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延边第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公元前 323 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 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这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表明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C. 禅让制得到恢复 D. 宗法制增进了五国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旦等级制度被破坏,就意味 着分封制的破坏。“五国相王”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就是对分封制的严重破坏, 故 A 项正确;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是在秦朝,故 B 项错误;禅让制是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 制度,材料不是体现的禅让制,故 C 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材 料和宗法制无关,故 D 项错误。 2.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 显诸侯。”这反映了当时 A.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B. 中央集权利于维护周王的统治 C. 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的分配依据 D. 分封制使边远地区得到有效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是周王子孙,如果不是愚蠢 至极,没有不成为显贵诸侯的。这说明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的分配 依据的,故 C 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开始于秦朝,故 A 项错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 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 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 B 项正确;两者都 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 D 项错误。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 虽死犹存”是指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修筑长城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因此, 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 D 正确,ABC 错误。 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 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 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且推 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 C 选项错误。 点睛:A 项是误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 权,通过分封嫡长子以外的诸王子嗣,解决地方诸王权力及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 6.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 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行省制度的推行表明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根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 C.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说明元朝的行省权力 受到中央的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A 项 错误;B 项说法过于绝对,行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 的经济形态,故错误;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 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科举制,‘以文取士’,可以自由报考”,这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而且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D 项正确;察举制注重的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故 A 项错误; 科举制注重文化素养,不是科技素养,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故 C 项错误。 8.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 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这表明 明朝内阁 A. 适应皇权进一步加强的需要 B. 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 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D. 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 接结合结构”指的是内阁是连接皇帝和六部百司之间的桥梁;“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 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指的是内阁参与决策的程度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 由此可知,明朝内阁适应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需要,故 A 项正确;内阁只是咨询机构,不可 能决定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也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故 BC 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 式行政机构,故 D 项错误。 9.清代嘉庆朝礼亲王昭梿曾说:“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 始能达入九重,故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宪皇帝(雍正帝)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 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可见当时奏折 制度的实施 A. 要求皇帝具备勤政意识 B. 放宽了权臣干政的权限 C. 较好地理清了君相关系 D.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雍正帝实行奏折制度的勤政意识,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削弱 权臣干政的权限,不是放宽,故 B 选项错误;清朝没有宰相职务,故 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 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的问题,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使应该全面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明太祖后……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 “宪皇帝(雍正帝)夙知其弊……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这说明雍正帝改变明朝权 相阻碍奏折上达的弊端,加强皇权,积极勤政,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0.格罗特指出,“陶片放逐法”是为了“在整个共同体中……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 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这表明,实行陶 片放逐法的目的是 A. 维护城邦的民主政治 B. 保障了城邦的稳定与安全 C. 实现多数派达成一致 D. 强制少数派赞同现有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陶片放逐法”是为了“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民 主政体,这表明,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是维护城邦的民主政治,故 A 项正确;陶片放逐法 有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不一定会保障城邦的稳定与安全,故 B 项错误;实现多数派 达成一致是手段,不是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故 C 项错误;强制少数派赞同现有政体的目的也 是为了维护城邦的民主政治,故 D 项不是最终目的,故错误。 11.公元前 406 年,雅典的 10 位将军在指挥对斯巴达的海战中取得胜利,却被指控犯有不打 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之罪。他们虽然努力证明自己无罪,但是公民大会还是判处其 中 8 位将军死罪。这说明古代雅典 A. 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公民意识之中 B. 法律至上保障了民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C. 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造成权力的误用 D.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审判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打了胜仗的将军因为“不打捞海战时浮于海面的士兵尸体”而被公民大会判处死罪, 这是典型的直接民主的滥用,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故 C 项正确;将军们“虽然努力证明 自己无罪”,但仍然被判刑,这不是人文主义精神,故 A 项错误;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不 健康,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法律审判体系是否完整,故 D 项错误。 12.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说:“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说明 当时罗马 A. 践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法律具有平等的约束力 D. 法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说明当时罗马皇帝遵循法律, 践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 A 项正确;奴隶是没有权利可言的,不可能人人平等,故 B 项错 误;皇帝不受法律约束,故 C 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故 D 项错 误。 13.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 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 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 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 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 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 罗马法的完善,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4.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 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 罗马法规定了各种法律行为和各种权能,但是没有提出法律的概念和定义,这说明罗马法注 重实际轻视理论,故 A 项正确;罗马法既有私法也有公法,故 B 项错误;材料未说明罗马法 的意义,故 C 项错误;D 项是材料的影响,不是本质,故错误。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时要分清本质、现象、原因、结果、 影响等。本题的 D 项是影响,不是本质,故不选。 15.汤因比曾评价说,“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 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是在评价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C. 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建立。根据题干“旧瓶里装进了新酒”信息象征着使 用了旧的制度来进行变革,因此应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君主但是又实现了议会掌 握政权的代议制形式,故 A 正确。B、C、D 属于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6.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说明这一时期英国 时间 被修正总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 年 17 项 5.7 项 1880~1885 年 11 项 1.8 项 1896~1900 年 1 项 0.2 项 A. 