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余姚中学 2019 学年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9年7月,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如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反山王陵遗址、等级化的瑶山墓地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等。据此,下列各项理解错误的是
A. 良渚文明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统治
B. 良渚古城社会实行基于血缘的封建制度
C. 良渚古城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D. 良渚古城遗址凸显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明有着类似西周初年“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样基于血缘的分封制,B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反山王陵遗址、等级化的瑶山墓地遗址”可以看出,良渚文明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A项理解正确,排除。从材料中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良渚古城能够证明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故C项理解正确,排除。从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它具有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 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不仅传承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年间修订的;浙东学派黄宗羲(1610.9.24-1695.8.12)属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万树园赐宴图》反映了1754年乾隆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三策凌的壮观场面。②《抱朴子》作者为晋代的葛洪;书圣王羲之为东晋时期书法家;傅咸《纸赋》作于西晋时期。③《玄秘塔碑》为唐代柳公权楷书代表作;定州富人何明远是指唐朝时,定州人何明远特别富有,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④《梦梁录》是南宋吴自牧著;北宋武器发明家唐福制作了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等;《石炭并引》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故正确按顺序应为②③④①,C项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这一观点
A. 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
B. 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
C. 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
D.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吸收启蒙思想家的法律主张是从维新思想开始,A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仍然在儒学范畴之内,B正确;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汉代儒学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的思想也没有称为主流思想,D错误。
4.近代由思想家对前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情况作出如下评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严复
D. 陈独秀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观念”三个阶段,材料信息“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反映出该思想家已经突破了器物层面,他向西方学习的“命脉”是“屈私以为公”——即民主制度,因此最有可能是严复,故C正确;魏源、李鸿章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B;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到思想观念,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屈私以为公”,联系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5.中共中央在某宣言中指出:“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公布该宣言,旨在
A. 主张国共合作,打败日军 B. 高举三民主义,推动国民大革命
C. 推翻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D. 创建中共军队,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的革命方针进行了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御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故A项符合题意;B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主张推翻国民党统治,排除;D项,中共军队创建并掌握革命领导权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排除。
6.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此讲话被称为宣言书的理由有
①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为现代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③提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
④在党和国家历史上起到伟大转折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利于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从而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扫清了道路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故①②③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起到伟大转折作用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④错误,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恩格斯在研究古代希腊的改革时曾这样评价一项措施“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部的因素——私有财产。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了新的失败。”这项使“有产阶级曰益获得势力”的具体措施是
A. 废除债务奴
B. 公民等级制度
C. 公职津贴制度
D. 积极发展工商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梭伦废除债务奴对贫穷的贫民最有利,不符合使“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排除A;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使“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B正确;公职津贴制度实行于伯利克里时期,是对参与公务活动的补偿,并不是按照地产的多寡来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排除C;积极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联系所学梭伦改革的措施分析解答。
8.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A. 反对宗教信仰
B. 否定专制王权
C. 提倡人性解放
D. 追求科学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可得知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强调人性,批判神权,要求把人性从神权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否定专制王权、追求科学理性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出BD两项的内容,故排除BD两项。
9.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和工业状况的结论是
1820~1890年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数据表
A. 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推动了世界贸易快速增长
C.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使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工业的增长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820~1890年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生产均呈现增长态势,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自由贸易成为国际交流基本准则,推动了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A项,交通革新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部分因素,并非最主要因素,排除;C项,19世纪末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并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世界工业增长的重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工业成果的拓展是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排除。
10.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4月开始工作,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据此可知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
①结束相关工作与美国参战有关
②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稳定社会
