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2.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初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年间,匈奴内乱,单于被杀。有人主张乘其内乱而举兵灭之。宣帝就此事诏问萧望之。萧对曰:“《春秋》晋士匄帅师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在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足以动诸侯。”汉宣帝听从萧望之的建议,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平定了内乱。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国家决策 B. 汉朝仍然实行“无为”之治
C. 新儒学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 D. 新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君子在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足以动诸侯”的意思是说君子不乘人之危,利用恩情足以说服诸侯,体现出儒家的仁义礼的思想,说明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国家决策,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道家无为的思想,排除B;新儒学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材料没有体现出其作用,排除C和D。故选A。
2.“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是指
A. “克已复礼” B. “三纲五常”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在吸收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以及“三纲五常”等思想,故B正确;A是孔子的原始思想,排除;C是朱熹的儒学思想,排除;D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故选B。
3.这种选官制度的异化,迅速使得本应进取有为的世家子弟堕入建制化的窠臼,功名利禄唾手可得,举止高洁成为虚荣的外衣,内里实则多有巧取好利之徒。该选官制度为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依靠门第。材料中“世家子弟堕入建制化的窠臼”说明与九品中正制有关,故C正确;世官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排除A;察举制是品德为主,排除B;科举制是以才学为主,排除D。故选C。
4.下图为由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从上到下运用了15种施釉方法,集青花等高温釉彩以及粉彩、珐琅彩等低温釉彩于一身,以彰显技艺。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代表了唐朝制瓷技术高度成熟
B. 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制作生产
C. 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D. 体现此时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答案】B
【解析】珐琅彩是一种专门满足国外市场的瓷器,说明当时瓷器的制作与市场需求有关,故B正确;珐琅彩是清朝康熙年间制作,排除A;瓷器属于手工业品不能体现出文化的自信,排除C;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D。故选B。
5.有学者指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下列有关 “□□□□”这一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由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正确;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C;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D。故选A。
6.近代上海“依港兴市”,逐渐由一个古老的县城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对下表《上海进口商贸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总额(万元)
鸦片占比(%)
棉布占比(%)
棉纱占比(%)
1850年
390.8
54
34
6
1870年
64574
34
50
6
A. 手工业受冲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 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C. 鸦片输入量减少,棉布输入量增加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从1850年到1870年棉布进口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布的大量输入加快了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850年到1870年中国进口货物的价值增加,但是种类基本没变,因此贸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鸦片占比例减少,并不能说输入量减少,排除C;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并没有较快发展,排除D。故选A。
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人物,不能洞悉世界潮流,也始终没有成为“资产者”,却代表着中国封建统治阶层中“不想灭亡”的人,不自觉朝向“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蹒跚前进。该历史人物
A. 提出建国方案《资政新篇》 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 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D. 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代表着中国封建统治阶层”“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知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代表,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故C正确;提出《资政新篇》的是洪仁玕,属于农民阶级,排除A;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排除B;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D。故选C。
8.《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确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将变法解读成对于圣人之行、之学的践行,使“体”本身获得了巨大的再解释空间,从而打开了变法的巨大空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制度变革顺应民族文化心理 B. 意在引入西学对儒学加以改造
C. 儒家伦理道德推动变法进程 D. 体现了革命派灵活的斗争策略
【答案】C
【解析】《孔子改制考》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著作,为了宣传新思想,通过对于孔子及儒学的这种重新定义,康有为为变法确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可见儒家伦理道德推动变法进程,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当时的君主立宪制顺应民族文化心理,排除A;材料是借助传统儒学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材料中的做法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D。故选C。
9.近代有留日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他担心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该大事
A. 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 B. 打响北伐战争的第一枪
C. 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 D. 促使了满清政府的覆灭
【答案】D
【解析】“四川铁路风潮”是指四川保路运动,该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促使满清政府的覆灭,故D正确;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是五四运动,排除A;材料中是武昌起义,不是北伐时期,排除B;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是北洋军阀,排除C。故选D。
10.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洪秀全当时革命,尚不知有民权主义,所以他一起义时,便封了五个王。”“到了南京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互相残杀。”为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孙中山主张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 D. 暴力革命
【答案】B
【解析】“尚不知有民权主义”说明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民主的政权,为此孙中山主张创立民国,故B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王朝的目标,排除A;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排除C;暴力革命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排除D。故选B。
11.毛泽东在文章中写到,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他们)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据此推断当时
A. 中共尚未达成开展武装斗争的共识 B. 毛泽东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中共形成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毛泽东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说明党内部分人不赞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A正确;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排除B;中共形成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遵义会议上,排除C;材料中说明的是当时中共领导人思想上的分歧,排除D。
