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29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优质高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页,共 11 页 2020 年湖北省襄阳市优质高中高考 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48.0 分) 1. 史料记载“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 至二十”。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鲁国坚守传统礼仪 B. 周王权威遭遇挑战 C. 春秋五霸取代周王 D. 宗法制度渐趋崩溃 2. 以下是据《汉书》记载的西汉时期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作的统计表。据此可 知( ) 学术流派 汉初著作数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 2 种 21 篇 无 法家 1 种 31 篇 无 纵横家 3 种 40 篇 3 种 5 篇 杂家 2 种 54 篇 28 篇 A. 各家学派出现了融合趋向 B. 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 C. 西汉思想呈现大一统趋势 D. 法家、阴阳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 3. 《晋书》中多有坞堡的记载。如《郭默传》说“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流 人依附者甚众。”《李矩传》说“矩素为乡人所爱,乃推为坞主。招怀离散,远近 多附之。”《魏浚传》说“屯于洛北石梁坞,抚养遗众,渐修军器。于是,远近咸 悦,襁负至者渐重。”下列关于坞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坞堡主由朝廷任命 B.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C.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成为小农的避难场所 4.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 在官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 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 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 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5. 曾国藩以同乡和伦常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 选将募勇坚持同省同县的地域标准, 鼓 励兄弟亲朋师友一同入伍,甚至同在一营。实行士兵由营官自行招募,每营士兵只 服从营官一人,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曾国 藩的做法( ) A.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B. 引起了清政府的不满 C. 使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D. 以世兵制代替募兵制 6. 现代新儒家贺麟指出: “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 可以说是促进儒家思想新发展的一 个大转机。表面上,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打倒孔家店、推翻儒家思想的一个大运动。 但实际上, 其促进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功绩与重要性, 乃远远超过前一个时期的曾国 藩、张之洞等对儒学的提倡。”这一认识的依据应是新文化运动( ) A. 剔除儒家思想糟粕部分 B. 开启儒家思想西化历程 C. 破除对孔子的盲目崇拜 D. 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7. 1964 年 8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 《关于试办工业、 交通托 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 12 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 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 到 1965 年,全国工业产值比 1962 年增长了 8.5%, 成本降低了 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 第 2 页,共 11 页 A. 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 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 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 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8. 阅读 1988-1994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曲线图(单位:亿美元)。该 图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 A. 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B. 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 C.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9. 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它们与《十二铜表法》并立于罗马广场,其有 效期与裁判官在任期相同,后任不受前任束缚,可重复或修改。这表明,古罗马国 家治理( ) A. 促使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 B. 形成司法官员擅权专权局面 C. 因法律频繁变更而动荡不安 D. 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10. 有学者指出, 光荣革命在“根深蒂固的”王室世系的历史正统性、 现实政治诉求和 未来制宪发展之间得到了平衡 --“这一有条件世袭制的适当的折中办法包含了这个 王国王位继承权的正确的宪法理念”。这里的“折中办法”指的是( ) A. 分权制衡 B. 君主立宪 C. 议会权力至上 D. 国王统而不治 11. 约翰 ?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大炮在远方不断地轰鸣,苏维埃的代 表们不断地争论⋯⋯新俄国就是这样在大炮声里,在黑暗、憎恨、极端恐惧、忠勇 的气氛里诞生的。”该作品描述的事件( ) A.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 是俄国的二月革命 C.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是七月流血事件 12. 罗斯福智囊团的骨干之一雷克福德 ?特格韦尔说:“为什么凯恩斯理论和富兰克林 政策之间在学者们看起来是一种因果关系, 这是因为: 罗斯福生活于一种不仅是凯 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气候之中”。这说明( ) A. 国家干预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 罗斯福新政践行了凯恩斯主义 C. 英美的经济学理论始终保持同步 D. 凯恩斯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62.0 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西初遇,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尚未大规模展开,西方国家也未在亚洲贸易 中取得优势。 虽然西方商人拥有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持, 但他们在经济上对中国商人 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所以一时形成了中外商人竞争与依赖并存的局面。 但是由于明 清政府对商业利益的忽视, 在西方国家的武装侵略下, 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渐沦为西 方的殖民地, 亚洲贸易网络逐渐被西方商人控制, 这为下一步西方国家打败中国商 人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材料二: 1895-1930 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单位: %) 第 3 页,共 11 页 --摘编自陈争平《 1895 一 1936 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说明 1895--1930 年外国对华贸易的明显变化及其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念凝聚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认知。 人类历 史上很多思想运动的成果, 往往表现为创造了一些核心概念, 或者说其思想浓缩在 几个核心观念上。