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全科竞赛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全科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一种类的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铁器/商周——陶器/唐宋——瓷器/明清 B. 青铜器/商周——瓷器/唐宋——棉布/明清 C. 玉器/商周——漆器/唐宋——玻璃/明清 D. 漆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唐宋时期以瓷器为代表,故A错误。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唐宋时期以瓷器为代表,明清时期以棉布为代表,故B正确。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主,故C错误。同理,故D错误。‎ ‎2.下列三种手工业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准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答案】C ‎3.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土地兼并的炽烈 C. 重农抑商的放松 D. 重利风气的盛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恤商”、“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问题,故无法说明土地兼并的炽烈,故B选项错误;“恤商”之法也不等于重农抑商的放松,故C选项错误;重利风气的盛行,不属于直接后果,故D选项错误。故选A。‎ ‎4.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上述史实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农业经营环境的恶劣 B. 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 C. 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D. 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书和地方史志详细记录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录,这与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环境是否恶劣,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抑商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故D项错误。故选C。‎ ‎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 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B. 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 《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 D. 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 ‎【答案】A ‎【解析】根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反映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排除B;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故D错误。‎ ‎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 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 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 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 体现宋代政府软弱的民族政策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布帛、茶叶等换马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故C项正确;平等友好的边境贸易不会影响政局稳定,故A项错误;以布帛、茶叶等换马并不能说明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故B项错误;商品交易的方式变化也不能体现宋代政府软弱的民族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C。‎ ‎7.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 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改行漕粮折银有利于货币经济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故A选项错误;改行漕粮折银不等于免除漕银,故不能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B选项错误;材料与强化地方控制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 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现)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 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 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 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唐朝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土地兼并,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悖,直接排除;B项结论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平均分配土地”的说法,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 ‎9.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特点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选项C中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应选C;A是说分工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说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说商业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为 A.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 B. 铁器时代—青铜时代—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D.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答案】D ‎【解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处于石器时代;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夏商周时期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推广,进入铁器时代。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1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监察制 D. 三省六部制、监察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等制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故A排除。监察制,过于笼统,故C排除。秦朝没有三省六部制,故D排除。‎ ‎12.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④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③‎ 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是清朝初期的产物,故错误,排除ACD。‎ ‎13.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所以条文颁布前审批时不需要通过尚书省,故排除①;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决策,然后再由皇帝最终决策,故条文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②③④,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答案为B项。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排除;D项,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5.“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大臣职责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可以判断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即“跪受笔录”。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共治国政,其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与材料中“军机大臣”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 ‎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D. 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答案】C ‎【解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是君臣关系;B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讲的并非仅仅是内阁制度,而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演变的特点;D项材料中未体现。‎ ‎17.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的君主专制 C. 浅议“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注意三本书的标题,时间限于清代,内容包括军机处,文字狱,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的顶峰,文字狱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共同主题是反映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A、D时间上不吻合,焚书坑书是秦朝的史实,C错。故选D。‎ ‎18.明代监察“组织之密、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 A. 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B. 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C.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D. 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虽然拥有发达的监察制度,在弹劾权臣严嵩时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在专制体制下,监察效果取决于专制君主(皇帝),B项符合题意;明代内阁与监察机构的权责是分明的,A项错误;弹劾严嵩的最终结果是成功的,C项错误;明代监察“组织之密、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同样为皇权专制工具的内阁并不能操控监察系统,D项错误。‎ ‎19.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周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世官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回革命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对天子要定期朝贡等,以拱卫周王室,打破了之前的部落政治;第二回革命是指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作为选官方式,打破了血缘和门第,以才能和品德作为选拔标准。故“周朝的革命”主要是指分封制,A项正确;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而制定的,排除B;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从夏朝开始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排除C;“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排除D。所以选A ‎ ‎20.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 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 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 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 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行省制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但此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 ‎21.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 ‎22.某学习小组在讨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时候,列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你认为他们讨论的是哪一个时期的农耕经济 农业 推广双季稻、产量提高;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蕃薯)‎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业 白银使用广泛。‎ 综合国力 GDP在世界总值中占比重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是当时世界经贸中心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玉米、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白银使用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农作物品种随西方殖民者传入中国;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后白银广泛使用,故正确答案为D项。‎ ‎23.