12.侵华日军在向陆军部的报告中写到:共军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进行奇袭……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材料所指的军事行动
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C. 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D. 恢复了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敌人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可知是以“破袭战”为特征的百团大战,此战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故C正确;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平行关大捷,排除A;使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是武汉会战,排除B;恢复了西南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排除D。故选C。
13.据下表所列内容判定该法律文献是
第七条
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第九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解析】依据“以发展生产合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主要道路”可知是1953
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时期,符合此时期的法律只有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时期,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主要是筹建新中国,排除C;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符合材料三大改造的时间,排除D。故选B。
14.下图表是《1980-1998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导致该阶段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农业合作社调动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柱状图显示198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故A正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针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排除C;农业合作社推行是1953-1956年,排除D。故选A。
15.2015年,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这一理念相近的外交成就是
A. 建国初采取的“一边倒”方针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朝鲜、印度问题的和平解决 D. 参加并且领导不结盟运动
【答案】B
【解析】“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以合作共赢”体现出包容、和谐以及共建的思想,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内涵,故B正确;“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带有意识形态的外交思维,排除A;朝鲜、印度问题的和平解决是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符合材料外交思维,排除C;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D。故选B。
16.1984年江苏省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5年8月,全省已有1182个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7年底发展到4000多家实行厂长负责制,占总数的65%。“厂长负责制”逐步推广的直接背景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
C. 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成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D
【解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打破了过去企业僵化的党管理企业的体制,逐步实现厂长负责制,故D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针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A;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是1992年,排除B;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成立是对外开放的格局,排除C。故选D。
17.截至2018年5月,台湾当局的“邦交国”被压缩至19个。在大陆方面的推动下,阿联酋、约旦、厄瓜多尔和巴林等国严格奉行一个中国原则,要求台湾当局驻在机构更名;斐济直接裁撤了台湾当局的代表处,尼日利亚勒令台湾当局代表处摘牌和迁址减员。这一现象表明
A. “一国两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B. 国际社会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解
C.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感加强 D. 两岸统一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众多国家与台湾断交,大多数国家承认中华人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政府,说明“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感加强,故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排除A;材料不是说明两岸关系的和解,排除B;两岸统一目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排除D。故选C。
18.“但丁在《神曲》中塑造的女性贝阿特丽切代表了永世的幸福和神的祝愿,有明显的宗教气息。彼特拉克的《歌集》中的女主人公劳拉仍然是神和人的媒介,但她也富有人性,有世俗的女性特征,引导着诗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平和。”材料反映出
A. 女性地位显著提升 B. 文学作品呈现世俗化趋势
C. 教会统治已被打破 D. 理性精神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借助宗教宣传人文主义的思想。材料“有世俗的女性特征”体现出此时文学作品的世俗化趋势,故B正确;材料是借助文学作品宣传女性,并不是说女性地位显著提升,排除A;此时教会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理性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核心,排除D。故选B。
19.欧洲中世纪,世俗工作被视作人类为救赎原罪而进行的一种惩罚,有失绅士身份。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则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倡导理性与勤俭,认为工作是为上帝服务,是一种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一样。上述转变反映出新教
A. 全面影响欧洲民众的观念习惯 B. 强调世俗社会的权力高于教会
C. 否定了中世纪职业的神学色彩 D. 鼓励世人对资本的追求和积累
【答案】B
【解析】根据“支持商人和工匠的努力工作,倡导理性与勤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倡导世俗社会的权力高于教会,故B正确;A中的全面影响说法绝对,排除A;宗教改革并不是否定神学色彩,排除C;材料中宗教改革并不是鼓励世人对资本的追求和积累,排除D。故选B。
20.某科学著作是天体力学的开篇之作,第三篇的总题目是“论宇宙体系”,分“论宇宙体系的原因”、“论月亮”、“论潮汐”、“论岁差”、“论慧星”五章。该著作
A. 揭开了天体运行的神秘面纱 B.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 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发展 D. 深刻揭示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
【答案】A
【解析】材料的题目论述的是牛顿力学在天文学上的具体应用,这些论述揭开了天体运行的神秘面纱,故A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是相对论,排除B;文艺复兴推动牛顿经典力学的产生,排除C;揭示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是量子理论,排除D。故选A。
21.1641年,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南洋海域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把印度尼西亚体系同各航线连结起来,西通印度、西亚、东非和地中海,北达现在的泰国和缅甸,东达中国、日本,从而形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体系。文中“东印度公司”的所属国
A. 后来成为“日不落”帝国 B. 是当时的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C. 最早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 D. 曾是西欧商业革命的受害国
【答案】B
【解析】17世纪的海上殖民强国是荷兰。荷兰对外扩张主要手段是通过垄断贸易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故B正确;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是英国,排除A;最早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的是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排除C;荷兰是西欧商业革命的受益国,排除D。故选B。
22.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中指出:这些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集权,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这些制度”最有可能是
A. 中央集权制和民主共和制 B. 联邦制与平衡制约制
C. 责任内阁制与民主共和制 D. 邦联制与平衡制约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集权”论述的是美国的政治体制,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与分权平衡制约机制,故B正确;中央集权制是材料中美国反对的体制,排除A;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的体制,是美国反对的体制,排除C;邦联制是美国独立之初的体制,后来在1787年宪法中改为联邦制,排除D。故选B。
