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1-08-26 发布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读如图,导致中国古代从封建二重结构到官民二重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铁农具牛耕使用 B.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C. 皇帝专制权力建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封建二重结构是在周王朝建立后,通过大规模实施的封建分封制度而形成,表现为一种由上而下的,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一种政治制度安排,但这种封建二重结构,由于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封建君主的权威与控制能力,由于他缺乏内在的制衡机构,具有极不稳定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君主(周天子)的权威与控制能力衰落,这种封建二重结构就演变成官民二重结构。官民二重结构下的平民具有社会升迁机会与选择自由,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平民与新的官僚力量的结合,并瓦解了原有的封建二重结构,从此形成了对以后社会演变发生决定性影响的官民二重结构,A正确;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君主(周天子)的权威与控制能力衰落,故B不是关键因素,B错误;皇帝专制权力建立是官民二重结构的内容,而不是从封建二重结构到官民二重结构变化的因素,C错误;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D不符题意。‎ ‎2.宋朝时,居民如果售卖“田宅产业”,需先咨询族人,然后是四邻,他们不买方可另行出售,并须及时向官府办理手续;居民有义务留意宗族和邻家的人口等情况变化,并向官府报告。这些规定旨在 A. 维护宗法制度 B. 强化社会管理 C. 抑制土地兼并 D. 传播儒家伦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官府企图通过提升程序的繁琐来达到控制人口流动,以此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故选B项。材料既有族人,又有四邻,无法体现对宗法制的维护,A项排除;土地问题仅是材料的第一个部分,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不涉及土地兼并,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对儒家伦理的传播,D项错。‎ ‎3.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认为开海贸易有助于沿海民生改善、国家财政丰盈,于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故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故排除A、B两项。D项,闭关锁国政策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确立,故排除。‎ ‎4.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A项排除;B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点睛】“私通者,商也”“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 ‎5.弗兰克认为1500—180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中国,“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此之后不到半个世纪,西方国家为扭转在华贸易逆差 A. 强推自由贸易政策 B. 发动商业殖民战争 C. 进行不公平的贸易 D. 放弃重商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此之后不到半个世纪,西方国家为扭转在华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强推自由贸易政策,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A符合题意;发动商业殖民战争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殖民扩张,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为扭转在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不是“进行不公平的贸易”,C错误;据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政策逐渐代替了重商主义政策 ,D说法错误。‎ ‎6.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 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B. 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 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D. 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A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清政府设置福建台湾巡抚并不会化解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C选项排除。材料与发展台湾经济无关,D选项排除。‎ ‎7.相比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罗马帝国对希腊城邦制度的超越体现在 A. 首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 将公民权授予城邦外的自由人 C. 将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法制体系 D. 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相比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罗马帝国对希腊城邦制度的超越”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城邦的主体阶层是公民,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移民被排除在外;而罗马随着对外扩张,版图扩大,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原来的公民法已不适应,形成了万民法体系,B正确;首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A错误;在城邦内将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的法制体系,是由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与城邦制度无直接关系,C错误;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是不适用奴隶的,D错误。‎ ‎【点睛】希腊城邦的公民:是城邦的主体阶层,是城邦的核心力量。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广大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移民被排除在外。‎ ‎8.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因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C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英国,A选项排除。当时的法国主要忙于革命战争,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的说法不符当时的史实,B选项排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16~18世纪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奖出限入,谋取外贸顺差以积累资本,发展经济。藉此推测,当时欧洲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A. 使欧洲国家间因外贸而联合对外 B. 使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大幅萎缩 C. 使欧洲国家间商业殖民战争频繁 D. 使欧洲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18世纪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奖出限入,谋取外贸顺差以积累资本,发展经济。”