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线上)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顶山市平顶山一中2020届高三开学检测(线上)‎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 ‎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家国同构 B. 等级森严 ‎ C. 君主专制 D. 官僚政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减少同姓公卿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配合,西周的政治管理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据的升降,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色,B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CD两项错误。‎ ‎2.秦国大将王翦在进军楚国途中,连续五次派遣使臣回朝,请求秦王尽快兑现已答应的田园宅产,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沈庆之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大将,但他却处处显示自己的无知,以大老粗、乡下佬的面目展示世人。古代臣子自晦自污现象的实质是 A. 君臣矛盾尖锐 B. 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C. 君主集权加强 D. 武将割据对抗中央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两件事的共性是臣子自晦自污,说明臣子不愿在君主面前暴露自己的优势或野心,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实质,因此,C项正确。君臣矛盾尖锐不是材料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B错误;材料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无知”不能说明武将割据对抗中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处处显示自己的无知,以大老粗、乡下佬的面目展示世人”,并结合君主专制特点回答。‎ ‎3.宋代疑经并尝试改经者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郑樵、朱熹等共130人,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其中北宋44人,南宋86人。若以一人一经为单位,则北宋共83单位,南宋共173单位。据此可知,这时代 A. 开创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B. 存在开放批判的创新精神 C. 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得到确立 D. 南宋比北宋更加注重经世理念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两宋时代出现了对传统儒家经典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以及著作都较多,说明这一时代存在开放批判的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学者之间学术观点的意见或者态度,排除A项;C项内容与宋代不符;经世理念的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 ‎4.明朝中后期,浙江湖州“蚕月,夫妇不共榻,贫富彻夜搬箱摊桑”;嘉兴秀水县“土腴可植果实,农隙,业草展或客鱼塘”;南直隶常州府无锡等地“居民稍闲,即以织席为业,成则负需于许墅虎丘之肆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 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专业化生产区域不断增多 D. 粮食生产趋于萎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诸地农民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或副业生产,说明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项正确。B、C两项虽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粮食生产趋于萎缩不符合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史实,实际上明朝中后期由于新作物的引进,粮食产量是大增,不是萎缩,D错误。‎ ‎5.蒋廷黻叙述道: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作者认为 A. 中国的禁烟政策应当稳步推进 B. 英国通商是出于资本输出需要 C. 中国闭关锁国加剧了紧张态势 D.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鸦片问题与通商问题上,中英之间互不让步,双方发生战争带有必然性,因此D项正确;材料探讨的不是中国的禁烟政策,排除A项;英国通商是出于商品输出的需要,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闭关锁国政策对当时紧张态势的影响,排除C项。‎ ‎6.太平天国推行“天历”。与传统历法相比,节令在时间上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禁止民众按旧历过年,违者必究,甚至有天京民众庆贺旧历新年,结果受到杖责和枷锁的惩戒。“天历”的推行 A. 有利于推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B. 极易造成民众与政权相疏离 C. 是强制推行西方文化表现 D. 有助于获得列强的文化认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的“天历”政策与中国传统习俗差异较大,而且没有注意推行的策略性,只是一味强制推行,而且推行之后还无法给民众带来实际的益处,很容易引起民众不满,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天历”的推行是太平天国开展斗争的需要,不是试图获得列强的文化认可,排除D项。‎ ‎【点睛】洪秀全为发动农民运动,结合从西方传入的天主教教义创立拜上帝教,宣扬上帝是宇宙间的唯一真神,宣扬自己是被派到东方世界拯救普通百姓的上帝次子;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下男子皆为兄弟,天下女子皆为姊妹。太平天国用“拜上帝教”发动民众,“天历”的推行与此相关。‎ ‎7.《清史稿》中提到“军故多闽人,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步蟾通西学,海军规制多出其手,顾喜引用同乡,视统帅丁汝昌藏如也。时论责其不能和衷,致债事。”由此说明,甲午战争清军失败原因是 A. 统帅腐败无能 B. 兵舰装备落后 ‎ C. 内部矛盾重重 D. 乡党意识浓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海军将领组建军队和使用人才注重宗族关系和乡亲关系,因此材料反映的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是乡党意识浓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反映统帅问题,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20世纪初期,中国产生了国粹派,他们倡导古学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蓝本的,提倡国粹的目的有二: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排满光复;二是从中国古代的“良法美意”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可见,国粹派( )‎ A. 力图从传统文化挖掘近代化需要的东西 B. 是封建复古主义发展的表现 C. 适应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文化需要 D. 与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一致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粹派的目的是增进爱国的热情,鼓吹排满光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由此可知,国粹派力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东西,故A正确;显然,国粹派的目的不是为了封建复古,故B错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符合“鼓吹排满光复”,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否定封建伦理思想,故D错误。‎ ‎9.1920年,全国各地的“五一”节纪念活动,除了哈尔滨是在俄共的影响下开展的以外,其余都是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筹备和组织的。工人阶级积极参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盛况。这反映了 A. 国际运动促进中国劳工觉醒 B. 先进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C.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以俄为师”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共识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工人积极参与”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关注工人运动,注重与劳动群众相结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D项中的“共识”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五四运动后,一些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10.