核战争危险
C.危机说明美苏争夺由欧洲、亚洲扩展到非洲
D.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46.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对外宣布:“日本跟着美国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为采取负责任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这表明
A.日本要求提高自身国际地位 B.日本已彻底结束对美国的依附
C.美日关系由同盟转变为对抗 D.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4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48.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关于新的“世界体系”的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
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
C.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其4个小题,其中第49、50题为必做题、每个题考生必须作答。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52题为选做题15分,每个考生只能选择一道题作答,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算。)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社会防反贪腐,一些常见办法:政企严格分开,官员在岗期间,只从政不沾钱物,只掌政权而无经济特权。这就能从土壤和源头上对贪污腐败的滋生进行有效遏制;联邦调查与议会弹劾,两只眼睛死盯官员,分头监督,官员难有贪腐良机;官员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媒体就会蜂踊而至,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更为厉害的是,官员若有不良行为,将官员劣迹录入电脑,随时备查,迫使官员为了未来的生活和前途不得不好自为之;官员们都以洁身自好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
——摘自牛牧《美国社会怎样防贪反贪?》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强调反腐,秦朝建立完备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称“御史大夫”,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党员干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从1951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党的正确政策指导下,整党建党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清除了党内严重的贪污腐化分子。之后,开展了“三反”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从目的角度对比材料一、二不同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共监督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13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1.(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代,晁错向汉文帝上《移民实边书>,说“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至汉武、宣、昭帝时期,河西的移民连同戍卒已达50万人。唐代,陆贽向唐德宗上书,力主从内地募民到西北边地屯田戍边,自北宋至明朝,通过征集役夫、招募流民和扩大驻军的方式,移民大量涌向西北。至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发布谕旨:“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小民自量生计艰难,不得不就他处营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范围),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
——摘编自宾静《中国清朝中期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向西北迁移目的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中期向西北移民历史影响。(6分)
52.(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稼先的突出贡献并指出其历史背景。(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6分)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D
B
A
A
C
A
D
D
C
D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D
B
B
D
B
B
C
A
A
A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
C
D
A
B
C
C
C
D
B
D
C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D
D
A
C
A
B
C
D
B
A
D
C
49.(1)特点:国家制度遏制官员贪腐;监督机制威慑官员贪腐;媒体舆论压力迫使官员不敢轻举妄动;社会风气和官场道德约束。(任意三点6分)
理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狭窄的监督机制;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和法律意志。(6分)
(2) 特点:监督法制化;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施监督;
加强党的建设,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开展群众运动,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充分利用民主党派进行监督。(8分)
作用:形成了依法反腐的有效机制;为建立(或)巩固政权赢得了保障;涤荡了社会风气,澄清了吏治,树立了廉洁朴素的社会风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分)
50.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12分)
50.(以下“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0分)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隋唐时期,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10分)
51.(1)变化:从汉代到清代之前,向西北移民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患,在边疆移民屯田,减轻朝廷军费负担。清代开始,向西北移民的主要日的是缓解内地人口的压力。
(2)影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地人口的压力,扩大了边疆地区的可耕地面积,加快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工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劳动力;繁荣了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同时人口迁移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清政府缺乏对迁移人口的有效管理。
52(1)为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做出突出贡献: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事业十分落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邓稼先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
(2)评价:邓稼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我国两弹爆炸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