政府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 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 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 统治阶级政策完全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表可知,19 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政府(内阁)提出的议案在议会表决时,被 修正的次数越来越少,即内阁的议案越来越能够无障碍地通过,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日 益增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上院的信息,故 B 项错误;英国内阁从议会产生, 向议会负责,并不采用分权制衡原则,故 C 项错误;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存在不同的阶层,代 表不同的阶层利益,统治阶级政策不可能完全一致,故 D 项错误。 17.1783 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 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 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 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发现,1783 年英国国王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强调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国政坛的 稳定,也不是强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而是强调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 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监督制衡,这样确保政局的稳定,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与议会的相互监督制衡 18.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 1875 年宪法长命秘诀在于,“它使得 1789 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 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 1875 年宪 法 A. 保留了专制传统 B. 满足了不同诉求 C. 确立了民主共和 D. 保障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 1875 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 B 正确;法国 1875 年宪法确 立了民主共和制,A 错误;C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2017 年 7 月,“我被美国总统拉黑了”火遍了朋友圈。这件事的起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 特推上将众多批评者拉黑。同一时间,哥伦比亚大学奈特第一修正案研究所起诉了总统,称 推特是公共论坛,特朗普拉黑举动侵犯了公民言论自由。最终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不 得将推特上的批评者“拉黑”,否则就是违宪!这说明了 A. 美国的联邦主权遭到了削弱 B. 美国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 美国实行分权制衡保障民主 D. 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 三权分立。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定体现了司法权对总统代表的行政 权的制约,与联邦主权无关,故排除 A 项;美国三权分立,司法权并不高于行政权,故排除 B 项;题意中对总统进行制约的是法院,不是国会弹劾总统,故排除 D 项。法院对特朗普的裁 定体现了美国实行分权制衡,故选 C。 20.1785 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 1 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 吉尼亚等州定为 6 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 7 先令 6 便士,南卡罗来纳 等州定为 4 先令 6 便士等。从材料中可知 的 A. 美园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B. 美国中央政府权威并未建立 C. 美元对英铹有重大依赖性 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答案】B 【解析】 按照材料意思,当时的美国形式上规定了统一的货币,但是地方各州各行其是,这意味着中 央政权松散无力,故 B 项正确;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地方各州的货币价值不同,不是强调美元对英镑的依附,故 C 项错误;1787 年宪法颁布以后才确立起民主共和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点睛:针对 1 美元价值的多少,不同州有不同的看法与政策;面对货币发行如此重大的事务, 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国家十分松散。 21.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 3 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 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 正案 A. 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 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 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 反映出《1787 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 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 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 1787 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 D 选项 正确。A 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 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 2/3 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 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 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 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2.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 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 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的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 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骑士皇帝”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可知,1871 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 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 制是实。德国皇帝的权力很大,显示了其专制主义;而其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骑 士皇帝”,这又显示了军国主义特点。综上,故,正确答案选 A。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下德国皇帝的权力 23.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 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 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A. 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 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C. 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D. 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 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等 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议会集立法与行政于一身,权力凌驾于政府、国王和司法机 构之上,带有浓厚的议会专制倾向,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出现了“国王”, 表明不是民主共和体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 1875 年;B 选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议会专制不符合他的主张;D 选项错误,虽然国民议 会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但并不表明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的 24.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 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人英国人的手中 C.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D. 变局中的清朝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特权, “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 定’与‘秩序’”,而且“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清 朝统治危机更加严重,D 项正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但清政府并没有丧失对国家 政务的管理权,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具体指明列强获得了海关管理等权力,B 项错误; 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并不等于将清政府变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的工具,C 项不 符合题意。 2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 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 A. 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 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C. 已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D. 逐步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的外交观念逐步与世界接轨,企图以这种方式实现洋人与满清形式上的平等, 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清政府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排除 B;《辛丑条约》签订 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排 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联系所学近代中国 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26.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 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 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 《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 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 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 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 错误。 27.19 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 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 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 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 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说明该事件与农民的反清斗争有 关;材料中的“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说明该事件与英 国人的侵略有关,符合这两点的只有 B 项,一为太平天国运动,一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 案为 B 项。