中共六大后,从1928年到1930年间中央的一些重要文件明确指出“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是“农民意识”,“忘记了城市的领导作用。”这种提法 A. 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实际 B. 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放弃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D. 践行了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党内部分领导人对于“工农武装制据理论”持不同意见,坚持走城市中心道路,这种提法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实际,故答案为A项;这种提法反对“工农武装割据”,排除B项;这种提法没有涉及党的领导问题,排除C项;中共“八七会议”主张开展土地革命,没有主张必须走城市中心道路,排除D项。‎ ‎【点睛】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受苏联影响非常大。在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后,部分共产党人提出城市中心论,攻打大城市以夺取政权,这种主张后来证明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在实际斗争中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一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1.刘鸿生公司生产了“九一八”牌毛呢,受到中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迅速夺回了日本毛呢在中国抢占的很大一部分市场。国民政府机关甚至也规定以“九一八”牌毛呢为公务员的制服材料。这体现了 A. 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全面调整 B.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手段多样化 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 D. 民族资产阶级主导了救亡运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资产阶级迅速作出反应,民众大力支持,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支持,体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手段多样化,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全面调整”说法绝对,排除;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C项;D项中的“主导”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1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现在准备随军南下五万三千个干部,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干部就够用了,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为新政权的建设提出发展方向 B. 确立解放军战斗职能向政治职能转变的方针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新解放的地区最紧缺的就是进行当地政权建设的干部,因此七届二中全会的建议为新政权的建设提出发展方向,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这一做法是为夺取在全国的胜利作保障,排除D项。‎ ‎13.1949年6月,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苏联不仅答应给予即将建立的新中国以经济援助,还主动提出将贷款利率由2%降至1%,而毛泽东则提出使用东欧标准2%。1950年,当苏联终于答应和新中国签订盟约时,毛泽东却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奉行 A. “一边倒”政策 B. “另起炉灶”方针 C. 不结盟精神 D. 独立自主原则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对于苏联的大量优惠援助,毛泽东的忧虑态度是由于担心新中国的利益受损,说明新中国与他国的外交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故选D;A不符合材料,排除;“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具有结盟性质,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0年,当苏联终于答应和新中国签订盟约时,毛泽东却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联系所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分析解答。‎ ‎14.下表列举了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 ‎1950年1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 法国决定暂时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1963年12月12日 中法双方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 美国政府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建交公报 A. 北约组织逐渐解体 B. 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C. 美国冷战政策破产 D. 西方集团内部发生分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在60年代出现了分化,D选项符合题意;北约组织至今仍然存在,A选项错误;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材料里无从体现,B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冷战的主要对象是苏联,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战的破产,C选项错误。‎ ‎15.有史学家指出:认为所有的人文主义者摒弃了基督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应当记住,文艺复兴是在基督教的大本营意大利兴起的。它的热心者们在肯定人的同时,至少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对教会的虔诚信仰。作者旨在强调人文主义者 A. 以延续和继承基督教文化为目的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独立 C. 对基督教的信仰仅停留在形式上 D. 思想中带有过渡性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者强调人文主义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环境,基督教思想影响力巨大,所以人文主义者思想中带有过渡性,答案选D项。材料中的人文主义者并不是以延续和继承基督教文化为目的,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人文主义者是从神学角度论证人的独立性,B错误;人文主义是批判神学统治,并不是对基督教的信仰仅停留在形式上,C错误。‎ ‎16.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让成千上万的7岁至12岁的儿童每天在热不可耐的纺织工厂中工作15个小时;其中只给他们40分钟来吃饭和换空气,当然更因为机器的不停运转也需要冷却。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垄断组织壮大 D. 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从来没有”“纺织工厂”“机器不停运转”“儿童”可知这种状况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D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材料“机器”的信息,A错误;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是掠夺性侵略,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垄断组织壮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形式,C错误。‎ ‎17.巴黎公社建立之后,公社认为纪念拿破仑一世胜利的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会和社会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并传递了支持巴黎公社的信息。这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应用 B. 法德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C. 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精神 D. 第二国际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推倒凯旋柱”表明巴黎公社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主张对外扩张,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国外的工人组织对巴黎公社表示支持,可知工人运动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故答案为C项;巴黎公社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的,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巴黎公社革命是在1871年,排除D项。