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可以说也是如此。 启蒙观念在欧洲流动, 与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相融合, 在不同的语境中被发现或被重构。 政治倾向和利益 关注点不同的群体, 如何借用这些观念来看待社会, 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自己的 政治和。文化诉求。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评价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 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须做到持论有据, 证据充分,表述清晰。) 15. 材料: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已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但奴隶制残余仍严 重存在,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所奉行的仍是野蛮的掳掠政策。 忽必烈自幼受较深的 汉化影响,因此他即位前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改革构想。即 位以后,许多汉族的文人学士纷纷进言,劝他“附会汉法”、“行中国事”,并以 历史经验告诫他。 他在接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从理性上劝导的同时, 还受到中原贫 苦人民的“兵谏”。 严峻的形势迫使他不得不更加认真的审视“附会汉法”的重要 性,坚定了“祖述变通”的改革决定。他以“变通”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汉 法”为改革的目标,但是“对本朝旧俗”也不是全盘废弃,而是“以国朝之成法, 第 4 页,共 11 页 援唐宋之故典, 参辽金之遗制”而折衷成具有元朝特色的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 《元 史世祖本纪》评论忽必烈一生时说:“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用能 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这个评论基本上是符合 实际的。 --摘编自顾奎相《简述忽必烈改革》 依据材料,概括推动忽必烈改革的主要因素和改革的特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忽必烈改革的意义。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 年以后,而方学者“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得到官方认可。 1949 年德 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阿登纳总理“向西方靠战”。于是,西德与英、法在历史研 究方面合作,删除过去丑化此的历史叙事,制定“去民族化”的历史教育方案。无 责任主体论遂成为官方正式推崇的理论。 1951 年 10 月,西德与法国在西德美因茨 召开历史学家会议, 认定尽管各参战国都作出过错误决策, 但它们均未曾预谋战争, 故不能将战责归咎给某一国家; 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 同时又 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 --摘编自卢晓哪《世纪之殇:百年来欣美国家关于”一战”战责问题研究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形成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概括“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7. 材料:章太炎,名炳麟,号太炎,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初从外祖朱有虔受 业, 1890 年到杭州诂经精舍受业。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 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于 1896 年 岁阑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镜”,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的参考。还于 1898 年上书李鸿 章,企求他能“转旋逆流”;也曾跑到武昌,帮张之洞办《正学报》,幻想借助他 的实力推动变法。 “百日维新”天折,章太炎避地台湾。经历维新新政的破灭,他的“革政思想”较 前又有发展。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一伙的卖国贼原形暴露无 遗,章太炎受到极大震动, 从维新梦中醒来。 七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议会”上, 他激烈反对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滥一一面勤王”的模糊口号, “宣言脱社, 割辫 与绝“,撰《解辫发》以明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章太炎个人经历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 19 世纪章太炎人生经历的主要因素。 第 5 页,共 11 页 第 6 页,共 11 页 -------- 答案及其解析 -------- 1.答案: B 解析: 材料“鲁之朝(周)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体现 的是鲁国在春秋时期朝见齐国和晋国的数量远远的超过觐见鲁国的数量, 突出的是周天 子的式微, B 选项符合题意; AC 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宗法血缘关系至今仍然发挥重要影响, D 选项排除。 故选: B。 本题关键信息是“鲁之朝 (周) 王者二, 如京师者一, 而如齐至十有一, 如晋至二十”, 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 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材料体现的是礼崩 乐坏。 2.答案: C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阴阳家和法家在“汉武帝之后著作数”为“无”,纵横家和 杂家的著作数也大幅度减少,再结合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可知, 西汉思想呈现大一统趋势,故 C 正确。 A 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B 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法家、阴阳家思想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 D。 故选: 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表格中的四家在“汉武帝之后著 作数”的变化。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流人依附者甚众”“招怀离散,远近多附之”“远近咸悦,襁负至 者渐重”可以看出,坞堡成为小农的避难场所,故 D 正确。 从材料中的“率遗众自为坞主”“素为乡人所爱, 乃推为坞主”等信息可以看出, 坞堡 主并不是由朝廷任命,故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坞堡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并不具有开放性,故排除 B。 坞堡集经济、政治和军事权力于一体,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排除 C。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流人依附者甚众”“招怀离 散,远近多附之”“远近咸悦,襁负至者渐重”。 本题是中档题, 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 获取与解读信 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 权,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政治开明 程度日益降低,故 C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A 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 B 项错误。 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第 7 页,共 11 页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题的关键是 抓住关键信息“官府合一制”,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把握,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 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 A 解析: 材料“曾国藩以同乡和伦常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 选将募勇坚持同省同县的地域 标准, 鼓励兄弟亲朋师友一同入伍, 甚至同在一营”体现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利用血缘关 系作为纽带,这样有利于提高的军队的凝聚力, A 选项符合题意; B 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出现是内忧外患的结果, C 选项排除; D 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湘军也属于募兵制,排除。 