23.继以风景为点缀的古典主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带有激情的风景……风景成为一种“灵魂状态”。在原野和森林之中,蕴含着不安的情绪,从暴风雨的氛围之中,人们可以感到内在的焦虑。下列各项中与此类表现手法最接近的作品是
A. 《拾穗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格尔尼卡》 D. 《向日葵》
【答案】B
【解析】材料“古典主义之后”“带有激情的风景”“感到内在的焦虑”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故B正确;《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排除A;《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排除C;《向日葵》是印象主义绘画,排除D。故选B。
24.罗斯福新政实施以来,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过去相比较有着质的不同。政府不再是对经济进行零星的、枝节性的、局部的干预,而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促进和管制的职能。但是,政府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权则不加干预。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 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质变 B. 抛弃了传统自由企业制度
C. 逐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D.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成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调节、促进和管制的职能。但是,政府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权则不加干预”,可知这经济管理模式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故D正确;经济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不会促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质变,排除A;美国这种管理体制并没有抛弃自由企业的制度,排除B;材料中的管理模式变化并不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排除C。故选D。
25.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通过美国之音等媒体对外宣传,将美国塑造为一个“富裕、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国家”,“美国梦”、“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价值观念”不仅是美国的,而且是普世的。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展示自身建设成就 B.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C. 强化美国国家意识 D. 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20世纪50年代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为了对抗社会主义的影响。美国提出了“普世”性的言论,显然是冷战意识形态的需要,故D正确;美国此时的目的是争霸,不是展示自身建设成就,也不是强化国家意识,排除A和C;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是此时美国的主要目的,排除B。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隋唐宋元是中华文化高度繁荣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我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具体表现、原因,并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开放性、包容性、传承性、创新性以及多元化。
(2)表现:宋词、元曲和风俗画等。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认识: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解析】
(1
)依据材料一“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可以归纳出和包容性和创新性以及多元化;依据材料“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可知开放性。
(2)表现: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宋词、元曲和风俗画等回答。原因:结合宋元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扩大回答。认识: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回答。
27.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重大变局时期,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1872年上奏的《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这一“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重大机遇,是新时代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
——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变局的政治经济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及中国的应对举措。
【答案】(1)含义: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影响:政治上,国家主权沦丧,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2)内涵:政治上,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应对举措: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倡导“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含义: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影响:政治上,国家主权沦丧,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2)内涵:依据材料二“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和所学政治上从多极化趋势加强回答;经济上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增强回答。应对举措:结合所学从进入21
世纪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以及倡导的新型外交策略回答。
28.大帆船贸易是近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尼拉大帆船”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1)特点:东方贸易以中国为中心,中国的贸易属于和平贸易,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西方的贸易是非洲和美洲为中心的黑奴贸易为主,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的贸易,积累巨额资本。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2)影响:对中国: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世界: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解析】
(1
)特点:依据材料一“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可知东方贸易以中国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贸易属于和平贸易;依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可知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依据材料一“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可知西方的贸易是非洲和美洲为中心的黑奴贸易为主;依据材料“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的贸易,积累巨额资本。主要条件:依据材料一时间和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回答。
(2)影响:对中国: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的信息从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的财政收入回答。世界:依据材料二“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的信息从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以及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回答。
29.文官制度是近代英国的重要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一届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答案】(1)旧制度带来的腐败等社会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
(2)特点: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选贤任能,独立于政党之外;意义:减弱政界腐败风气;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
(3)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建立起廉洁、高效的政府。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制度带来的腐败等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2)特点:依据材料二“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及选贤任能回答;依据材料二“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可知独立于政党之外;意义:依据材料二中的措施从减弱政治腐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加强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等回答。
(3)依据材料和所学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以及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