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莆田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三9月历史校本作业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民治”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政权和族权相结合,故B正确;夏商周时期并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故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说法错误,故A错误;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周代分封制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错误;“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例如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者不同的含义和阶段入手,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符合题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下列表述与“和谐”思想无关的是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体现的是国家之间的和谐,故AC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思想,体现不出和谐思想,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 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可知,材料肯定科举制的作用,认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强调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素质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解答。
4.《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
A.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B.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
D. 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社会拜金风气的盛行,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传统四民社会并未解体;D选项错误,明朝政府重视科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
A. 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B.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 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D. 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周敦颐用先秦的阴阳学说和道家思想解释世界的本源与变化,可知宋明理学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C项正确;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当时理学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B项错误;宋明理学没有冲破传统思想,D项错误。
6.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C
盐铁官营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实行垄断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重农抑商”是指发展农耕经济,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禁止商业活动”,排除;实业救国能够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B正确。C项中“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而不是“生产”,排除;D项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
7.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A. 协定关税
B. 五口通商
C. 治外法权
D. 公使驻京
【答案】B
【解析】
五口通商属于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属于“争所不当争”的做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均是应当争取的,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公使驻京属于咸丰年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道光年间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封闭、拒绝融入世界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当之举,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治、经济的交流和交往。“五口通商”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我们不应对这些问题过多的纠缠。
8.据不完全统计,1861年至1895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共51个,总投资额约5000万两白银,雇佣工人约3万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A.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B. 全面推进近代化
C. 摆脱传统观念束缚
D. 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的不是要发展资本主义,主要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B选项中“全面”一词表述绝对,洋务运动没有推动政治近代化;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对传统思想观念束缚的摆脱。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的提法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选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B. 提升中华民族信心需要
C. 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深入
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看出,到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和扩大。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推广是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故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与政府加强思想制无关,排除D。
10.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
B. 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
C.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属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这一背景,故A项排除。“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体现的是抗日战争,应该是地主阶层也会投身抗日,因此,中共的统一战线中地主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故B项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公有制经济的确立,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减少”是对的。但是不可能增加中间派,因为作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体的“中间派”也“消失”了,故D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地主阶层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及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地主是减少了,但同时,在国与共之外的“中间派”增多了,广大的民主党派从起初的对国民党统治抱有幻想,鼓吹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到与国民党决裂,最终投向解放战争,经过这样的转变。毛泽东也正是基于“中间派”立场的变化,才描述该时期统一战线的变化,故C项正确。
点睛:注意题干的关键语句,从毛泽东的话里,统一战线中“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的具体含义。
11.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时间
活动
结局
1928年
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执行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42年
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
未果
1943年
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
执行
A. 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 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 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 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等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体现了国民政府积极以有效途径维护国家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不能极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国民政府挽回利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无法得出结束列强在华特权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国民政府以外交途径废除不平等条约而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无法体现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12.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文明中同时出现了早期的人文精神。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了属于“轴心时代”人文思想主张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天人合一”
③“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①正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③正确;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主张,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④正确,A选项排除。天人合一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生存年代是汉朝,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思想,②错误,B、D选项排除。
13.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发表演说时说道:“我们的城市是向世界开放的,而且我们没有周期性地驱逐外邦人,以防止人们看到或发现我们赖以保持对敌人的军事优势的秘密。”这反映了古代雅典的
A. 民主性和平等性
B.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
C. 包容性和开放性
D. 大国胸襟与民族自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我们的城市是向世界开放的,而且我们没有周期性地驱逐外邦人”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雅典属于城邦国家,小国寡民,与大国胸襟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 民主社会和君主立宪制的构建
B. 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C. 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D. “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发生的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是使得“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故答案为D项。A项法国和美国建立的是共和制,排除;B项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和君主专制的斗争,排除。
1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C.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D.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知,制宪者考虑到废除奴隶制度会破坏联邦制的基础,选择妥协,所以1787宪法符合美国国家整体利益,故D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没有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只是为了维护联邦制,选择妥协,A错误;1787年宪法在废除奴隶制方面选择妥协,但后续通过修正法案不断修订,一直沿用至今,B错误;根据“美国的制宪者们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可知1787年宪法不是代表蓄奴州的利益,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1787年宪法分析解答。
1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说明问题时大量使用了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这说明社会科学研究