故选: A。 本题关键信息是“曾国藩以同乡和伦常作为维系湘军的纽带, 选将募勇坚持同省同县的 地域标准,鼓励兄弟亲朋师友一同入伍,甚至同在一营”,结合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 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材料体现的是曾国 藩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增强军队的凝聚力。 6.答案: A 解析: 曾国藩等人对儒学的倡导与实行, 只是旧儒家思想的回光返照, 是其最后的表现 与挣扎,对于新儒家思想的开展,却殊少直接的贡献,反而是五四运动所要批判打倒的 对象, 新文化运动表明上是推翻儒家思想, 实际上新文化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破坏和扫 除儒家的僵化部分的内容,即新文化运动剔除儒家思想糟粕部分,故 A 正确; 中国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后, A 错在“开启”,排除; 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但实际上, 其促进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功绩与 重要性,乃远远超过前一个时期的曾国藩、张之洞等对儒学的提倡”。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 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 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7.答案: B 解析: 1964 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立,当 时党和国家试办托拉斯的目的是缓解三年经济困难带来的巨大损失, 故 B 项正确, 排除 C、D 两项; 工业、交通与农村工作无关,排除 A 项。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表现和影响还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国民经济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的能力。 8.答案: C 解析: A.材料看不出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征。 B.材料只能看出利用外资的情况,看不出前方未开放市场。 C.从材料可以看出到 1994 年,我国利用外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说明我们国际有广阔 的市场发展前景。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应该是在 21 世纪初期。 第 8 页,共 11 页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要求学生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 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的能力。 9.答案: D 解析: 材料“它们与《十二铜表法》并立于罗马广场,其有效期与裁判官在任期相同, 后任不受前任束缚, 可重复或修改”体现的是罗马法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D 选项符合题 意; AC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 D。 本题关键信息是“它们与《十二铜表法》并立于罗马广场,其有效期与裁判官在任期相 同,后任不受前任束缚,可重复或修改”,结合罗马法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 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罗马法虽属奴隶制 社会的产物, 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 因而也就 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发生很大影响,特 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 10.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在⋯⋯王室世系的历史正统性、 现实政治诉求和 未来制宪发展之间得到了平衡”“有条件世袭制”, 体现一方面保留了君主制, 但另一 方面又适应资产阶级需要对王权进行了限制, 所以, 这里的“折中办法”指的是君主立 宪制,故 B 正确。 A 项没有体现出材料中的“王室世系的历史正统性”“有条件世袭制”, C、D 两项说 法片面,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王室世系的历史正统性、 现实政治诉求和未来制宪发展之间得到了平衡”“有条件世袭制”。 本题是基础题, 主要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 获取与解读信息、 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答案: C 解析: 材料是对俄国十月革命过程的描述, 十月革命主要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 统治, C 选项符合题意; AB 是对二月革命的描述,排除; 七月流血事件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选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关键信息是“大炮在远方不断地轰鸣, 苏维埃的代表们不断地争论”, 结合俄国十 月革命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十月革命 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12.答案: A 解析: “罗斯福生活于一种不仅是凯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气 候之中”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故 A 正确; AD 材料未体现,排除; C 太过绝对,排除。 第 9 页,共 11 页 故选: A。 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 解题的关键是“罗斯福生活于一种不仅是凯恩斯也是考虑同样问 题的许多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气候之中”。 本题为中档题, 考查凯恩斯主义,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3.答案: 【小题 1】( 1)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尚未大规模展开”, 可知明清时期中外贸易规模较小; 根据材料一“虽然西方商人拥有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持, 但他们在经济上对中国商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所以一时形成了中外商人竞争与依赖并 存的局面”,可知明清时期中外商人竞争与依赖并存。 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在西方国家的武装侵略下, 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渐沦为西方的殖民 地,亚洲贸易网络逐渐被西方商人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特 点形成的原因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束缚;朝贡贸易的制约;西 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1895--1930 年各国对华贸易总量比重”的图示,可以看 出 1895--1930 年日本对华贸易上升幅度较大。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华贸易的上升,使日本在华势力大增;民族工业 发展的阻力增加;列强在华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推动了抗 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故答案为: ( 1)特点:规模较小;中外商人竞争与依赖并存。 成因: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束缚;朝贡贸易的制约;西方国家的早 期殖民扩张。 ( 2)变化:日本对华贸易上升幅度较大。 