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82 KB
  • 2021-08-26 发布

高考历史考点3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一、三民主义 1.历史条件 (1)政治上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不断碰壁。19 世纪末资产 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理论上 孙中山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实践,并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三民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提出 1905 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将其解释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4.实践 (1)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1912 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5.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义的要求。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2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3)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同孙中山合作。 (4)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1)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网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作用 (1)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 国民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三、毛泽东思想 1.形成过程 (1)发端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极为关注,先后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 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 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标志是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革命的 实际出发,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勇气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主要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正式形成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1945 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主 要著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这些著作对中国革命的 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4)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 标志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 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理论。 3 ③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④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主要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深远影响 (1)革命实践方面 在毛泽东思想的引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网 (2)理论方面 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 先导,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1)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 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2)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伟大起点。 (3)1982 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 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5)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完整体系。 (6)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6)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3.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理论方面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 考向一 全面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和基础,民权主义是核心,而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民权主义之所 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是“政治革命的 根本”。 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 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尽管包含了反帝的革命要求,但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平均地权也没有真正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 地的愿望,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这就决定了三民主义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网 3.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的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设 5 置重重障碍。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赖和妥协 的一面,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典例引领】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 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 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 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 年 10 月 20 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结合中外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同进行;或在进行社会变革的同时要重视和 解决民生问题。 论证:20 世纪为民生主义为主流的时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不重视民 生,致使人民贫困、社会动荡;我国目前时机有利于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同解决。 三民主义的弊端,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导致失败的重要 原因。 (3)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想法美好,不可能实现。 【解析】本题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 合理解读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审题中的关键词“评价”,一般来说评价 的基本观点就是一分为二,沿着这个思路来解题,原则上不会答偏。结合材料第一小段和第二小段的中心 内容及着眼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较来入手,他借鉴西方,但又不拘泥于西方,把三民主义同中国的 实际结合起来,显示其务实性和灵活性,但又有其不足之处,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考向二 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走俄国人的路” 中心城市暴动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2)“走自己的路”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 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走自己的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提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典例引领】“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 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 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 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 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 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 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 件的制订?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 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 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1)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思想:三民主义。¥网 7 时间:1912 年。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事件: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向三 比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同 理论 解决的问题 思想精髓 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道路及社会主义改 造和建设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建 设 一 个 什 么 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 引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典例引领】1949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 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 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当时的共同认识是 A.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加强国际交流,淡化意识形态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答案】D 8 1.孙中山说:“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 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为此,孙中山 A.全力投身民国实业发展 B.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C.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 D.主张应该“节制资本” 2.1912 年 4 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 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A.对天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 3.《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 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 《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4.1930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向全党发出的通知中指出:“一切分散红军,逃避敌人进剿,向偏僻地区发展 的观念在现时局势下,便成为极端错误的取消观念。”这说明 A.中共迫切需要统一军事领导权 B.党内存在严重的逃避主义倾向 C.国共两党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9 D.革命道路中国化尚未达成共识 5.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 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6.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 难。”这番话旨在强调 A.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B.新中国外交推动了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使中国经济发展迟缓 D.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 7.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 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A.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8.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延安整 风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三次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一股强风,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 崭新的气象。下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讨论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B.有利于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C.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青 年时期,他曾寄希望于和平改良,失败后转向暴力革命,“……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 10 有……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主编《湘江评论》时,强调“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反对脱 离实际的空虚思想”。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 论断。他还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座右铭,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 力量。新中国成立前夕,要求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编自吴伟锋《毛泽东与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二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在参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第 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命题明确作出概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不 再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是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了,所有人民应当团结起来。……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 种方法。” ——摘编自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身上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马 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述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这一论述 的背景。 1.(2017 年北京卷)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 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 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2016 年浙江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 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 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 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 11 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 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 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是全力投身实业发展,故 A 项错误; 根据材料“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不是实行“耕者有 其田”,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根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可以判断是辛亥革命后,此时孙中山的思想仍是 旧三民主义,此时并未与中共合作,故 C 项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材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 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内容。根据材料“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 诸权”可知,这是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A 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 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国民党“一大”改组会议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C、D 两项表 述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B 项中的辛亥革命在新三民主义提出之前,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 意。#网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1930 年,中共中央的军事领导权是集中的,不存在需要统一军事领导 权的问题,排除 A 项;“逃避主义倾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此时国民党力量仍然占据优势,排除 C 12 项;1928 年逐渐形成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但据材料可知此时中共中央仍存在“城市中心论”的 思想,故 D 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阐释了毛泽东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并没有对其夸大,故 A 项排除;依据材料“打破城乡之 间的沟通障碍”“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找到 了正确的道路,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体现,故 B 项正确;材料的叙述符合史实,并无抬高之意, 故 C 项排除;“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的说法偏离题旨,故 D 项排除。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根据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 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可得出对外开放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故 A 项正确;B 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 说明闭关自守造成经济发展迟缓,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社会发展,故 D 项错误。% 网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 A 项 表述错误,故本题选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新正确认识, 故 B 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进而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故 C 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 D 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9.【答案】(1)体现:革故鼎新;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爱国情怀;艰苦奋斗。 影响: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特点:理论的创新性(第一次作出明确概括);内容的科学性(基于国情提出了正确的社会矛盾); 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目标的针对性(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背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消灭剥削阶级;目的 13 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品质是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爱国情怀、 艰苦奋斗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从理论、内容、解决方法、目标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国内即三大改造完成, 国外苏共二十大召开等方面来分析。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 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 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 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 轻”等。 【解析】第(3)问,可任选一种认识进行阐述,选择第①种认识可结合孙中山民权平等思想的发展变化进 行阐述,选择第②种认识可结合孙中山民权平等思想的来源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