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秋季高一年级12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五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 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 卷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第I卷48分,第II 卷52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请将第I卷和第II 卷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
A. 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 B. 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
C.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D. 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A. 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
C. 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D. 统治具有松散性
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 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B. 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 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D. 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4.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
A. 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 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
C. 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5.元代的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以至于产生许多与本路地域不相联接的属地即飞地。元代飞地的出现
A. 扩大了元代的疆域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D. 导致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6.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7.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 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 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8.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
9.洪秀全原名火秀,自己改名“秀全”,取“禾(吾)乃人王”之意;以“国”代“圆”“王居其中”之意。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深居宫中享乐,对于政事却不甚关心,由此看来,太平天国运动
A.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导致最终失败 B.受阶级局限失败有其必然性
C.领导人深谙帝王之术沉湎个人享受 D.属旧式农民起义排斥近代化
10.《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B.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D.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
11.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民主共和制
12.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13.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A.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
C.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
14.下图为敌人“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5.“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建国梦成一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一富强梦启航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一自强梦碎一专制梦醒一建国梦成一富强梦启航
D.天朝惊梦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富强梦启航一建国梦成
16.《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因此《共同纲领》具有宪法的性质
B.这种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C.一届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是最高权力机关
D.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说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
17.下面是《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治面貌状况》表,它表明新中国政权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共产党
A.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B.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特点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 D.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8.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0.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做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1.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22.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C.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3.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是
A.综合因力的提升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改革开放的推行
24.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数量从1979年的34个增加到2002年的220个。中国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目也从1977年的71个猛增到1996年的1079个。对此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国开始以主动的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第II 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19分,第27题15分。
25.(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位于南京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包括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宫遗址和国民政府旧址。
茅家琦教授介绍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但故宫只是明清封建王朝的标志,而“总统府”则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
——《南京“总统府”昨成博物馆 价值不逊故宫》 2003年3月2日《北京娱乐信报》
材料二 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1)根据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在这里所发生过的具有反封建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2)指出材料二中辛亥革命所承接的“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新发展。(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引起的“历史性变革”对以后“人民的革命斗争”的影响。(6分)
26.(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67年8月,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10 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3)说明材料三对中国法制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
27.(15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从此,新中国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是联合苏联”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确立这一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这对中国的外交有何积极影响?(5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概括指出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5分)
2018年秋季高一12月月考
历史答案
1.答案及解析:C 根据材料“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可知,商代自中丁以后,存在废长立幼,王位继承混乱的现象,没有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故侧面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商代自中丁以后存在王位继承混乱的现象,而不是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商代自中丁以后存在王位继承混乱的现象,这是不严格执行继承制度的结果,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D 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即该王朝具有分散性,故 D 正确; A 项中的“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表述错误,排除; B 项中的“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表述错误,排除; C 项中的“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高考中对西周的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②西周的分封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答案应为统治具有分散性。
3.答案及解析:C 秦朝的太尉应掌握军权,但这一官职没有具体的人担任,军权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是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C正确。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统一,但统一之后社会并不安定,常有六国残余在各地反抗,A错误。丞相主管全国政事,不包括军事,B错误。太尉这个官职是三公九卿制中的一个重要官职,这一职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人担任,D错误。
4.答案及解析:D 材料中的集体宰相制度本身就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宰相人数多,无法判断是否有很高的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这么多的宰相全部来自科举制的选拔,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可以知道,唐朝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化,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5.答案及解析:C 由材料“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以至于产生许多与本路地域不相联接的属地即飞地”显然是要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故选C;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的做法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6.答案及解析: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含义。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7.答案及解析:B 甲午中日战争首先是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所谓“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
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这些借口都不能作为日本阴谋发动侵路战争的原因,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上述“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不过是某些日本人用来掩盖其对华侵略本质的借口,没有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也不能表明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答案及解析:B 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并不是主要战场,可排除A;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43年,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据此可排除C、D,所以本题选B。
【点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废除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
9.答案及解析:B 通过材料可知,洪秀全传统的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幻想帝王梦,没有脱离农民阶级起义的局限性,注定要失败,故选B;A、C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答案及解析:B 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体现在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制度在当时无法实施,是一种空想,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及解析:C 试题分析:三权分立在中华民国政体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针对袁世凯的,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总统制,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责任内阁制,旨在架空即将担任总统的袁世凯,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制本身并不针对袁世凯,故D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B 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D项错在“确立”,故错误。
13.答案及解析:D A项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B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只显示了学生的爱国先锋作用;C项也只是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五四运动中各革命阶级空前广泛的团结在一起,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因此是现代民族主义生成的标志,D符合题意。
14.答案及解析: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史实。故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应重视复习。从1947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15.答案及解析:C
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随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甲午战败梦碎;其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建国梦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强梦启航。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联系史实,明确选项中的“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各自是指哪些历史事件或现象,在确定所指历史事件或现象后即可根据这些事件的时间顺序来作出选择。
16答案及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一届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7.答案及解析:B 从表格反映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三位属于民主党派人士来看,新中国政权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18.答案及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说明美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图谋。台湾方面的回应体现台湾当局反对美国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相悖,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答案及解析:A 解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87年”,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A符合题意。而“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9年,因此可排除BCD。故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及解析:C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内容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它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相关,故选C。A指的是另起炉灶,B与我国外交无关。D属于一边倒的内容。
21.答案及解析:C 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A项是在中印和中缅总理会见时提出来的;B项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宗旨;D项错误,中国是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2.答案及解析:D
依据材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故D项正确;两级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确立是在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根源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对立,都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
23.答案及解析:B 20世纪70年代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交高潮的关键因素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最根本的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中美关系缓和时中国尚未改革开放,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美关系的缓和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24.答案及解析: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题干可知,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国际公约和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分别反映了这三个方面,但C项概括最全面。
25.答案及解析: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1)事件: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4分)
(2)承接正统:都是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2分)
发展:组织上,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思想上,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6分)
(3)影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民众的参政意识,为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为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6分)
解析:(1)本题考查近代和南京相关的历史事件,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2)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正统”与“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新发展.”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建议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
(1)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是中国近代相关事件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如下重大事件与南京有关: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斗争目标都以清政府为主,据此可以得出“正统”的含义.依据材料“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发展是:发展:组织上,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
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思想上,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依据材料“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影响归纳如下: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提高了民众的参政意识,为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为革命准备了思想基础
26.答案及解析:
1.(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分)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4分)
(2) 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2分)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4分)
(3)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2分)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从普选、一届人大以及宪法制定等角度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民主政治建设作用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1967年可知是文革时期;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民主法治破坏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三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角度回答。
点睛: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一般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角度回答。无论从何角度回答,都需要结合材料,不要偏离主题。
27.答案及解析:
(1)“一边倒”(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2分)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3分)
(3) 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2分) 影响:打破了外交僵局,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3分)
(4)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3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分)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等方面来分析。
(1)结合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 “联合”苏联等信息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是联合苏联”
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第二小问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应该从当时的两极对峙格局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2)从“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从图片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关系正常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缓和打破了外交僵局,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区性国际组织”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新时期我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