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粱启超的认识在客观上有助于
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
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2.1923年6月,周恩来率领“旅欧共青团”代表来到里昂,与国民党代表商谈合作事宜,之后召开国民党旅欧支部成立大会。由于中共旅欧党、团员的加入,国民党旅欧支部人数急增,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巴黎成立通讯处,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这一事件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B.国共两党共同反帝反封建
C.国民大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要求
3.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做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D.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4.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我党
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
B.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C.面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新形势
D.将根据地政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5.据统计,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无锡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6.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比较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7.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D.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方向
8.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
A.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B.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
C.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政权建设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扩大
9.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全国各收复区的日伪产业,国民政府派出大批军政官员前往接收,一时间各种接收机关林立,仅平、津、沪、杭四地就有此类部门175个。这一做法导致
A.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B.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垄断加强
C.民族资本开始陷入困境走向萎缩 D.民族工业的迅速恢复发展
10.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中倡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倡仪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这表明
A.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B.组建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成熟
C.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日益孤立 D.民主协商建国的局面已经形成
11.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
A.联合地主阶级 B.消灭私有制
C.搞合作化经营 D.保护工商业
12.《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其中,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政体的变化
13.下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
B.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14.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大调整 B.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
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15.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
C.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16.下表是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部分)统计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7.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个)。其中198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大幅提升的原因是中国
A.“另起炉灶”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国际合作
18.下表为1998~2002年我国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较表。这三种类型企业产值的变化说明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营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
19.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和平“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未得到其他列强的认同。1918年10月,威尔逊总统批准了一项扩军计划,目标是到1920年美国海军规模追平甚至超过英国海军。这反映了美国
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 B.与英国同盟关系的破裂
C.称霸世界和控制国际事务的企图 D.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
20.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民众
A.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B.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C.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
D.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21.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推动政府机构改革
22.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D.1913~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时的战争残酷景象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对方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更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罗斯福和斯大林。这说明
A.电影伴随着战争凸显宣传作用 B.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功能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欧洲内部文化存在严重对立
24.1945年11月4日,美国总统顾问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被人们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
A.英美对苏政策摇摆不定 B.英美的遏制政策最终失败
C.各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 D.敌视苏联政策没有得到普遍支持
25.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世界银行的行长均是美国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一任总裁约翰·利普斯基是美国人外,其余都是由欧洲人担任总裁。此现象反映出
A.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B.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C.战后金融体系是欧美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合一并日趋同质化
26.下表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判断表格中1971年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的百分比分别是
A.12.5% 4.8% 28.1% B.30.4% 4.8% 27.3%
C.12.5% 2.1% 27.3% D.30.4% 2.1% 23.5%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在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认识角度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C.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28.“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元地位的确立 B.各国民族意识增强
C.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两极格局的瓦解
29.有学者认为,1919年英、美、法控制着整个世界;而100年之后,任何政治集团将不仅是由3个西方人组成,而是由世界7个或8个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所组成。这一观点成立的主要依据是
A.殖民体系瓦解,新兴力量崛起 B.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抗
C.国家实力消长,力量对比变化 D.区域集团发展,局部冲突加剧
30.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 B.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 D.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个小题,共55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31.(12分)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进行了广泛的论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现在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胡适)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黄凌霜)
材料二 “必须有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李大钊)
“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不过我们在阶级没有消灭之前,却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主张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陈独秀)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相同目的。(6分)
(2)说明材料二反映的主张有何意义。(6分)
32.(14分)图1、图2、图3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指出图1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比较图2和图3,说明德国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6分)
33.(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马可·波罗的中国行之后,一个极为正面的中国形象在欧洲流传长达五个多世纪。这一趋势在17~18世纪通过天主教传道使团得以强化。不同于由世袭贵族及教士把持的欧洲,这个国家不论出身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现实给天主教传教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皇帝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开明君主——哲人王,并通过文官系统来保障一个和谐、文明且不穷兵黩武的天下。以至于伏尔泰与莱布尼茨等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将中国作为正面的外来形象用来批判由教士与世袭贵族把持的欧洲教廷。
18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开始急剧恶化。对比共和体制诞生的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如火如茶进行着的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可救药地落后,而且毫无发展能力。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中国形象重新走向正面。鉴于欧洲文明的集体自杀,他们从中国引入充满神秘色彩的“道”,以拯救受自身文明进程所羁绊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深受朝鲜战争及东西冷战的影响,中国形象再次开始走下坡路。
可进一步断言,人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实际上很少是为了说明中国,而是用满足有关自身民族的存亡、恐惧以及自身政治需要。这正印证了犹太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
——摘编自(德国)卜松山《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1)依据材料,概括17~18世纪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并分别指出每阶段变化的原因。(12分)
(2)结合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你如何理解“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只看到我们‘自己’”这句话。(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对比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的趋势进行简要评述。(12分)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C
C
B
D
A
B
C
D
A
C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C
B
A
C
B
D
C
A
B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31.(12分)
(1)态度:胡适主张改良主义;黄凌霜主张无政府主义。(4分)
相同目的:都反对马克思主义。(2分)
(2)意义:肯定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推动了马克思 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
32.(14分)
(1)原因: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 法国、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占领。(2分)
影响: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了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 境;(4分)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 突埋下祸根。(2分)
(2)变化:由图2中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逐步走向分裂,到图3德国重新实现统一。(2分)
影响:图2德国被分区占领走向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图3德国重新实现统一,是两极格局崩溃的重要表现之一,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4分)
33.(17分)
(1
)变化:17到18世纪正面肯定和神化中国;18世纪末到一战否定中国;一战后重新正面评价和学习中国;二战后敌视中国。(4分)
原因:17~18世纪,西方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把中国描述成理想社会,为社会变革造势,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影响。(2分)
18世纪末到一战,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工业革命走上 了现代化道路,同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且遭受列强侵略,造成社会长期落后, 生产力不发达。(2分)
一战对欧洲破坏严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暴露,西方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的 文化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2分)
二战后,受冷战政策的影响,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政治上遏制中国的需要。(2分)
(2)理解:西方人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评判。(1分)
近代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的变化和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西方各国从自身的实 际利益和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看待中国,是西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实质是为其国家利益、政治需要、对外侵略扩张和开拓市场服务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国,也不是以维护中国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的,是为本国的利益服务的,反映了近代西方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4分)
34.(12分)
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征。(2分)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国门进一步被打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推动了中国以原材料为主的对外贸易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中国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对外商品的出口能力,扩大了对外出口贸易。(8分)
中国近代进出口贸易变化受到世界市场和列强需求的影响,也引发中国近代经济 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