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50 KB
  • 2021-08-26 发布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入学模拟训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学家钱穆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属于“封建政体之创兴”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封邦建国”指的是西周分封制,符合钱穆所说的封建政体,选项A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符合“封建”之说,选项B排除;科举制、郡县制不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D。‎ ‎【点睛】‎ ‎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刺史 B. 宋朝的通判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3.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天朝”体现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干中“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进行选择。‎ ‎4.12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了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以研究《民法大全》为突破口和中心,法学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世俗的法学家阶层。改变了只有教会僧侣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这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 A. 保障了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建立 B.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标志着西欧反封建斗争的开始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所述可知,对罗马法的研究“助推了市民等级力量的不断加强,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扩张”,罗马法保护商品经济和私有财产,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复兴”运动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等级代表制度的形成出现与中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社会契约理论是启蒙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封建斗争,故D项排除。‎ ‎5.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明接任首相,用封官许原、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 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 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C. 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 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利用“国王之友”派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国王王权存在滥用的现象,表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就已经形成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政党,体现不出议会内部两党斗争,故C项错误。‎ ‎6.下图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立法权 B. 议会徒有虚名 C. 德国皇帝没有实权 D.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皇帝干涉议会的权利,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D项正确。德国皇帝掌握立法权,并拥有实权,排除AC;B项不是实质的反映,只是表象,故排除。‎ ‎7.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A. 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 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 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 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符合材料,故答案为C选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单是十月革命的影响,A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就是青年学生参政的表现,B选项排除。材料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无关,D选项排除。‎ ‎8.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TRUTH(真相)》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 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据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充分体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对九一八事变的仲裁结果是东北由国联直接托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想将东北置于英法的控制之下,这并未改变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排除B ‎;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抗战,而在于为国联仲裁提供参考依据,排除C;九一八事变的性质不可能因为国联的仲裁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D。‎ ‎9.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 美国与苏联关系恶化 C.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 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尼克松表示希望和中国改善关系后,毛泽东表示赞同,可见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故答案为D选项。 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关系,B选项排除。 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10.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建交数量 ‎1969‎ ‎44‎ ‎1972‎ ‎88‎ A. 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B. 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1972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与中美关系改善有关,是中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C项不是这一特定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D项。‎ ‎11.“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文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 A. 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B.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C.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 D.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说明斯大林形成时期与斯大林个人交往有关系,分析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C正确;A、B和D不是材料论述主旨思想。‎ ‎12.1961年美国《对外援助法》出台后,肯尼迪政府通过出售、借贷和赠送等方式,向缺乏粮食的国家出售农产品。苏联也每年平均向这些国家提供6.83亿美元经济援助,3.3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反映了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C. 美苏冷战局面的结束 D. 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这说明美苏通过各种形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苏两国都积极援助缺乏粮食的国家,没有体现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项;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与史实不符,美苏冷战局结束于1991年,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C。‎ ‎13.唐代后期,江东地区的劳动人民发明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短曲辕犁的出现 A. 标志井田制瓦解 B. 加速江南经济开发 C. 使均田制得以实行 D. 导致土地兼并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 ‎【详解】根据材料“轻便的短曲辕犁”和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的出现标志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故B正确。商鞅变法标志着井田制瓦解,故A错误。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故排除C。土地兼并出现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土地允许买卖导致,排除D。‎ ‎【点睛】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14.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二朝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汉唐盛世”。下列二图为汉唐手工业分布情况,从中可获取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从汉至唐,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 汉代手工业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C. 唐代手工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 汉代制瓷工艺进步,开创了“海上陶瓷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一可知,汉代手工业集中于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唐代手工业集中于大运河周边,选项B正确,选项C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A;宋朝开辟的是海上丝瓷之路,排除D。‎ ‎15.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结合选项可知,A项中的“深巷明朝卖杏花”可知是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选A。B 项反映宋代的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与材料“分散于宅屋之间”不符,排除。C项反映城市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但与“分散于宅屋之间”不符,排除。D项是指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休息,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材料不符,排除。‎ ‎16.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的小西班牙。”该航海家应该是 A. 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B. 返航时物品中有烟草玉米 C. 受葡萄牙王室支持 D. 带回来中国的茶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492年以及“印度”“印第安人”等信息可知,这一航海家是哥伦布,其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促进了物种交流,因此其返航时物品中有美洲物种烟草玉米,选项B正确;选项A是麦哲伦,排除;哥伦布航行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排除C;哥伦布并未到达东方,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以及“印度”“印第安人”等信息判断出这一航海家是哥伦布。‎ ‎17.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居民的食物类支出的比例一直偏高,约占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呈下降趋势;其他支出,特别是衣着、居住、奢侈类支出比例则有所上升。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A. 就业结构的变化 B. 产业结构的变化 C. 消费结构的变化 D. 阶级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居民在饮食消费方面支出减少,而其它消费支出上升,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选项A、B、D排除。‎ ‎【点睛】‎ ‎18.“(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反映了 A. 传统工业受到外来商品冲击 B. 清末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 C. 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因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产品较我国产品物美价廉,受到国人的喜爱,对传统工业产生了冲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并未提到农村与城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人喜爱外来商品是因为外来商品物美价廉,而非崇洋媚外的风气;D项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排除。‎ ‎19.1872年8月,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创办章程中写道:“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材料表明轮船招商局 A. 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 B. 