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内外服制 ‎【答案】C ‎【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从材料中的“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来看,顾炎武评价的应当是郡县制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分封制和内外服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D项;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2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秦汉以后郡县时代,大一统政府产生,皇帝化家为国,于是管家的变成管理全国行政,封建家庭中的私职变成了大一统政府里的公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秦汉实现国家统一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 封建经济的发展 D. 郡县制的实行 ‎【答案】B ‎【解析】“大一统政府”等字眼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统一和“大一统”政府不能划等号,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封建经济的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元史》中载:“(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撰(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材料中所述的管理模式是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厂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分类编入专门的户籍进行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政府控制,这种管理模式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私营手工业不存在“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的特点,排除B。家庭手工业不存在“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的特点,排除C。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结合官营手工业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6.以下为商代出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钢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图示反映商朝用青铜器打造了兵器、祭祀礼器、餐具和农具,据此可以看出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青铜铸造使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故①②③正确。但由于青铜造价昂贵,没有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 ‎27.汉文帝曾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之后汉代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 汉代实行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策 B. 汉代重视商业并保护商人的利益 C. 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吏”现状得以改变 D. 封建社会的某些时期抑商和惠商政策并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汉文帝时期对商业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故体现封建社会的某些时期抑商和惠商政策并存,D项正确。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政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A。材料反映汉文帝曾颁布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汉文帝不代表汉代,无法体现重视商业并保护商人的利益,排除B。C项是汉高祖时期对待商业的政策,排除。‎ ‎28.《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 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 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 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可知,官营手工业铸造的铜镜可以进入民间市场流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于诸处兴贩去”说明可在各处销售,而不局限于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铜镜收入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未涉及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商鞅变法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 A.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 牛耕广泛推广 C. 牲畜比较缺乏 D. 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时期和汉初都有保护生出的法令,而牲畜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这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牛耕广泛推广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牲畜比较缺乏,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精耕细作得到推广,故D错误。‎ 点晴: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分析解答。‎ ‎30.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种现象 A. 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 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C ‎【解析】材料只反映了土地租佃关系,没有反映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错误;封建土地租佃关系仍然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佃户向地主交纳“佃头银”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导致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C正确;土地租佃关系并不能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租佃关系的意义出发,即可排除其它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注意区分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不同概念,即可正确判断。‎ 二、非选择题 ‎31.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三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四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答案】(1)政策:抑商政策。影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2)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3)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结果:(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4)“文化大革命”。‎ 成就: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各国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及对民生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抑商政策。这种政策的影响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对商品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来说明。‎ ‎(2)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等信息概括得出。这种制度的作用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3)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等信息归纳得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应当联系所学,从苏联的体制和苏联的解体来说明。‎ ‎(4)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根据教材所学,应当是指“文化大革命”。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来说明。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影响来说明。‎ ‎(5)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应当概括提炼材料信息,再联系所学,从注重民生的重要性来说明。‎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材料二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选举”上的根本差别,以及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根本差别:中国的选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西方的选举是公民为自己选择一个领导集团,以人人平等、民主、自由为基础。‎ 不同含义: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人民主权。‎ ‎(2)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3)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来是自由的。‎ 影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典;对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产生了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对亚洲的日本、中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析】(1)差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选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西方的选举是公民为自己选择一个领导集团,以人人平等、民主、自由为基础。含义:根据材料一中“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人民主权。‎ ‎(2)制度、原则:根据材料二中“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等。‎ ‎(3)精神: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所蕴含的主要法律精神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生来是自由的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地位、对欧美立法和整个人类(包括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历史发展进程等方面,分析罗马法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33.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人),‎ 犯死罪,……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 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 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请回答: ‎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请举3例)‎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民主原则。‎ ‎(4)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结合所学,分别列出近代英、美、法、德四国最终确立的政体形式以及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献。‎ ‎【答案】(1)差异:《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公平性。‎ 唐律侧重于保护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或亲疏贵贱有别);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或皇权至上)。(照抄原材料不给分)‎ ‎(2)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 斗争或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3)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 ‎(4)政体形式及法律文献 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 美国:总统共和制、《1787年联邦宪法》‎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或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从古代中西方的法律、辛亥革命、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一的第五表、第七表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从材料一的第九表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公平。从材料二的“先奏请议,议定奏裁”可以得出“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从材料二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唐律侧重于保护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 ‎(2)从材料“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中可以归纳出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根据材料“1840——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方面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材料“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材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原则。‎ ‎(4)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总统共和制、《1787年联邦宪法》;法国: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或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