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50 KB
  • 2021-08-26 发布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6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山东新高考历史-疫情期间自学成果验收卷06‎ 试题完成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荀子·王霸》:“《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荀子倡导 A. 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 B. 贵贱贫富,皆有等级 C. 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 D. 人命在天,国命在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社会上下各成员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即以明分达治而保万世,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等级观念,也没有强调统一行动和礼制对国运的重要性,其他选项排除。故选A。‎ ‎2.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郡县制。‎ ‎3.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此制度 A. 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 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 C. 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 D.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即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徇私舞弊,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可以避免讲求人情,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在打破科举制中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中有关科举的制度,无法起到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4.《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中写道:“‘地圆说’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是因为它与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内在相应之处——万历朝的士人对‘格物’的兴趣;耶稣会士运用优于明代士人的方法(曲面几何)和工具(望远镜),向后者展示了自己是如何研究天与地的。”据此可知 A.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了中国 B. 理学盛行促进了科技的广泛传播 C. 明朝政府鼓励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传教士开创了东西方交往的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代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自然科学,说明西方的自然科学传入了中国,答案为A;材料是西方科学的传入不能体现理学盛行促进科技传播,B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东西方交往很早就已经出现,如汉朝的丝绸之路,D说法错误。‎ ‎5.“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A. 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 B. 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C. 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 D. 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正确;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与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制商政策,排除B;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与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史实分析解答。‎ ‎6.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 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 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 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奕訢对片面最惠国待遇不良后果的体察,再到曾纪泽以西洋公法本身来诘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合理性,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与国际法体系逐渐接轨,故选D。材料只能说明清朝部分官员在外交观念上已经有所变化,但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且奕訢“中国如有施恩利益”的说法也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被完全抛弃,排除A;材料中曾纪泽想要修改的只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项内容,B项对材料的解读过于夸大,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外交观念上的进步,而不是原来的盲目排外思想,排除C。‎ ‎7.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谭嗣同率先在湖南建立算学会,随后又出现了上海医学善会、广州农学会、浙江化学公会等,自然科学方面基本上是“有一学即一会”。学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广开人才、译印图书、科学实验、设立学堂等。上述活动 A. 推动了西方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B.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有利于传播近代科学和启发民智 D. 充分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方技术在此之前已经传入中国;B选项错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开始萌发;D选项中“充分”一词表述绝对,上述活动只是部分进步民众的行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 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它还被评价为,是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建国大纲”和“政治纲领”。这篇文章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持久战》‎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释了中国革命要分两个步骤,即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オ是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排除A项;《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排除B项;《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排除D项。‎ ‎9.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 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 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52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国同英法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贸易协定,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方提出的,B选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签署贸易协定的活动,不能体现出美国在西方影响力下降,C选项错误 ‎1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次改革的初步尝试。这次尝试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上适当分权,使资源的地域配置趋于合理,克服中央集权过多的弊端;二是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考虑改变单一指令性计划的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这次改革 A. 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 改变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考虑改变单一指令性计划的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可知,这次改革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故D正确;AB表述太绝对,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时间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1956年,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考虑改变单一指令性计划的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11.普罗塔格拉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知识就是感觉,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的这一思想 A. 注重道德自觉与社会和谐 B. 奠定了希腊民主制的基础 C. 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理性 D. 成为当时社会阶层的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知识就是感觉,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塔格拉是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强调人的感觉和判断,即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理性,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感觉和判断,没有强调注重道德自觉和社会和谐问题,故A选项错误;奠定希腊民主制的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感觉和判断,即强调个人的价值与理性,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是否成为当时社会共识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2.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 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 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权地位 C. 成就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英国政府明确规定北美殖民地的物产只供应英国,其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本上的船只运输,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旨在打击掌握海上商业霸权的荷兰的利益,故选B;A、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在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形成的,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651年”,此时正是英国殖民扩张时期,1588年已经打败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冲击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商业霸权。‎ ‎13.16世纪,波兰学者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用数学推理来解释自然宇宙的现况,英国学者牛领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成就的共同作用是 A. 否定了教会的说教 B. 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视角 C. 丰富了科学的门类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心说”、用数学解释宇宙状况和牛顿经典力学体系,都有否定教会传统说教,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日心说和经典力学体系等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视角,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只有牛顿力学体系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BCD三项错误。