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00 KB
  • 2021-08-26 发布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级第四次检测试题 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小题,共计48分)‎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统治者以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 D. 统治者借助武力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汤和盘庚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借助天命来抬高自己的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汤和盘庚借助天命行事,并非是政权控制神权。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武力巩固统治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这一项根本决定”应是 A. 推行郡县制 B. 规定王位世袭 C. 分封子弟为王 D. 设立皇帝称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可知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BCD项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 ‎3.“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官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选官,故C项错误。察举制是依靠品德和孝廉选官,故D项错误。‎ ‎4.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走私禁绝,故B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官员腐败,参与鸦片走私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 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 B 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 C. 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 D. 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 ‎【答案】C ‎【解析】‎ 近代社会海洋霸权主义兴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传统思想的转变,故选C;材料与洋务运动思想无关,排除A;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B;政府被动挨打局面并未因为洋务运动而得到根本改变,排除D。‎ ‎6.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 A. 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的处境 B. 辛亥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 C. 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 D. 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到1912年后,“信念,开始淡薄”,“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可知辛亥革命后期,农民对其支持减弱,是因为革命未能满足农民的愿望,B项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要“平均地权”,A项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部分实现了三民主义,C项不符合史实;从1912年前后革命“信念”由强变弱,不能说明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项错误。‎ ‎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 A. 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坚持“城市中心论”‎ C.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 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 尽可能在广大区城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说明当时中共仍然是坚持走城市中心暴动的道路,B正确;A是中共一大内容;C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D是‎1927年8月1日,八七会议是‎8月7日。‎ ‎8.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竟高达200:1。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 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B. 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C. 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 D. 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南京及周边地区均为日本占领,日军在沦陷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而南京及周边地区私塾教育却比较发达,私塾教育一般以传统文化为主,因此这是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的结果,故D项正确;此时,南京即周边地区不在受国民政府管辖,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中国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理解1939年的南京及周边地区私塾和正式小学的数量,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9.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这反映了50年代 A. 中国周边外交环境有所缓和 B. 中西方间交流频繁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D.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可以得出,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故A项正确。50年代仍处于两极格局之中,中西方间交流不可能频繁。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时提出的。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外交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0.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 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 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 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 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苏关系。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致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中国为应对这一国际局势,加强了内地的国防军事等发展。故答案为C项。AB项,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发展内地经济并非主观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而且这次调整主要是调节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与材料中“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无关,排除。‎ ‎11.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A. 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 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 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答案】D ‎【解析】‎ ‎: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归,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便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所以本题选D。‎ ‎12.(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见佃户在两熟的淮南,可以获得小麦的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当然生产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宋代租佃制 ‎1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中的租佃经济中进行劳作的阶层的称谓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对农民称呼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不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根据材料中农民的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排除。‎ ‎14.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重农抑商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紧扣时间“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绢价的明显下降”,故D项错误。‎ ‎15.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16.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这一描写反映出北宋开封 A. 商贸繁荣,娱乐活动众多 B. 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都市 C. 已经打破市、坊之间的界限 D. 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枢纽城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可以看出北宋都城的经济繁荣,娱乐活动比较多。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的发展 ‎17.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C.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可知,佃农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故可排除A;B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农的身份结构,故可排除B;政府的政策在“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可能是脱节的,但这并不是全国现象,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意思可知,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出现了“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这样现象,说明了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故选D。‎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主旨。材料的意思是:尽管明政府规定了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出现了“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这样现象。依据对材料的理解,再把各个选项与材料的主旨进行一一对比,只要不符这一意思的就可排除。‎ ‎18.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与联系,从而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正确。从材料可知开放是福建漳州和广东澳门,说明当时开放极其有限,并没有终结闭关锁国政策,A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B错误。材料是两地开放通商,和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无关,D错误。‎ ‎19.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A. 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 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 表明近代贫富差距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可知,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收入少,受到近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加速了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材料反映从事近代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的收入超过从事传统的纺织业和农业的收入,不能得出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农民和工人的收入,不能得出贫富差距显著的结论,故D项错误。‎ ‎20.学者魏斐德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现代化部门都被隔绝在办事流程、方式和仪式都数百年不变的传统官僚机构之外;实际主持洋务项目的地方督抚的幕僚也被隔离在了既有官僚体制之外。这一现象说明 A. 洋务派试图另起炉灶,彻底改造原有体制 B. 顽固派力图阻挠改革,想方设法杜绝新因素 C. 洋务运动既有开创性,又有迫于形势的局限性 D. 晚清政府因循守旧,千方百计破坏洋务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做题的方法是概括材料的信息。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推知,本则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在政府机构上的建树较少,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试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引进西方的技术,为此这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并未涉及顽固派的阻挠,故答案选择C。A选项不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精神,故排除;B选项并未涉及顽固派的阻挠,故排除;D选项,造成守旧的是洋务派而非晚清政府,故排除。‎ ‎21.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期望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 B. 缓和官府面临的资金困难 C. 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 D. 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企业,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是期望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与缓和官府资金困难没有关系,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地主阶级掌权的国家政权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采取措施来获得封建政府的保护,以此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阻力。‎ ‎22.