③说明美国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反映了美国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美国民间资源保护队从1933年4月开始工作,到1942年结束时,共吸收了275万名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做法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稳定社会;1942年结束相关工作与美国参战有关,这些措施实施反映出美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故①②④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结合,说法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项。
11.1914年9月,在一场战役后,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这场战役发生在如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该战役是马恩河战役,与图示②符合,B项正确。①为索姆河战役,与题干无关,排除A。③为凡尔登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④为日德兰海战,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 “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马恩河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914年9月12日,战争持续了一周,故A项排除;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地狱”之称,时间为1916年2月21日至1916年12月18日,最后以法军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告终,与题干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索姆河战役为1916年7月1日至11月中旬,故C项排除;斯大林格勒战役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是苏德战场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战争,故D项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凡尔登战役
13.有人回顾一战中的一次经典战役时评述:“英德双方均渴盼已久的海上大决战在两国引 诱伏击的相同策略中展开。巧合的是,夜幕参与了蒸汽时代这场最大的巨舰大炮战斗。虎头蛇尾的结局让德国欢呼,令英国抱憾。讽刺的是,保全了舰队主力的英国将世界霸 主又延续了几年,而德国公海舰队只能坐困愁城,与帝国一同覆亡。”从中可以看出此 战( )
A. 英国海军战后仍牢牢掌握着制海权
B.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C.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D. 是一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海战,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故A项正确;B项,为索姆河战役,排除;C项,为马恩河战役,排除;D项,一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为马恩河战役,排除。
14.有史学家对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历史叙述:“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该战役
A. 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 D. 是协约国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统帅部决定在大批美军运抵欧洲之前打败英法联军,争取在夏季结束战争。同年5月至6月间,德军突破苏瓦松和兰斯间的法军防线,逼近马恩河。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战局对德国不利。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至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8月4日,此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至此,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局已定。1918年7月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后期发动的反攻,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B选项错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C选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的战役。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索姆河战役开始于1916年6月,
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在1917年,《布列斯特和约》签署在1918年,凡尔登战役结束在1916年12月,故①④②③排序正确,故B正确,ACD都错误。故选B。
16.《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 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 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战争的浩劫,失去信心,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一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心受损,故D项正确。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的问题,故C项排除。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影响
17.1918年初,一名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的没落”应该是指
①大战摧毁了数世纪之久的四大帝国
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
③大战削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④大战使英、法、德、美经济一落千丈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美国大发战争财,美国的经济不是一落千丈,凡含④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历史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展开的。对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 )
A. 《凡尔赛和约》规定①区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
B. ②国家在一战后诞生且出现新的民族矛盾
C. 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在③城市遇刺身亡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④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一战后的欧洲部分区域地图。②是捷克斯洛伐克,为一战后新诞生的国家,当时该国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①是阿尔萨斯一洛林,《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将其归还法国,故排除A项。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而③并非萨拉热窝,故排除C项。④是波兰,一战前并未独立,也没有加,故排除D项。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排除A。国联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等,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可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故选C。当时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排除D。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名师点睛】国联和联合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国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长期操控在英法两国手上的国际组织,而且其条约十分的简陋,不科学,而美苏二国也没有参加,缺少公信力。至于联合国,总的来讲比较公正,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间事务的一个协调中心。
详解】
20.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1.1919年2月,法国在和平会议上提交备忘录:“危险来自德国拥有莱茵河左岸和莱茵河上的桥梁。”为解决此“危险”,协约国所作的决定有
①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②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
③同意法国与小协约国签订同盟条约
④建立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严重削弱德国的史实,结合《凡尔赛和约》内容可知,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不符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选A。
22.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A. 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B. 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
C. 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D. 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依据材料“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要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限制海军军备,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都不是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A、B选项错误;D选项是C选项的一部分具体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A. 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