影响:日本在华势力大增;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增加;列强在华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 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小题 2】 解析: (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 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 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 2)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 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 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解答本题要从题干材料入手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概括能力。 14.答案: 解答本题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信息“启蒙观念在欧洲流动,与不同文化 和思想观念相融合, 在不同的语境中被发现或被重构。 政治倾向和利益关注点不同的群 体, 如何借用这些观念来看待社会, 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诉求”提 取观点,如启蒙运动影响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然后进行阐述,作答表述清楚,逻辑 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启蒙运动影响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评析: 17、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涌现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众多思想主张,如孟德斯鸠 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在 1787 年美国宪法中得到体现,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分立并相互牵制, 这一模式有利于避免暴政的出现、 伏尔泰提出的天赋人权为法国大革 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即体现了这一启蒙观念。 结论:启蒙观念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 10 页,共 11 页 解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启蒙观念在欧洲流动, 与不同文化和思 想观念相融合,在不同的语境中被发现或被重构。政治倾向和利益关注点不同的群体, 如何借用这些观念来看待社会,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诉求”。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 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调动、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 【小题 1】( 1)第一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奴隶制残余仍严重存在,蒙古 贵族入主中原后所奉行的仍是野蛮的掳掠政策”、“忽必烈自幼受较深的汉化影响”、 “许多汉族的文人学士纷纷进言”、 “受到中原贫苦人民的“兵谏”等信息分析。 第二 小问的特点, 依据材料“他以“变通”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汉法”为改革的目标, 但是“对本朝旧俗”也不是全盘废弃,而是“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 遗制”而折衷成具有元朝特色的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可以得出在维护蒙古族统治的 前提下,既行汉法,又存国俗。 (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忽必烈改革的原因和背景,结合所学从遏制割据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元朝的统治;促进蒙古社会的进步;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 1)元朝疆域辽阔,但统治政治落后;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族地主官僚的鼓 动;中原人民的反抗斗争。 特点:在维护蒙古族统治的前提下,既行汉法,又存国俗。 ( 2)意义: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蒙古社会的 进步;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题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忽必烈改革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本题通过考查忽必烈改革的相关知识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 【小题 1】( 1)依据材料中“ 1949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阿登纳总理向 西方靠拢“、“ 1951 年 10 月,西德与法囯在西德美因茨召开历史学家会议“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从两大阵营对峙的囯际格局、西德的政策调整、战后重建的共同需求及部 分学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法德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形成的主要因素。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认定尽管各参战国都作出过错误决策,但它们均未曾预 谋战争,故不能将战责归咎给某一国家;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同 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 可概括得出不能将一战爆发的责任归咎给某一国家, 大战 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第二小问,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从法德两国谋求发展的共同诉求、研究历史角度的转换、不能真正消除战 争爆发的主体责任、真正反省历史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说明认识。 故答案为: ( 1)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西德“向西方靠拢”的政策;重建战后疮痍满目 的欧洲需要各方达成共识;部分学者的影响。 ( 2)内涵:不能将一战爆发的责任归咎给某一国家,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 缺乏信任,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 评价: 法“一战爆发无责任主体”说表达了法放弃历史恩怨, 谋求两国长远发展而达成 的良好共识,法将一战的战责追究转化为探索战争起源,转换了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可 消除一战爆发的主体责任;研究战争的责任,起源,反省历史,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 【小题 2】 第 11 页,共 11 页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答本题需正 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 1949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阿登纳总理向西方靠拢“、 “ 1951 年 10 月,西德与法囯在西德美因茨召开历史学家会议“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历史影响。 ( 2)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认定尽管 各参战国都作出过错误决策,但它们均未曾预谋战争,故不能将战责归咎给某一国家; 大战的真正起源在于国家间极度缺乏信任, 同时又都坚信大战不可避免”的主旨, 并正 确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历史影响及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 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7.答案: 【小题 1】特点:为救亡运动而奔波,从支持改良到转向革命,将理论研究 与救亡实践相结合。 【小题 2】主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思潮与革命运动的推 动;对时事的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章太炎, 要求学生结合章太炎的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 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 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材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