‎ ‎18.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任何人要想成为议员必须首先得到政党的支持。由于有着严格的党纪的约束,议员很少按照个人的意志来行动,而要与本党保持一致。通常内阁成员主要是由执政党的核心成员构成,执政党在下院又占了多数席位。这体现了 A. 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 B. 议会对行政机关监督的加强 C. 政府行政效率日益降低 D. 责任内阁制运行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 责任内阁制最大特点是阁员与首相共进退。根据材料内容,政党政治发展,内阁成员主要是由执政党的核心成员构成,这体现出责任内阁制运行的基本原则。D正确;材料说明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并不是说明政党政治的名存实亡问题,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对于行政部门的监督,B错误;政府行政效率日益降低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 ‎19.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 时间 数量 财富来源 占有社会总财富(%)‎ ‎1861年前 仅有几人 主要是大农场主 ‎3.6%‎ ‎1892年 ‎4 047人 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 ‎9.6%‎ ‎(数据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 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 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美国百万富翁数量大大增长,财富来源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和铁路业,百万富翁占有社会总财富的比例明显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这会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故D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故C错误。‎ ‎20.文化形态学派较早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他在1918—1920年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并据此作出了西方文化即将没落的预言。这体现了当时 A. 西欧社会存在悲观和幻灭的心理 B. 欧洲文化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C. 西欧民众开始质疑工业社会文明 D.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必然 ‎【答案】A ‎【解析】‎ 从时间信息“1918—1920年”和“并据此作出了西方文化即将没落的预言”可以看出,体现出西欧人一战后的悲观情绪和幻灭心理,故答案为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1.苏俄内战期间,大多数农民对红军和白军都极其不满,但在不得不做出选择时,他们常常决定支持红军,他们认为红军站在他们这一边。这体现了 A. 苏俄工农联盟异常团结与巩固 B. 农民对苏维埃政权政策具有矛盾心理 C. 民众渴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内战使农民对苏维埃政权认同感增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苏俄内战”“红军和白军”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期,农民虽然存在不满情绪,但仍支持红军,反映出农民对苏维埃政权政策具有矛盾心理,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对红军和白军都不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内战时期,不是一战时期,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石油化工和信息技术的共同之处在于突破了原有的瓶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渗透到传统领域的各个角落,创造出社会普遍接受的新的产品和服务。”“后者突破原有瓶颈”‎ A. 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B. 使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C. 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潮流 D. 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依托国内市场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石油化工和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领域的各个角落”可知,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推动了新的产业,新的产业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项正确。材料是论述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影响,A错误;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符合材料的信息主旨,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国民经济发展依托国内市场,而是说明产业与科技革命的关系,D错误。‎ ‎23.1935年5月,美国“工程进展署”成立后明确指出:“(工程进展署所建)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由此可知,罗斯福成立“工程进展署”( )‎ A.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 遏制了经济危机的持续性蔓延 C. 解决了社会失业的问题 D. 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救济思维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工程进展署所建)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的救济思维,这是一种新的救济形式,故D正确;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没有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错误;该措施缓解了失业压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但没有遏制经济危机的持续性蔓延,也不可能解决社会失业的问题,故BC错误。‎ ‎24.拿破仑的侵略战争,复辟时期的反动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无情地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主义的幻想;而获得了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则需要一种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方式。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拿破仑战争失败和工业革命影响,知识分子要求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A项符合题意;《人间喜剧》是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号称社会百科全书,与自由表达个人感情无关,B选项错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C选项错误;《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属于后现代主义,D选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的阶级性质,他认为资产阶级 “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因此,他明确提出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观点。‎ ‎——摘编自杨春志《马克思民主思想:从浪漫主义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材料二 1920年4〜5月间,列宁写成并出版《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其中,他强调了党的工作必须通过苏维埃来进行。苏维埃里的工作者是共产党员,他们以及整个苏维埃机构接受党的领导。俄国已经建立了各级苏维埃组织,由基层苏维埃即县苏维埃将觉悟的工人派往乡村担任各种领导职务,来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从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俞良早《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 材料三 到现在(1949年6月)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 是在国内,唤起民众。