可知,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奖出限入谋取外贸顺差,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让进口商获利甚少或无利可图,迫使他们放弃进口;对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引发各国纷纷提高进口的关税壁垒,使欧洲国家间商业殖民战争频繁,C正确;使欧洲国家间因外贸而联合对外的是二战后,A错误;由于重商主义政策主张奖出限入,对欧洲国家间的贸易没有造成大幅萎缩,B错误;使欧洲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大门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D错误 ‎10.“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材料说明了 A. 轴心时期文明是一切文明成长的资源 B. 回归原典是文明复兴的唯一路径 C. 轴心时期解决了未来文明发展的问题 D. 轴心时期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资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D正确;据材料“……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轴心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而不是一切文明成长的资源,A错误;B违背史实;据材料“……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轴心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动力,而不是解决了未来文明发展的问题,C错误。‎ ‎【点睛】轴心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11.欧洲路德新教主张“因信称义取代因行称义”,以信仰的得救取代中世纪依靠教会复杂的圣礼、善功、苦行才能得救的说法。这种变化反映 A. 否定天主教会决定信仰的思想 B. 市民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愿望 C. 西欧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成熟 D.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因信称义取代因行称义,以信仰的得救取代中世纪依靠教会复杂的圣礼、善功、苦行才能得救的说法。”可知,以信仰的得救取代中世纪依靠教会复杂的圣礼、善功、苦行才能得救的说法符合了市民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愿望,B正确;据所学可知,路德教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不是天主教会决定信仰的思想,A错误;西欧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成熟是启蒙运动时期,C错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是18世纪中叶,与宗教改革的16世纪不符,D错误。‎ ‎12.伏尔泰认为:“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伏尔泰意在 A. 为新阶级改造世界提供精神动力 B. 鼓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制度 C. 将人文精神推进到理性主义阶段 D. 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改造物质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可知,伏尔泰认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以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故为新阶级改造世界提供精神动力,A正确;伏尔泰主张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而不是鼓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制度,B错误;将人文精神推进到理性主义阶段的是17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而不是法国伏尔泰,C错误;据所学可知,伏尔泰倡导的理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求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更要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D说法片面。‎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明清时期江南众多丝织业市镇、棉布生产中心松江府,生产水平领先于欧洲,农户主副业倒置、“重织轻耕″,养委缫丝,丝织、棉纺织成为农家经济收入、衣食的主要来源。中国丝绸、棉布,被卷入全球貿易中,成为欧美市场上的畅销品,使欧美各国处在结构性貿易逆差之中,导致世界白银产量的50%流入中国。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带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变革: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商业人口比重超过农业人口;农村土地占有关系、经营方式都出现新的变化。‎ ‎——编自则志《明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国际商贸中心转移,英国毛纺织业发展;圈地养羊,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农牧技术革命,动物由敞养到圈养;耕地面积扩大;租地农场主出现,专业集约化,市场化农业经营;农民与土地分离,成为就业于乡村手工业,“离土不离乡"的雇佣劳动者。城市行会制度束缚手工业发展,城市商人和工匠向农村转移资本、技术、劳动力,兴办乡村工业。手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工业中心,新型城市工商业阶级力量壮大,重商、务实,讲求效率,追求利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价值观为各阶层人们接受;生产方式的变革为英国政经制度变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自《阻始工业化时期乡村工业的发展与英国早期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中期以前,导致中国江南市镇、英国农村早期工业化发展的相同因素。英国早期工业化相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更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为什么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英两国相同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 ‎【答案】(1)相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贸易的开展;物种交流,农业生产方式革新,提供原料劳力市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城乡交流传播,生产规模的扩大;早期城市化、工业化在英国及中国江南的集聚效应。有利:欧洲竞争性的国际环境,迫使英国调整变革;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殖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代议制建立,推动发展。‎ ‎(2)原因:江南市镇局部变化,无力推动整体中国变迁;两千余年传统的经济政治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统治空前,政府重本抑末政策强化;政府以闭关锁国政策应对西方异质文明挑战。‎ 不同原因:16-18世纪,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程度及方向不同;中国总体停留农耕文明,英国则向工业文明过渡。‎ ‎【解析】‎ ‎【详解】(1)相同:据材料一“中国丝绸、棉布,被卷入全球貿易中,成为欧美市场上 畅销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中国丝绸、棉布,被卷入全球貿易中,世界贸易的开展;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欧洲,促进了物种交流,农业生产方式革新;据材料一“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工商业人口比重超过农业人口”和材料二“圈地养羊,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农牧技术革命,动物由敞养到圈养;耕地面积扩大;租地农场主出现,专业集约化,市场化农业经营”可知,提供原料劳力市场;据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众多丝织业市镇、棉布生产中心松江府,生产水平领先于欧洲,农户主副业倒置……”和材料二“城市行会制度束缚手工业发展,城市商人和工匠向农村转移资本、技术、劳动力,兴办乡村工业。