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曲折发展,故A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早1890年到1908年上升,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在1908年到1920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1895年后,故C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重下降在1908年到1920年,其原因是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学生应该注意仔细分析1890年到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和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的数据变化,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和重大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3.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 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经济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图示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图示,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A;材料只是“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无法体现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排除B;C项从材料中无法明确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故选A。‎ ‎2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27-1937年,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值总计达5亿元,虽然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但在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还是出现了颇大的进展。这种成果的取得得益于( )‎ A. 日本在东北进行工业建设 B. 国民政府发展工业的努力 C. 国共两党消除分歧政局稳定 D. 英美对国民政府工业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7年,中国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出现颇大的进展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即国民政府发展工业的努力,故B正确;日本在东北的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而且是在1931年以后,故A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此时国共两党没有消除分歧,故错误;D项也不符合史实,此阶段发生了大危机,英美不可能对国民政府的工业进行支持,故错误。‎ ‎25.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④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图F段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资本受到严重的破坏,①正确;官僚资本家凭借政府的权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③正确;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大举内债,溢发纸币,破坏民族工业发展,④正确;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的签订,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压榨民族资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其时间与F不符,排除②,选项A、B、C排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 ‎26.下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它反映出中国 A. 对外贸易逐步取得优势 B. 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C. 经济和管理制度逐渐进步 D. 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 依据“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的图表数据,得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中国的对外贸易量有较快增长,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故B项正确。A项中“优势”一词错误;材料反映不出经济制度的进步,C项错误;D项的结论仅从图表的数据中反映不出来,排除。‎ ‎27.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28.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潘疑选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A. 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 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 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 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反映民间对电车的态度,没有涉及民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新式交通工具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安全性并不低,排除B;商会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表意见,排除C;由材料中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我国传统势力阻碍了我国交通近代化,故选D。‎ ‎29.‎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士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适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极大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展现农村的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将土地承包权进行了修改,这就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展现了农村的活力,但是不能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所以答案选D,排除C;A项是“两权分离”时的作用,题干要求学生思考的是“三权分置”的作用,答非所问,故排除A;由“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中国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排除B。‎ ‎30.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D.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可见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排除B;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见雅典具有权力制约的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政体权力的分配而非公民的地位,排除D。‎ ‎31.‎ ‎《共产党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恩主要强调新航路开辟( )‎ A. 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B. 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 C. 加强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 D. 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通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现美洲、绕过非洲航行、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殖民化等活动都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出现的,而开辟新航路所引发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最终有利于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B属于A项的内容,排除B。CD两项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与材料信息“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不符,排除。‎ ‎32.《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A. 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 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 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 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美洲的殖民过程中屠杀了大量印第安人,造成了美洲劳动力不足,因而出现了黑奴贸易,故B项正确;此时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不是自由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奴隶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故D项错误。‎ ‎33.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主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产品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工业原料,结合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解答即可。‎ ‎34.造成下图中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圈地运动的进行使农村人口减少 B.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服务业萎缩 C.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 对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即从事工业的人口比重增加和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人口减少的共同因素,从1841年到1877年恰好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时间,由于工厂制的确立,工业城市快速发展,因此从事工业的人口由43%增加到55%,故C正确;圈地运动不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排除A;从1841年到1877年恰好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时间,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事工业的人口由43%增加到55%,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35.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德、法、英等欧洲主要国家,都在不考虑财产资格的前提下允许所有男性公民拥有选举权。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全欧洲普遍实行了男性全民投票。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废除财产资格是衡量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C. 实行男性全民投票是为了应对战争的爆发 D.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众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德、法、英等欧洲主要国家,都在不考虑财产资格的前提下允许所有男性公民拥有选举权。到1914年一战爆发时,全欧洲普遍实行了男性全民投票”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推动了民主权利的实现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故A项排除;废除财产资格不是衡量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36.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总统的权利边界,干涉司法体系,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最高法院和参议院的联合否决,这说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非常坚实,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故选D。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这不符合材料的整体意思,排除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归法院,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积极作用,C项属于消极层面的评价,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根据材料的描述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核心原则即可作出判断。‎ ‎37.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38.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客观原因是 A. 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 B. 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 C. 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D.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客观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故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故D正确;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并不是最发达的,故A排除;俄国工人阶级力量也不是最强大的,故B排除;列宁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属于主观理论条件,故C排除。‎ ‎39.‎ 洛克纳是纽约一位面包主,他起诉纽约州刚订下的“每月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的法律侵犯他的“合同自由”和私人财产权,最终在1905年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纽约州的最长劳动时间法律经“司法审查”为“不合格”。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 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 最高法院实际上为农民阶级利益服务 C. 本质上体现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维护 D. 推动了美国社会专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起诉纽约州刚订下的‘每月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的法律侵犯他的‘合同自由’”,“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纽约州的……法律经‘司法审查’为‘不合格’”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纽约州的法律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反映了此时美国对自由主义经济的维护,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最高法院实际上为农民阶级利益服务,而是强调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维护,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社会专制化的信息,且与美国史实不符,排除D。