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B.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 C. 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 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2.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 )‎ A.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B. 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C. 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 D. 为支持变法提供历史依据 ‎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4.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 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 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 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 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 ‎5.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 儒学与墨学的融合 C. 中央集权渴求人才 D. 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6.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 A. 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 B. 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 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 D. 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 ‎7.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 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9.汉武帝在尊儒过程中及其以后,其它各学派因失去国立博士官而地位不断下降,但各学派的著作均可收藏、流传,供人学习、研究。并且汉武帝还通任子、资选、征召、公车上书等途径,把法、道、纵横、杂家以至方术之士罗致在左右。这反映出( )‎ A.儒学为官方唯一意识形态 B.百家争鸣具有了新的内涵 C.诸子学说出现了融合趋势 D.思想专制的方式比较灵活 ‎10.“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 A. “立嫡以长不以贤”‎ B.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D.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11.下表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僖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9‎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9‎ ‎86‎ 科举入仕 ‎7.91‎ ‎20.53‎ ‎37.29‎ ‎33‎ ‎71.88‎ ‎87.76‎ A. 唐朝在科举制度之下,君主专制强化 B. 初唐科举入仕宰相比例很低,说明世官制还有很大影响 C.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 D. 唐朝科举入仕宰相比例逐渐成上升趋势,说明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12.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 A.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 B.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 ‎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 ‎13.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这种现象( )‎ 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C.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4.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1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16.‎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7.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人与圣人,形质无异,岂学之不可至耶?”(圣人)大抵须是自强不息,(人)将来涵养成就到圣人田地,自然气貌改变。”材料反映出宋代理学( )‎ A. 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B. 推崇“格物致知”思想 C. 强调“人”的自主性 D. 否定“君权神授”理论 ‎18.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 皇权被严重削弱 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 内阁制名存实亡 ‎19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加工,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称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依据是( )‎ A. 苏州、杭州、松江是纺织业发达地区 B. 机户和暑袜店主进行的都是商品生产 C. 机户和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雇佣关系 D. 丝织业和暑袜制造业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21.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2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王夫之认为“‎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上述思想( )‎ ‎ A.是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反映了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C. 体现了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D.代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23.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 )‎ A.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C.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 D.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 ‎24.《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不准艺人在民间戏曲中扮演程朱形象,违令者都按亵渎圣贤治罪。程颐、程颢和朱熹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贤偶像。这表明明代( )‎ A.圣贤崇尚成为社会生活主题 B.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C.民间艺术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D.主流思想与世俗文化相冲突 ‎25.鸦片战争前,中国知识界说到美国的国家元首,很自然的用“头人”“酋长”一类的字眼;鸦片战争后,发现无论用“酋”还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实,于是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这说明( )‎ A.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知识界对美国的认识有所加深 ‎ C.美国总统制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D.向西方学习进入主动选择阶段 ‎26.就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当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战争( )‎ A.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 B.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C.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D.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7.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28.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晚清官吏贪腐严重 B.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英国大量走私鸦片 D. 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29.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30.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 A. 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 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 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31.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32.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33.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 “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 B.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C. “以筹饷练兵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D.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4.‎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35.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 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 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 C. 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D. 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 ‎36.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37.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 A. 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 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 C. 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 D. 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 ‎3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 A. 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 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 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39.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 )‎ A.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C.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 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40.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 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D. 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41.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42.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时(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43.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这充分表明( )‎ A.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实际权力 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44.井冈山道路开辟时,引起党内部分人士的质疑。他们对农民革命持悲观态度,对这条道路横加指责,并提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等疑问。这些质疑( )‎ A. 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B. 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 C. 否认了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D. 低估了武装暴动的积极影响 ‎45.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了 A. 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 B. 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C. 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46.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A.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B. 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C.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47.下面两则民谣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货,制的精,中国人认不清;若非学生闹得凶,一定要了我们的老性命!”“学生学生你别闹……又无枪来又无炮,赤手空拳瞎胡闹……闹了几个月毫无见功效,问你害臊不害臊。”据此判断,上述民谣( )‎ A. 两相矛盾,反映社会心态 B. 叙事含混,无法用于研究 C. 语言通俗,历史认识深刻 D. 流传广泛,意味民众觉醒 ‎48.1937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如我与倭寇妥协,无论至何程度,彼少壮派侵略之宗旨必得寸进尺,漫无止境。一有机会,彼必不顾信义,继续侵略而不止矣。”这表明蒋介石( )‎ A.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民族战争结局 C. 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 D. 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4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 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50.八路军某指挥官在全国抗战初期的一次战役后说:“(中央军队)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这一说法( )‎ A.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做法 B.改善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处境 ‎ C.蕴含着抗战胜利的正确策略 D.指出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意图 ‎51.‎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 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 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52.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53.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 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54.1949年,毛泽东主席曾说:“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毛泽东这一思想( )‎ A. 奠定了社会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 B. 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己经建成 C. 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 发展为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以原则 ‎55.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56.下表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 ‎1.5%‎ ‎0.7%‎ ‎71.8%‎ ‎7%‎ ‎1957年 ‎33%‎ ‎56%‎ ‎8%‎ ‎3%‎ ‎1%以下 A.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B.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体现出当时经济建设的冒进思想 D.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57.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 确立国家发展计划 C. 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8.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9.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5%。1961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20%,油料13%,生猪26%,禽蛋37%。同年4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 A.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60.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说明( )‎ A. 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很大 B. 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 D. 历史评价难以统一标准 二、单项选择(共2题,61题24分,62题16分,共40分)‎ ‎61.(24分)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苦苦探索。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光明日报2013年)‎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哪些探索? (10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角度归纳推动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4分)‎ ‎62.(16分)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儒是如何对待“佛老之学”的。(4分)这导致了宋代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6分)‎ ‎‎ 参考答案 ‎1——10 DADDD ACBDB 11——20 CDCBA DCBDC ‎21——30 DABBB BCCDD 31——40 BADCC BDDAA ‎41——50 ADAAC CADAC 51——60 BBCAD BBAAB ‎61.‎ ‎(1)(6分)‎ 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答出三点即可)‎ ‎(2)(10分)‎ ‎①.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②.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④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 ‎⑤.1936年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⑥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通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答出五点即可)‎ ‎(3)(8分)‎ 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4分)‎ 推动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抗战的正义性。(4分)‎ ‎62.‎ (1) 事件:百家争鸣 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4分)‎ ‎(2)对待:吸收借鉴道教和佛教思想;批判“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4分)‎ 变化:发展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理学(2分)‎ (3) 说明:‎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 ‎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 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