手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工业中心,……”可知,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城乡交流传播,生产规模的扩大;据材料一“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带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变革……”和材料二“手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工业中心,新型城市工商业阶级力量壮大……重商、务实,讲求效率,追求利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价值观为各阶层人们接受;生产方式的变革为英国政经制度变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可知,早期城市化、工业化在英国及中国江南的集聚效应。有利:本问可从欧洲竞争性的国际环境,迫使英国调整变革;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殖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代议制建立等角度回答有利条件。‎ ‎(2)原因: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只是江南市镇局部变化,无力推动整体中国变迁;据所学可知,中国两千余年传统的经济政治制度,根深蒂固;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政府重本抑末政策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应对西方异质文明挑战,都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不同原因:本问可从16-18世纪中英两国文明发展程度及方向不同的角度回答,如中国此时是农耕文明,英国则已工业文明过渡来分析。‎ ‎14.材料 早在东周时期,古代中国的君权专制,就逐步取得对封建势力的胜利;秦统一,专制君权在全国确立,在此后两千年,强大的专制皇权,成为拉动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重要国素之一;15、16世纪,欧洲王权与市民阶级联盟,结来中世纪以来普遍的分裂、混乱,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促进近代欧洲文明发展;17-18世纪,专制权力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樁,被中国和欧洲启蒙思想家共同抒击,专制君主制在中西命运却然不同。‎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西历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信息,自行拟定一个有关中西王权的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专制王权的确立,推动了文明的发展进步 古代中国强大 皇权意味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秦汉隋唐前期皇权的衰弱瓦解,就是王朝分裂、混乱,生灵涂炭,如汉唐后期。近代开始,欧洲强大王权出现,结束封建割据,推动工商发展,故,君权的强大意味着普遍分裂混乱的结束,有利于文明发展积累;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确立,都是中西文明发展进步最快的时期。‎ 评分标准: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其他论题如:专制王权的强化,桎梏了社会的发展进步;17-19世纪,王权命运折射国家民族命运……也可给分。‎ ‎【解析】‎ ‎【详解】论题:专制王权的确立,推动了文明的发展进步 据材料“秦统一,专制君权在全国确立,在此后两千年,强大的专制皇权,成为拉动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重要国素之一”可知,古代中国强大的皇权成为拉动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重要国素之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当专制皇权衰落之时,就会造成国家战乱、分裂、生灵涂炭,如汉唐后期。据材料“15、16世纪,欧洲王权与市民阶级联盟,结来中世纪以来普遍的分裂、混乱,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促进近代欧洲文明发展;”可知,15、16世纪,欧洲强大王权出现,结束中世纪以来封建割据,促进近代欧洲文明发展,推动工商业进步,故专制王权的确立,有利于文明发展积累。‎ ‎15.材料:东晋以来,皇权旁落,朝廷不立,士族专横,歧视寒族,与朝分庭抗礼;权贵兼并,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阶级矛盾,内部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寒门出身的刘裕依靠寒人武士集团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改革。他整顿吏治,重用寒人,罢免尸位素餐的士族或皇族官吏,严厉惩罚亲信、功臣中骄纵不法不恤政事者;削弱强藩,集权中央;抑制兼并、整顿赋役制度,清查士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滥征租税、徭役,听任百姓樵采捕捞;轻薄赋,发展商业,或省文易税项,“与民和市”;恢复了秀才、孝廉策试的制度,阻断门阀士族仕进之途;大兴教育,选备儒官,弘振国学,改善社会风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武帝刘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裕改革内容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汉末魏晋以来,庄园经济发展,控制依附农民,对抗中央;士族垄断控制政权,对抗皇权、歧视寒族,逐渐走向腐朽;国家分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特点:复兴中央集权,从政、经上打击限制士族;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民族融合;影响:改善民生,级和南方社会矛盾,实现南方稳定;推动江南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打击门阀政治,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东晋以来,皇权旁落,朝廷不立,士族专横,歧视寒族,与朝分庭抗礼;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末魏晋以来,庄园经济发展,控制依附农民;皇权旁落,朝廷不立,士族专横,歧视寒族,与朝分庭抗礼,对抗中央;据材料“权贵兼并,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阶级矛盾,内部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权贵兼并土地,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分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特点:据材料“削弱强藩,集权中央;”可知,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他整顿吏治,重用寒人,罢免尸位素餐的士族或皇族官吏,……抑制兼并、整顿赋役制度,清查士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滥征租税、徭役,听任百姓樵采捕捞”信息可知,重用寒族,罢免尸位素餐的士族或皇族官吏,清查士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听任百姓樵采捕捞,从政、经上打击限制士族;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民族融合;影响:据材料“……抑制兼并、整顿赋役制度,清查士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滥征租税、徭役,听任百姓樵采捕捞”信息可知,改善民生,级和南方社会矛盾,实现南方稳定;据所学可知,东晋是偏安于南半中国的政权,政治中心在南方有利于推动江南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他整顿吏治,重用寒人,罢免尸位素餐的士族或皇族官吏,……抑制兼并、整顿赋役制度,清查士族隐藏户口,禁止豪强封锢山泽、滥征租税、徭役,听任百姓樵采捕捞”信息可知,从政、经上打击限制门阀政治,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