这就是固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二是孙中山积极探索四十年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选择的道路“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这里讲的“一边倒”,着重是讲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马克思和列宁民主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民主思想提出的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相同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追求共产主义理想。‎ 不同点:‎ ‎ 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解放全人类,列宁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途径——无产阶级政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 背景: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苏俄领导人民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列宁吸取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2) 发展:组建统一战线;建立新民主主义(或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意义: 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思想,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信息“他明确提出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观点”、材料二信息“俄国已经建立了各级苏维埃组织,由基层苏维埃即县苏维埃将觉悟的工人派往乡村担任各种领导职务,来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从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民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等角度概括共同点。‎ ‎“不同点”,由材料一信息“他明确提出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达到‘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类最终解放的观点”、材料二信息“他强调了党的工作必须通过苏维埃来进行。苏维埃里的工作者是共产党员,他们以及整个苏维埃机构接受党的领导……从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民主”从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解放全人类,列宁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等方面分析不同点。‎ ‎“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苏俄领导人民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列宁吸取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角度分析。‎ ‎(2)“发展”,依据材料三信息“这就是固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概括得出:组建统一战线、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隆庆元年(1567‎ 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船只出洋贸易。同一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立足,经营从印度经澳门到日本的三角贸易,把在广州购买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以盈利。西班牙殖民者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圆转运来换取中国商人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尼后,又占据了台湾南部,把中国商人载运到那里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以换取白银。因此,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随同欧洲的商品一起被运到广州,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被载运到马尼拉,然后经那里转运到拉美、欧洲等地,形成了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李金明《月港开禁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结合所学的中外知识,对“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东西方贸易”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看法:明朝中后期,中国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世界市场。‎ 说明:15世纪末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不断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显雏形。在此过程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加强了在亚洲地区的殖民活动。‎ ‎16世纪中期,明朝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放松,中国传统丝织业、制瓷业等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中国商业势力把握时机,扩大对外商业交往,促使丝织品等传统手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推动了白银向中国社会的流动,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维系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综上所述,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出关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东西方贸易”的观点或看法,看法或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的中外知识对该看法说明理由,要持论有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看法”,依据材料信息“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纺织品,随同欧洲的商品一起被运到广州,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被载运到马尼拉,然后经那里转运到拉美、欧洲等地,形成了联系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出:明朝中后期,中国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世界市场。“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在亚洲地区的殖民活动、明朝政府放松海禁政策、中国传统丝织业和制瓷业等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等角度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病逝后,章帝即位。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以上林池橥 (帝王的禁苑)赋与贫人”;元和元年(公元84‎ 年)“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算赋)三年”;章帝诏令 “有司慎选举,进柔良,退贪冒”;并饬令地方“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顺时令,理冤狱”。正如《后汉书》所说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弛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由此政局也持续出现稳定局面。‎ ‎——白寿弈《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章帝重农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章帝推行措施的作用。‎ ‎【答案】(1)表现:减轻百姓赋税,鼓励生产;开放国家所拥有的公有土地;政府给贫民生产资料、工具等,允许其开荒垦田;令地方官员劝课农桑。‎ ‎(2)作用:增加了耕地,使农民收入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解析】‎ ‎(1)“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信息“诏以上林池橥 (帝王的禁苑)赋与贫人”得出:开放国家所拥有的公有土地;由材料信息“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算赋)三年”得出:政府鼓励开荒垦田、减轻百姓赋税;由材料信息“并饬令‘地方二千石勉劝农桑,弘致劳来’”得出:令地方官员劝课农桑。‎ ‎(2)“作用”,根据材料信息“‘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由此政局也持续出现稳定局面”得出:增加了耕地、使农民收入增长、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等角度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