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分层检测:(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能力提升)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检测 (能力提升) 1、1854 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认为“新的贸易市场尚待扩展”;1856 年,法 同外长对法国驻华代办强调了“商业关系的推广”。据此可知,英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希望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迫使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2、1860 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 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 同。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 B.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 C.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3、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 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4、下图是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对此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5、—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 1895 年算起,至 1915 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 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6、下图是八国联军发行的宣传进攻中国的政治明信片,据图可知( ) A.中国开始出现瓜分狂潮 B.列强 采取分而治之政策 C.列强侵华出现暂时同盟 D.中国 抵抗意识逐渐丧失 7、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9 世纪 70 年代,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 年,清政 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这反映了晚清 ( ) A.重获国家之独立 B.与列强和平相处 C.外交迈向近代化 D.对世界全面开放 8、1899 年《万同公报》报道称:“不谓今年五、六月间,山东各处开立匪场……上奉太后密 旨,下遵毓贤命令,兴大清,灭洋教。”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清政府的矛盾 C.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9、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10、立宪派在三次国会请愿失败后,对清政府逐渐失望。武昌起义后,一些立宪派人士参加了 革命(如上海);湖南、山西、江西、贵州、浙江、 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四川及 山东等省的立宪派,则劝说督抚或其他官员宣布脱离清朝中央政府,成立拥护共和的军政府。 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 ( ) 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 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 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 12、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 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 不加喜。”这表明( )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性质 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 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13、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 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 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4、1926 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 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 义的力量。这反映出毛泽东(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B.把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15、从 1930 年 9 月到 1931 年 3 月,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有 3 万多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 一天就招收 800 名农民入伍。这些现象出现 的主要原因是( ) A.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北伐战争的顺利推进 D.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16、1927 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 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 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17、1930 年 10 月,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 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 时( )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重心 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18、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 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长征却使毛泽东及 其共产党人贏得了中国。本世纪(注:20 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 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这表明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945 年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有学者指出这个通 常被称为“双十协定”的文件并不具有“协定”的性质,其实称“会谈纪要”更为准确,这 是因为( ) A.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 B.国共实力悬殊地位不平等 C.美苏暗中支持国民党 D.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20、“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 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 会议( ) A.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1、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近代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 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胜利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2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 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 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 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蚕食鲸吞,已 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 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 夏。 ——《孙 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 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 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主要活动两项。再用一条史 实证明他所说的“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给出的经济角度范例,另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说明辛亥革 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至少两条。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 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 年) 材料二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 1935 年冬开始,国民 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 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 势渐趋明朗。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分析中国抗日战 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1854 年” “新的贸易市场尚待扩展”“1856 年”“商业关系的推广”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英法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C 项正确。A、 D 两项并非根本目的;当时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B 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 所不同”可知,美国为了自身的侵略利益采取与其他列强不同的政策,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具 有相对独立性,故 C 正确;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A 表述不 恰当,排除;美国和英国侵华策略不相同,但侵略的本质是一致的,排除 B;美国 1861 年 内战开始,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对中国后来 20 年的影响,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破产问题,故 A 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 B 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不符合史实,故 C、D 两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清政府设总 理衙门,在英国设使馆,设外务部等,体现了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 C 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 D 项。 8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由材料“兴大清,灭洋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是 义和团运动,“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上奉太后密旨”不符;C、D 项属于主要矛盾的部分体现。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一些立宪派人士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这加速了清朝 统治的土崩瓦解,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的是立宪派与旧官僚,不能说明辛 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也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D 项错误。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 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 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 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因此 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 可知,18 世纪中期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国家实行了责任内阁制;C选项错误,三权分 立体现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衡。 总统与总理的牵制体现的是行政权内部的权力制约,与三权分立政体无关;D 选项内容与《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无关,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选项为 A 选项。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A 项与史实不符;材料说明人民对于《临时约法》态度漠然,并 无强烈的支持或反对,可见社会变革的群众基础较为薄弱,B 项错误,D 项正确;C 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合,排除。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准备了条件,故 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 B项;D 项中“消 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D 项。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毛泽东认为要发挥农民的革命潜力,要巩 固革命统一战线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A 项正确;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在 1927 年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之后,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的问题, 也没涉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问题,排除 C、D 项。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参军的积极性比较高,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土地,参军的积极性高 涨,A 项正确,B 项错误;此时北伐已经结束,C 项错误;D 项是 1934 年开始的,排除。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这种畸形的发展不利于国共团结,容易使国共合作走向分裂,故选 C 项, 材料不能体现 A项;从当时情况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在为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 此时国民革命并未失败,排除 B 项;材料并不是说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而是认为这种 畸形结构不合理,排除 D项。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道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不同, 故 A 项错误;井冈山道路指 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共产国际主张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 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说明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故 B 项正确;C 项错在“全 国各地”“广泛开展”,D 项错在分歧消失,故 C、D两项错误。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长征的意义。A 项与材料“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 B项所述,故 B 项错误;长征仍旧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故 C 项错 误;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战后和平,构建联合民主政府,作出了一些 让步,因而不能说明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故 A 项错误;重庆谈判时国共实力存在一定悬殊, 但这并不是“双十协定”称“会谈纪要”的原因,故 B项错误;美苏对重庆谈判双方均持支 持态度,故 C 项错误;在“双十协定”中对核心问题解放区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 不能称之为协定,故 D 项正确。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分析材料可知,这次会议是 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D 项正确;1923 年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A 项错误;1927 年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 的错误,B 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 项错 误。 2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抗战中,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全民抗战的规 模,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闻的,因此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C 项 正确。 2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过程,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 有两处关键信息, 一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一处是“打破国民党军的 重点进攻”。根据这些信息可知当时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就是展开战 略反攻,而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据此分析 A 项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所述的形势。 2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严重;革命党人积极投 身革命事业。 2.①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领导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领导 护法战争;创办黄埔军校。②史实: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辛亥革命胜 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中国陷入了军阀统治的黑暗时代。或当时中国社会仍存封建势力 和帝国主义列强。列出具体史实亦可。 3.①政治: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建立政党政治、内阁制。②思想:民主 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日益传播。 4.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顽强坚韧,永不言败;④亲力亲为,勇往直 前。 解析: 2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要内容: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 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2)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 盾;中共的积极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态度的转变。原因: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 配合,共同抗敌;以闻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 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正确的军事策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广泛支持。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