‎ ‎40.1883年卡尔建立了奔驰汽车公司,1890年哥德利普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后为了生存,合并成立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梅赛德斯一奔驰。这反映了 A. 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 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 C. 汽车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D. 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合并成立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可知,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故选B。垄断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其企业组织形式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没有将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只是提及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但并未提及“梅赛德斯一奔驰”这一品牌为社会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所以不能得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排除D。‎ ‎41.下表为1820~1913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9‎ ‎36‎ A. 科技水平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B. 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开始发展工业 D. 法国的工业发展始终呈现为倒退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820~1913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可知,法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不能说明倒退状态,实际上就法国工业本身而言,1913年与1820年比较应是不断发展的,D排除;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B排除;C项表述“开始”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美德两国后来居上和英法两国在1913年的相对落后都跟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前两者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后两者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态度相对消极,科技发明较少,A正确。‎ ‎42.下图是1890-1910年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量对比示意图。示意图中的信息反映了 A. 英国的工业水平最为先进 B. 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 C. 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最落后 D. 欧洲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欧洲工业化的发展。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英国煤炭消耗量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它的工业水平最先进,故排除A项。德国煤消耗量增长幅度最快,也同样无法说明它的工业发展程度最高,故排除B项。法国的煤消耗量要高于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所以它的工业化水平不一定是最落后的,故排除C项。1900年,欧洲主要国家的煤炭消耗量相比1896年都有所增长,可以说明欧洲的工业化程度普遍提高,故选D。‎ ‎43.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一人”。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 A.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B. 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 C. 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关键“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说明,胡佛主张对经济进行干预。材料“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旧习俗的第一人”说明胡佛政府率先对经济进行干预,由此可见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的改革为以后罗斯福政府提供了借鉴,故A项正确。B项只能反映材料部分信息,排除;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所以答案选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44.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 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B. 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C. 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该措施叫国家资本主义,C选项正确;A、B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选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特点,排除。‎ ‎45.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 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D. 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降低关税是为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打开世界市场,,这客观上使其他国家提高而关税;经济危机中,美国等国提高关税是为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这又使其他国家纷纷建立了关税壁垒,故B正确。材料中的这些做法不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故C错误;关税壁垒减少了各国的出口贸易,故D错误。‎ ‎4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 由此可见英国 A. 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 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 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 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答案】C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干预经济,而政府福利支出的增多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干预能力的增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货币扩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能直接体现出各阶层贫富差距是否缩小以及财政出现困难,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47.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 )‎ A. 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 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 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 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这说明了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故A正确;B项错在“完全融入”,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说明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是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故D错误。‎ ‎48.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C.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B符合题意;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并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全球化下趋势下只有大国间才相互依存。‎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4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唐)吴兢《贞观政耍》‎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 ‎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答案】(1)措施:强调“民本”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或推行租庸调制);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 ‎(2)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3)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 ‎【解析】‎ ‎【详解】(1)关于“措施”,由材料“国以民为本,唯欲躬务俭约”可得出强调“民本”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由材料“必不辄为者侈,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可得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由材料“敦行礼让,使多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得出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结合所学,还可以列举唐朝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均田制、推行租庸调制。‎ ‎(2)由材料“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可以得出民间自发组织;“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内容丰富;“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可以得出以救亡为主要目的;“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可以得出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 ‎(3)由材料“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可得出国家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国家大力扶持农村经济;从社会性质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农村改革的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配套措施齐全,全面推进,效果良好。‎ ‎50.民间媒体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 ‎——摘编自王鑫宏《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 材料二 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 ‎——摘编自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媒体发展的意义。‎ ‎【答案】(1)维新变法;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2)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得出: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忧外患、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等角度补充。‎ ‎(2)“意义”,根据材料二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角度分析。‎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域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二 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竟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尤金.赖斯《现代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崛起“地域战略棋手”有哪些,并分析“地域战略棋手”纵横捭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答案】(1)地域战略棋手: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原因: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或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行动: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流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可从欧共体、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等方面回答二战后崛起的“地域战略棋手”即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可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或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方面回答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流通方面回答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 “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世界多极化趋势、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得以建立;“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国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资本主义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积累原始资本而开展航海活动,使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工业资本崛起,工业资产阶级为寻求市场和原料而加速对外扩张,使广大亚非拉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为攫取高额利润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用唯物史观去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国的原料,而是来自及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等信息来看,马克思阐述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表现及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确定论题“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可以确定“资本主义市场形成带来的影响”等其他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述。如确定论题“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可以联系所学,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两次工业革命,一直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