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1-08-26 发布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说明:本试卷共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试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2.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A. 劳动人民勤劳智慧 B. 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 发明擀弹纺织技术 D. 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脚踏提综式斜织机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故选A;该画像反映的是丝纺业而非棉纺织业,排除B;元朝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发明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等工具,排除C;D夸大了材料内容,排除。‎ ‎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 ‎4.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 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 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C.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深刻的检讨”“也有批判与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明清之际的文化在一些知名学者的批判中得以创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人群的传承效果,不具有可比性;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选项不是从材料信息中提炼得出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 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 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答案】C ‎【解析】‎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错误;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正确;民国二年是1913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错误。故选C。‎ ‎6.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一态度表明 A. 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B.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 军间派系纷争消除 D. 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卢沟桥事变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桂系军阀李宗仁要求“先国难而后私仇”,这体现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国民政府的威望,排除A;李宗仁表示“先国难而后私仇”,并不表明当时军阀之间的矛盾纷争已经消除,排除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开始了抗日战争,故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卢沟桥事变后”“先国难而后私仇”,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史实分析解答。‎ ‎7.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 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 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 ‎8.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A.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 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 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 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述的是抗战时期陕西的工厂数量及资本总额较民国前期有较大发展,陕西位于西部地区,因此能说明西部地区近代化建设的成就。故C项正确。材料仅记载了抗日时期陕西的工业情况,无法比较区琙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故A错误。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主要在农村,而工业主要在城市,因此工业的发展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陕西工业的发展,未体现政府的举措。故D项错误。‎ ‎9.‎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 A. 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 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 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 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可知,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已有“五族共和”思想,故A正确;“辛亥革命后”,我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的是孙中山的主张,并没有涉及民族统一的实践活动,排除C;由于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排除D。‎ ‎10.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万吨 ‎500万吨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盐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 B. 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 C. 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都有大幅增长,这表明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轻工业部门,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侧重于提高生产力,故B项错误;左倾冒进思想开始滋生是在1958年,故D项错误。‎ ‎11.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他认为 A. 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 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 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否定脱离城邦的人的态度,认为“无族、无法、无家”是最卑贱的,强调人的自由应该受到城邦的制约,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亚里士多德崇尚城邦体制,并不是和平与正义,故B错误。 城邦公民不包含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等,故C错误。希腊城邦的阶级本质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错误。‎ ‎12.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1820-1850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这主要缘于 A. 中国农耕经济优势地位明显 B. 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 C. 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D.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矛盾 ‎【答案】C ‎【解析】‎ 英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满发生变化,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英国自身对这一政策的认识发生改变,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贸易思想盛行,因此对于封闭自守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英国自身;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鸦片贸易已经扭转了这一局面;D选项并不是根本原因。‎ 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英国对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态度的变化不是中国方面的因素,而是英国自身的因素,因为中国方面的政策一直都没有变化,因此可以排除A、D选项。在B、C选项中找寻答案。‎ ‎13.13世纪英王为树立王朝权威,需要教士、骑士和市民的支持,特别是富裕市民的财政支持,召开大家开会的场所便是议会。近代英、法、美、德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到今天代议制在世界更是普及。这表明代议制 A.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形式 B. 它是王权战胜教权的结果 C. 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在使用 D. 是全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近代英、法、美、德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到今天代议制在世界更是普及”可知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故D正确;A项“最终形式”说法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王权战胜教权,故B错误;C项“所有”说法绝对,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代议制。代议制民主成为全球主要民主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是人类共同的政治财富。‎ ‎14.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A. 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C. 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 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苏联通过这一模式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选项D正确;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选项A排除;斯大林模式压制了个人,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项B错误;苏联在1929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未受到经济危机冲击,选项C错误。‎ ‎15.‎ ‎“二战”结束不久,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但其间却发生了60年代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却仍联手支持越南抗美战争;70年代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直至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入侵盟友阿富汗等一系列事件。这反映了 A. “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B. 中国大国地位提升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 C. 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D. 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既有美苏之间的“冷战”,也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还有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还有中法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反映了“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是对材料全面解读,只是复杂国家关系的表现之一,排除。美苏的霸权主义是世界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源,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一些国家企图冲破美苏控制而独立自主,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美苏开始‘冷战’”“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中法建交”“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中美”等,结合战后国家关系演变的史实,即可得出“冷战”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复杂。‎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试题共4个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1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可知,祭祖的同时祭天;根据材料“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可知,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根据材料“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可知,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中,“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说明: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方面,根据材料“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在政治制度方面,根据材料“君主官僚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根据材料“儒道法意识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年11月 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 ‎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年起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 ‎1912年初 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年4月 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9月 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年 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年 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年 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年1月 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年11月 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年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表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利用表格信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寻求历史的启示。解题过程中首先要从表中提炼一个启示,如民族复兴的前提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团结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等,第二步结合的相关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史实或者国共两党合作对中国革命发展的贡献等史实予以说明,注意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论从史出,论证规范。‎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述该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 该观点符合史实英国崛起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过西班牙、荷兰与法国,从而成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中期,德国两度崛起并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战争和冲突;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对抗,但始终没有爆发战争。‎ ‎(2)方式:殖民战争、经济侵略、政治控制。‎ 史实:通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迫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清延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再从英国崛起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过西班牙、荷兰与法国的史实说明肯定的观点;从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战争和冲突的角度说明否定的观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殖民战争、经济侵略、政治控制等方面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再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即可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等方面加以说明。‎ ‎1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誉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倾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答案】(1)态度及目的:英国与日本接近,组建“英日同盟”,其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钳制美国。美国对日本作一定让步,其目的是要拆散威胁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 ‎(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方面矛盾激化;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得到列强认可;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以及所学可知英日接近以牵制美国;依据材料“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可知美国的态度和目的。‎ ‎(2)依据材料“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和所学从欧美矛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外交策略以及国内五四运动斗争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