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0 KB
  • 2021-08-26 发布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 历史试题 ‎(2019.10)‎ ‎1.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维护等级制度 B. 丰富文娱生活 C. 弘扬民族文化 D. 发展音乐艺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为了丰富文娱生活,故B选项错误;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故C选项错误;发展音乐艺术与制定礼乐制度无关,故D选项错误。‎ ‎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3.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4.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 A. 诸侯尊崇大宗 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 C. 霸权交替频繁 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 ‎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位世袭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6.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推恩令是用来解决王国问题的,而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能缓解王国问题但不能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也和宰相无关联,也不会便于削弱宰相权力,也起不到瓦解地方势力勾结的作用,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 前者 B. 两者兼有 C. 后者 D. 两者皆无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对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的权力进行削弱,所以,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前者,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9.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 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 B. 注重官员从政经历 C. 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 D. 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政经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相符,故选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打破了官员世袭,与材料中“汉代察举制”不符,排除A项;C项符合察举制,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中平等公正体现不明显,排除D项。‎ ‎10.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 A. 西周宗法制 B. 西周分封制 C. 秦朝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结合所学,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故此处的“混合体”当指郡国并行制,故选D。宗法制是按行血缘等级分配主张权力的制度,且时间不符,排除A;BC是单一的地方管理制度,并非“混合体”,排除BC。‎ ‎11.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 A. 行政官员 B. 监察宫员 C. 军事官员 D. 财政官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2.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御史台 D. 尚书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C选项错误,御史台是唐朝的监察机构,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D选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 ‎14.“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A. 世袭爵位 B. 察举征召 C. 科举考试 D. 高官举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C项。世官制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唐代有爵位世袭,但已经不是主流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B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且不符合材料“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描述,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学生只需根据材料定位的时间和“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的描述即可作出解答。‎ ‎15.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使出身低的庶族加入政权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科举制“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从而有利于出身低的庶族加入政权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不能体现出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也没有体现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故C项错误。‎ ‎1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最重要的措施是(  )‎ A. 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A ‎【解析】‎ ‎【详解】“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体现出宋太祖为了避免繁镇割据重演,选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故A项正确;设“三衙”,收精兵,这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这是财政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是北宋的治国政策,故D项错误。‎ ‎17.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转移宰相的权力 B. 提高三司的地位 C. 加强君主的权力 D. 消除地方的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宋朝改革的目的是分封宰相权力,最终加强君主专制,而非转移宰相权力和提高三司地位,排除AB项;宋朝改革的是中央官制,与消除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 ‎18.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席位,并赐茶。至宋太祖时,宰相为表忠诚拥戴新皇帝,也一同站着不坐。自此后,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该史实主要反映了(  )‎ A. 宋代宰相比较谦逊 B. 皇帝权威不断加强 C. 礼仪制度发生变迁 D. 两朝宰相地位没有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宰相见皇帝,由唐朝坐着并赐茶到宋代站着不坐,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宋代宰相的谦逊,故A 项错误;君臣的礼仪制度发生变迁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显然材料说明了两朝宰相地位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19.“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 设枢密院 B. 设立南书房 C. 设置殿阁大学士 D. 设立内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C选项符合题意。枢密院在宋朝掌管军事,A选项排除。康熙帝设置南书房,B选项排除。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置内阁,D选项排除。‎ ‎20.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机构 A. 中朝 B. 参知政事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D项正确。中朝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参知政事是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内阁是明朝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ABC三项最初都不是处理军务的机构,故ABC三项错误。 ‎ ‎21.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 精干高效 B. 机构健全 C. 权力稳固 D. 保密性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统计的军机大臣的人数来看,多至十人,少至一人,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特点是精干高效,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各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权力稳固、机构健全、保密性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CD三项排除。‎ ‎22. “伯里克利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陏市员的公民发绝每生活补贴,颇得民心,遂加以推广,使五百人会议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稚典的这找举措 A. 说明司法审约鋏乏严格程序 B.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阶级对立 C. 有助于雅典社会及政治铯定 D. 为民主政治建立典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伯里克利发放津贴,有利于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维护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雅典司法程序无关,排除。B项,津贴制有助于缓解贫富对立,保障公民民主,排除。D项,梭伦改革为民主政治建立典定了基础,排除。‎ ‎23.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 A. 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 B. 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 C. 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D. 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 ‎【答案】D ‎【解析】‎ ‎“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体现了轮番而至的民主精神,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轮番而至不一定能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排除C。‎ ‎24.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证据第一 B. 量刑较轻 C. 因人设法 D. 维护权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D 选项错误。‎ ‎25.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内容广泛,条文比较明晰的《十ニ铜表法》・实现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一转变 A. 目的在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B. 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制度改变了以往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的局面,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这有利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C选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故A选项说法有误;《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不是制定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才是适应了外来移民的需要,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D选项错误。‎ ‎26.正如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 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立法影响大 B. 