B. 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 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这正是题干所述大国为了自身利益出卖苏台德等地区的主权,希望以此阻止德国纳粹的贪婪欲望。但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是在1940年;1936年3月,德国出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德国出兵1939年8月,苏、德在莫斯科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三项都与材料“转年大战爆发”不符,排除。
24.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指出:“张伯伦(1937年任英国首相)的“贡献”是,愿意考虑欧洲本身的领土变更,以加速对德让步的步伐。”张伯伦执政时期英国对德国的“贡献”有:
①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没有反击
②德国吞并奥地利,平静接受
③慕尼黑阴谋,出卖他国利益
④对德宣而不战,错失良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张伯伦对德国做出的“贡献”指的是对德国的让步,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的时间是1936年,张伯伦在1937年担任英国首相,此时期不是张伯伦执政时期,①项不符合题意;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②项符合题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慕尼黑会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出卖他国利益,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③项符合题意;1939年9月,英法面对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宣而不战,错失良机,④项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②③④。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年,一切似乎都已经水到渠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层得到了管理国家的领导权……启动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改革的思想取得了主导权;出访日本及一连串的外资谈判,让沉重的国门一点一点地打开……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经济领域的历史性转变。
——据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整理
材料二
(注释: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经济领域哪三方面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中国在思想、科技上的突破性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时的谈话系统地回答了哪一根本问题?简述中共十四大以后在“加快市场体系培育”、“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答案】(1)历史性转变: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进展:思想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科技上,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推动科学事业发展。
(2)形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努力: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从复关谈判到加入世贸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成立,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
【详解】(1)历史性转变:根据“改革的思想取得了主导权”“出访日本及一连串的外资谈判,让沉重的国门一点一点地打开”“开始了经济领域的历史性转变”,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进展:结合所学知识,思想上,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技上,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2)形势:1992年邓小平巡视深圳等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世界形势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根本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努力:结合所学,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回答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从加入世贸组织、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回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6.世界稳定与大国政治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开始后,两个交战集团内部进行着频繁外交活动,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利益冲突, 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但是,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同盟国一方的 掠夺计划破产。
——陈文艺《近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会议(巴黎和会)开始后,法国代表团就提出了一整套削弱德国的计划。该计划的 重点有二。首先,法国借口“安全保障”,要求把莱茵河作为法德之间的边界——这是法国 几个世纪以来所梦寐以求的,并在莱茵河左岸建立一个同德国分离,且又受法国保护的莱茵 共和国;其次向德国索取巨额的战争赔款。……虽然“老虎总理”为首的法国代表团在巴黎 和会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但面对美英两国的共同抵制,仍未能实现法国的全部意图。……尽 管《凡尔赛和约》未能满足法国的一切要求,但它的许多条款还是让法国颇感满意。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三: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海军军备竞赛高潮。时隔不久, 列强开始尝试了军备竞赛的苦头。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列强军备竞赛遭遇巨 大的舆论压力。1921 年,在美国倡议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 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华盛 顿会议开启了以国际协定限制军舰建造的长达 15 年的“建舰休息期”。
——冯昭奎《站前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及其终结》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 社会的影响。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意图。《凡尔赛和约》让法国颇感满意的条款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五国条约》。
【答案】(1)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性。
影响: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意图:削弱和肢解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条款:①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③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为非军事区;④一些德国的殖民地由法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管理;⑤德国需向法国等战胜国赔款。
(3)《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它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的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的扩张;但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做出的让步,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优势;暂时缓解了列强军备竞赛的争夺,大不能真正消除列强的矛盾和斗争。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通过谈判协调彼此利益冲突, 谋划制订出一个符合各自掠夺利益的战后分赃计划”可知一战为非正义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二问结合所学从技术发展、妇女地位、政府职能、社会思想观念及思潮进行回答。
(2)一问根据材料二“要求把莱茵河作为法德之间的边界—…建立一个同德国分离,且又受法国保护的莱茵 共和国;其次向德国索取巨额的战争赔款”从削弱德国、建立防德体系、树立霸权、扩大殖民地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归还阿尔萨斯—洛林法国,掠夺萨尔煤矿、占领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管理德国的殖民及赔款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三“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列强军备竞赛遭遇巨 大的舆论压力…该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长达 15 年的“建舰休息期”。”结合所从《五国条约》的性质、对各国实力影响及长远局面进行分析。
27.材料一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答案】(1)和平主义思潮。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2)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后果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思潮从材料信息可归纳为和平主义思潮。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等信息可归纳出。
(2)第一小问从材料“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绥靖政策。第二小问从材料“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中归纳出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从材料中“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等信息可归纳出一部分答案,然后通过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归纳出另一部分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