A. 一定意义上被数学成果主宰
B. 需要自然科学的有效支撑
C. 解释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
D. 完全依赖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在说明问题时大量使用了比例关系、函数关系、不等式及众多的统计图表”可知借助数学工具来研究历史问题,体现出会科学研究需要自然科学的有效支撑,故B项正确;“一定意义上被数学成果主宰”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社会科学并非解释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故C项错误;“完全依赖自然科学的发展”说法太绝对,故D项错误。
17.19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土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作。这主要说明当时
A. 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 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
C. 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
D. 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社会上层的人士的聚会中逐渐选入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题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导致城乡生活的变化,这说明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现实主义画作的题材问题,并不是说明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B错误;材料也没有突出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的信息,C错误。
18.在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说:我们正向着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但是,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列宁的论述意在说明
A. 苏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B. 苏俄把政治考虑放首要地位
C. 发展商品经济利于巩固新政权
D. 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其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论述,特别是认为其是“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为重要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的退却不能体现其完成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D项错误。
19.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他从整顿金融入手,推出“百日新政,70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这表明
A. 整顿金融是新政的核心措施
B. 经济危机根源于金融危机
C. 金融整顿是经济恢复的前提
D. 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的管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罗斯福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这样加强了政府对金融的掌控,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工业复兴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金融整顿是经济恢复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935年9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积极引进技术
B. 美国为摆脱经济大危机需拓展海外市场
C. 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
D. 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5年9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美国等资本主义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拓展海外市场,美国向苏联积极地提供技术支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实施于1928-193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美苏国家利益并不一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意识形态并未趋同;D
选项错误,美苏战事同盟关系的建立是在二战时期,此时尚未出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945—1971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到15%,其直接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 美苏冷战思维影响
C. 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
D. 垄断资本追求利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5—1971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拨款主要用于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和国家宇航局三个部门,其他部门只占总数的7.4%到1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导致美国产生了材料所述措施。故答案为B项。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是美国实行这一措施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所述措施是美国政府的行为,而非垄断资本,排除。
【点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2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A.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 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 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 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
23.学者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C.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来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中国、印度只是发展中国家代表,不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排除。
【点睛】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革国际旧秩序的联合运动。
24. 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并对减让结果进行约束,以保障缔约国的出口商品适用稳定的税率。”这有利于( )
A. 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和技术投资
B. 缓解其成员国间的贸易不平等状况
C. 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D. 消除关税壁垒,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贸总协定,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并对减让结果进行约束,以保障缔约国的出口商品适用稳定的税率”可知是指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之间通过削减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变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转变: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历史影响: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此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3)不同:①“一带一路”战略诞生于和平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马歇尔计划诞生于美苏冷战时期,是美苏冷战的重要表现。②“一带一路”战略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通过扶植欧洲经济,来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③“一带一路”战略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主要是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④“一带一路”战略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无附加条件;马歇尔计划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存在着一定的附加条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海上丝路”对古代中国的价值,包括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航海著作及“海防”观念等。
(2)第一小问“转变”,依据材料中“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得出: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第二小问“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交往的范围,速度、规模、内容、物种交流,殖民扩张,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以及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依据材料中“‘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马歇尔计划’……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追求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从实施背景、目的、辐射国家成分、本质目标等角度得出二者的不同。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
时间
经济思想
主张
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
主张国家于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
自由主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主义
凯恩斯主义
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新自由主义
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摘编自颜吕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报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然后根据自己提取
信息归纳出一个适合的论题,进行论证即可,题目是关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所以选择之后体现其共同的趋势或者共性的东西即可,关键是论证过程要结合所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论从史出即可。
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根、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同时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独立性,各省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各省不仅直接办理外交和对外借债,对于临时政府要求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另外,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云云。
南北和平实现统一后,南京临时政府虽迫于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将统一政府的组织权交由袁世凯,但对袁世凯是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为此处处防范其形成专制。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
——《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华东师大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
【答案】(1)意义: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2)原因: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朝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联邦制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防范袁世凯专制;成为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特点:复杂性、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凡钱根、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信息可从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朝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联邦制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防范袁世凯专制、成为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信息结合所学从复杂性和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等方面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