借鉴了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 C. 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D. 旨在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可知,轮船招商局已具备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的特征。这表明轮船招商局借鉴了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企业;C选项错误,中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是洋务军用企业,不是民用企业;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下图为建国初期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变化示意图(定基指数:以1950年为100)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工业增长主要来自重工业领域 B. 工业增长是因为八字方针的实施 C. 国民经济建设按比例协调发展 D. 工业建设布局逐步趋向均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工业布局趋向均衡,故D正确。根据题干“沿海与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示意图”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沿海和内地工业增长速度的比较,未体现工业领域,排除A;我国是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增长速度,并未体现国民经济建设的比例问题,故排除C。‎ ‎21.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 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B.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C. 提高了生产效率 D. 变资本家所有工人所有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高级形式,经过这种形式的改造,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给自己干活儿”表明工人成为国家的主人,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公私合营后资本家转变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被排斥,故A排除;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而题干是询问原因,故C排除;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不是仅仅归企业工人所有,故D排除。‎ ‎22.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 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努力 B. 拥护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C. 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主义 D. 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由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农村流行口号“劳动光荣”“发家致富”、“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口号,这不仅体现了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也体现了适应不同时期政策的努力,故A 选项正确;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材料中经济困难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口号是20世纪60年代,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土地改革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正式确立,因此不能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故C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20世纪70年代的时期,故D选项错误。‎ ‎23.美国农业调整法案先针对食品与服饰业课税,再结合美国财政部资金对降低产出农民提供补助。这项法案计划降低美国农业30%产出。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 A. 以救济为中心开展经济工作 B. 在农业方面实行计划经济 C. 置生产各环节于国家监督下 D. 努力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在法案制定时有针对性的将食品与服饰业课税,同时对减产农民进行补贴,这是典型的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产品供需平衡,选项D正确;材料中的课税行为和补贴行为不属于救济,排除A;罗斯福新政时期坚持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选项B排除;选项C是工业复兴法的相关内容,而材料提到的是农业调整法案,排除。‎ ‎24.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A. 改收粮食税 B. 农业集体化 C. 余粮收集制 D. 大规模垦荒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可知当时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随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改收粮食税来解决,A选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实行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合,B选项排除。余粮收集制是造成农民不满的主要原因,C选项排除。大规模垦荒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推行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25.《生活周刊》《谁拯救冰岛》封面解说:国家银行破产,冰岛向国际金融机构求援,申请20亿美元贷款。该金融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联合国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对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材料中冰岛国家银行破产,其应当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选项A正确;世界银行宗旨是提供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显然冰岛的状况与此不符,排除B;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不提供贷款,排除C、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的掌握。‎ ‎26.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才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B.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C. 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 D.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根本原因”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题干信息“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只能够是重要原因,排除;C项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实际上从属于B项,排除。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概况及影响因素 ‎27.《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荀子等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孟子等人的民贵君轻的观念,综上所述可知,这一时期是指百家争鸣,故A正确;儒家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朝,强调“君权神授”,故B排除;材料中强调天人关系,不是强调伦理关系,故排除C;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是在明清时期,主要批判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28.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 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 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意大利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没有实现“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排除B;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打破了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清教革命运动是1642年至1651‎ 年在英国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武装冲突及政治斗争,排除D。‎ ‎29.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 具有鲜明的反帝的内涵 C. 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在民族主义中提出了明确的反帝目标,选项B正确;新三民主义不是发展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排除A;新三民主义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选项C排除;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三大政策,而三大政策构成了新三民主义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精神体现,选项D排除。‎ ‎30.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阐明“中体西用”思想 C. 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故AB两项错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维新派、洋务派、革命派的政治主张的识记。‎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西方的法治传统直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尔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1)模式: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2)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3)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解析】‎ ‎【详解】(1)模式:据材料“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政体。影响的原则:据材料“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可知,自由,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和保护私有财产。‎ ‎(2)据材料“中国现代化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据材料“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可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3)从社会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保留了血缘社会。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2)表现: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日益普遍;金融革命: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所增强;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3)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殖民扩张。‎ 科技上,中国传统科技停滞不前,西方近代科学迅猛发展。‎ ‎【解析】‎ ‎【详解】(1)相同点:根据“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知保留了血缘社会。不同点:根据“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知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根据“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知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把宋代的史实同题干要求农业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进行对比分析,可概括出农业革命是指租佃关系日益普遍,金融革命是指交子的出现,商业革命是指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能源革命是指冶铁普遍用煤作燃料。‎ ‎(3)原因:要注意审题,结合明清时代背景,和材料中“西方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中国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世界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淖 美国确认从越南撤军 美国展开全球战略性攻势苏联入侵阿富汗 尼克松访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共十二大“特色理论”‎ 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20世纪90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欧盟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香港、澳门回归 ‎21世纪初 ‎“9·11事件”爆发欧元正式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示例一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寻求同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据20世纪 70年代的相关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由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材料可以得出,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