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 C. 罗马众多的法学家的宣传 D. 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这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社会立法产生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罗马法产生的时间,故B项错误;罗马众多的法学家的宣传不能材料中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是说罗马法的影响,没有说明罗马法的内容,故D项错误。‎ ‎2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者)和解者,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 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B. 为古罗马奠定政治法律哲学基础 C.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D. 适应罗马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同态复仇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不合理法规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不是“政治法律哲学”的原则,B项错误;“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的是古代希腊,特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制定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与 “罗马帝国”相距四五百年,D项错误。‎ ‎【点睛】公元前449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28.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 国王“统而不治”‎ B. 首相掌握立法权 C. 内阁对议会负责 D. 三权分立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并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首相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产生新议会,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 ‎29.下图是1832年伦敦等城市增加议员名额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 国王失去了控制议会的权力 B. 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 工业资产阶级推动议会改革 D. 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参与政权,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由此伦敦等城市增加了议员名额。故C项正确;材料和国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英国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但是工人、农民等仍然没有获得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 ‎3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 贯彻分权制衡原则 C.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 D.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的联邦制。根据材料内容“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知,各州的军事和外交权受到国会限制,有利于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建立强大统一的美国,因此材料内容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是美国权力中心,而不是国会,故A选项错误;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牵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指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制度,故D选项错误。‎ ‎3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毋忝职守时,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 确保法院彻底摆脱总统控制 B. 确保法官的生活待遇 C. 确保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 D. 确保司法独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法官除非渎职,“得终身任职”,并且“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司法独立,故D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权之间互相制约,故A项错误;该规定确保了法官的生活待遇,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三权互相制约,不存在法官服从国会的领导,故C项错误。‎ ‎32.2019年2月15日,特朗普借美墨边界墙问题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众议长佩洛西和民主党领袖舒默立即发表声明,称特朗普的紧急状态声明是对美国宪法的“巨大暴力”,“这是一位失望的总统在夺权”。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  )‎ A. 众议院与参议院已分道扬镳 B. 总统享有紧急法令发布权 C.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 D. 三权分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特朗普绕过国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结果遭到众议院和在野党的反对,这在本质上反映出美国立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制约,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众议院与参议院的意见分歧,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没有说明总统享有什么权力,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33.学者张芝联说:“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部宪法是指 A.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这部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可见该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妥协,故B项正确;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是资产阶级和贵族相妥协的产物,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君主专制色彩,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以及南方和北方的妥协,没有体现出君主派的利益,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 ‎34.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A. 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B. 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C. 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D. 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内容——宰相的产生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史实,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的产生方式 ‎35.下图为近代某一国家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由此图可知,该国的政治体制特点(  ) ‎ A. 帝国议会权力远大于联邦议会 B. 保留浓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 C. 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 普魯士是联邦中的核心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示中的“皇帝”“宰相”“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等信息可知,这是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由图示可知,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威,即保留浓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故B项正确;联邦议会远大于帝国议会权力,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不符合德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普魯士等各邦,故D项错误。‎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西周时,诸候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 ‎——摘编自陈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 材料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 材料三 ‎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与以前王朝地方治理的不同点。‎ ‎【答案】(1)分封制。‎ ‎(2)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成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 ‎(3)不同点:管辖区域增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 ‎【解析】‎ ‎【详解】(1)“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诸候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得出:分封制。‎ ‎(2)“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成效”,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 ‎(3)“不同点”,依据材料三信息“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管辖区域增大、地方权力增大。‎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政治的参与者从来没有超出世系群体的范围,从来没有延伸至包括奴隶、外邦人或者妇女……伯里克利时期,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 ‎——摘编自《民主政治与古典希腊》‎ 材料二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 ‎ ——百度百科 ‎ 材料三 ‎ ‎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讨论,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过新的宪法草案,交由各州批准。全国围绕新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广泛的激烈讨论。1789年3月4日召开的美国第1届联邦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正式生效。 ‎ ‎ ——百度百科 ‎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修改《邦联条例》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邦联条例》相比,最大区别是什么?‎ ‎【答案】(1)特点:男性公民民主(少数人的民主);直接民主。‎ ‎(2)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 ‎(3)原因:邦联政府权力太小,不能有效行使国家职权。 ‎ 区别:实行联邦邦,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民主政治的参与者从来没有超出世系群体的范围,从来没有延伸至包括奴隶、外邦人或者妇女”概括得出:男性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时期,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概括得出:直接民主。‎ ‎(2)“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迈向君主立宪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 ‎(3)“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概括得出:邦联政府权力太小,不能有效行使国家职权。“最大区别”,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实行联邦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