‎ ‎14.1864年,俄国颁布《司法条例》,宣布帝国所有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法官独立于政府且终身任职;确立公开与独立的诉讼程序,实行陪审员制和律师制。这表明俄国 A. 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由此开始 B. 三权分立的政权架构平稳运行 C. 近代司法制度初步建立起来 D. 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宣告终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俄国《司法条例》的颁布表明俄国近代司法制度初步确立起来了,答案为C;废除农奴制是从1861年开始的,A错误;材料是司法方面内容,只有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不能证明三权分立架构建立,B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标志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宣告终结,D错误。‎ ‎15.文艺作品能够折射历史的变迁。下列三幅画作的共同点是 A. 都是现代主义美术的重要作品 B. 都表现了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现实 C. 都强调素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D. 都受到光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塞尚的《静物》都属于印象主义画作,都强调“光”与“色”的结合,在画面中造成一种生动明快的效果,当时受到光学发展的影响,答案为D;现代主义美术主要是毕加索的立体画派,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现实主义画派,不符合题意,错误;C是县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不符合题意,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宗族,是同一姓氏世代相传的家族,宋代宗族发展受到社会冲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于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来乘机兼并土地。大部分品官地主在死后,其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 ‎——据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范仲淹制定的义庄管理与分配规则:‎ ‎◆族中每房计口给米,每口一升。男、女五岁以上始给米。‎ ‎◆冬衣每口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各半匹。‎ ‎◆每房备置申请米粮的薄子一本,每月底向族中掌管人员申请,不得预支。‎ ‎◆诸房丧葬:尊长有丧,先支十贯,至葬事又支十五贯;次长五贯,葬事支十贯;卑幼十九岁以下丧葬共支七贯,十五岁以下支三贯,十岁以下支ニ贯,七岁以下及仆不支。‎ ‎◆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田米济助。‎ ‎——据《范文正公义庄规矩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原因。‎ ‎(2)概括指出范仲淹义庄所定规则体现出的理念,并说明其建立义庄的目的。‎ ‎【答案】(1)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工商业的活跃和市镇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的“重土安迁”观念,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民族交流的增加打击了旧的宗族关系。‎ ‎(2)理念:自治互助、凝聚宗族、长幼有序、扶贫济困、平等重义等。目的:帮助弱势群体,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稳定社会秩序和强化道德教化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来乘机兼并土地”,“ 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理念:根据材料二中“每月底向族中掌管人员申请,不得预支”,“尊长有丧,先支十贯,至葬事又支十五贯;次长五贯……”,“乡里、外姻亲戚,如有急难或遇饥年不能度日,经各房查核无误,可以给予义田米济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义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主要有家庭内部自治互助、凝聚宗族、长幼有序、扶贫济困、平等重义等。目的: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义庄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族中贫弱,增强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和强化道德教化等。‎ ‎17.如表是某段历史时期的著作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著作 内容摘要或简介 ‎1637年 ‎《天工开物》‎ 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火炮铸造法等。‎ ‎—‎ ‎1639年 ‎《农政全书》‎ 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1761年 ‎《梅氏丛书辑要》‎ 把西方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天文历法、数学结合起来阐述。‎ ‎1843年 ‎《海国图志》‎ 西洋炮、西洋船等近代军事科技资料无不汇聚书中。‎ ‎1845年 ‎《康輶纪行》‎ 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1846年 ‎《海国四说》‎ 对美国和美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简要记叙。‎ ‎1861年 ‎《校邠庐抗议》‎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94年 ‎《盛世危言》‎ 提出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1898年 ‎《日本变政考》‎ 详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期间议会、宪法、选举等方面情况。‎ ‎1902年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以铁血行之,仿效华盛顿革命自立,或可以保国民。”‎ ‎1903年 ‎《革命军》‎ 制订建立自由、独立、平等的“中华共和国”的25条政治纲领。‎ ‎1915年 ‎《敬告青年》‎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918年 ‎《狂人日记》‎ 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1918年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采用某一合理尺度,对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发展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答案】【评分参考】‎ 水平三:能按合理的尺度进行划分,并结合史实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水平二:能按合理的尺度进行划分,并结合史实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充分,思路较清晰。‎ 水平一:能按合理的尺度进行划分,并结合史实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 示例一按学习主体划分 一、地主阶级为主体向西方学习。‎ 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资产阶级为主体向西方学习。‎ 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示例二按学习内容划分 一、器物学习阶段。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思想学习阶段。‎ 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示例三按时间尺度划分 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二、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民主”“科学”,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表格内容对1637—1918‎ 年间的思想发展进行进行阶段划分。对这一阶段的思想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首先要确定划分的标准,如根据学习主体划分,或者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划分,又或者根据时间尺度进行划分。结合所学内容对此划分依据进行论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1)表现: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这些实践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 ‎ ‎(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表现,结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表现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可以得出观点是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第二小问的论证,结合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特点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 ‎ ‎(3)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两种角度均可选择,解答此类试题只要选择其中一个时间点进行分析即可。如选择1992年,可从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分析;如选择2001年,可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变局。‎ 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提示:考生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未有之变局”亦可。‎ ‎【解析】‎ ‎【详解】示例: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据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以总结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自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即可。‎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1985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全球产出总量从1960年的6.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4%。人均产出即人均实际收入大约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平均意义上的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将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1990年全球最贫穷国家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18000美元,二者相差18倍多。如同二战后全球人口与生活水准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样,这种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的巨大不平等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罗伯特·卢卡斯《工业革命:过去与未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实际收入都出现明显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得到提高,这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示例2: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国的经济差距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但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致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析】‎ ‎【详解】‎ 根据“以1985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全球产出总量从1960年的6.5万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4%。人均产出即人均实际收入大约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从而使平均意义上的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将近40年中提高了一倍多。”可拟定论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等方面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