A 项不涉及农民的反清斗争,C 项是反对日本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非只是 “英国人的滋事”,排除 D 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点 2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 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 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 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 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 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 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十 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 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 A;B 只反映了 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 不符合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 锋”,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对社会下 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十余年扰乱,除与 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 动的评价分析解答。 29.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 问罪。并颁刻了《真天命诏书》《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这一举措 A. 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 B. 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 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 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军“尽行焚除”“不准买卖藏读”一切孔孟诸子百 家的书籍,并“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体现了农民阶级革命性和保守性并存的阶级局限性, 故 A 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全盘西化,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 的,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太平天国内部思想的统一,故 D 项排除。 30.规定外国轮船可“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 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外国轮船可”“至四川省重庆府”“至苏州府、杭州府”可知,此条约开放了重庆、 苏州、杭州等为通商口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外国轮船可”“至四川省重庆府”“至苏州府、杭州府”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1.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的观点已经被近现 代的西方政治家普遍认同。在此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 D.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掌握政 权后普遍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故答案为 C 项。A 项英国、日本等国家采取了保留君主制 度,排除;B 项消灭私有制说法错误,排除;D 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所采取的,不符 合题意,排除。 【点睛】关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要重点掌握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颁布的法律文件、 政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确立过程及影响;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及局限性;利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各种政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不同模式的特 点,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2.1951 年,英国议会大选,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 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1955 年 4 月 5 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按惯例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 递交了辞呈。6 日下午,他离开了唐宁街 10 号首相府官邸。这表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影响着政党政治 B. 首相产生任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 C. 议会由选举产生并对国王负责 D. 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进一步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按 惯例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来看,英国首相任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故答案为 B 项。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 项议会不对国王负责,排除; D 项材料未体现出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进一步完善,排除。 【点睛】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 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33.钱穆先生在他 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 田制度,可看做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下列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 有力证据是 A. 北伐西征 B. 《资政新篇》 C. 定都天京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能够反映太平天国运动中均田制度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 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企图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故选 D 项;AC 项和土地制度 无关,排除;《资政新篇》属于资本主色彩的施政方案,没有体现均田制度,排除 B 项。 34.“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 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 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 选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 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 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 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 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 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二.非选择题 35.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图证史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图表比较 近代英国重大事件 近代德国重大事件 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 1688 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1721 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 阁的先例 1747 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64 年至 1870 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对丹麦 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 布,规定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并有权签署和公布帝 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 对皇帝负责。 材料三 文献比较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 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 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李侃认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 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 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禁烟成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一朝代, 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要求:至少两条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权力分配 角度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一:西周,理由:地方实行分封制,都城在镐京。 图二:秦朝,理由:地方实行郡县制,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 (2)不同道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性政治改革,确立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通 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确立君主立宪制。 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首相及内阁拥有最高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 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议会权力较小并受到皇帝控制;首相对皇帝而不对议会 负责。 (3)马士: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同时这场战争为了打破中国对对外贸易的限 制(或闭关锁国政策)。李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其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客观要求, 禁烟运动只是借口。 同意李侃的观点,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不断对外扩展,这 才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而马士的观点抹杀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解析】 【详解】(1)朝代:据图一中的 “镐京”以及在黄河中下游“封”的诸侯国,可得出这是西 周。据图二“九原郡”,及“咸阳”、长城等信息可得出这是秦朝。依据:主要是根据图中的 关键信息如“镐京”、 “咸阳”以及推行的相关制度。 (2)道路:据材料“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 年,发生“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颁布”等信息,可知英国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据材料“普鲁士先后进行了 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及普法战争” 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 式实现了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权力分配:结合所学,英国 推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而德国推行的是二元制君 主立宪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3)观点:据材料“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可知,材料中 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烟运动而导致的。据材料“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 的 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可知,此材料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 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扩张的客观要求,禁烟运动只是借口。论述:结合所学可知,李侃的观点 更符合事实。据所学可知,19 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急需打开 中国市场;而此时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使正当的中英贸易 中国处于顺差;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竟无耻的向中国倾销鸦片,最终引发了中英之间的鸦片 战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