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8-26 发布

【历史】河南省非凡吉创联盟2020届高三3月调研考试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非凡吉创联盟20届高三年级三月名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24.《左传》记载:鲁昭公到晋国去,从慰劳酬答到赠送礼品,全合乎礼仪,没有失礼的地方。但女叔齐却说,鲁君哪里知道礼?鲁君所践行的只是仪式而已,而不是礼。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 ‎ A.出现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分离 B.认同先秦文化的非功利色彩 C.力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 D.强化了礼乐制度的法制意义 ‎ ‎25.‎ 记述 出处 ‎“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汉书·陈汤传》‎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 ‎《汉书·张禹传》‎ ‎“(宁成)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汉书·酷吏列传》‎ ‎“(宣帝时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后汉书·阴识传附阴兴传》‎ 上表为史籍关于汉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政府的重农抑商观念逐步强化 B.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不断加深 ‎ C.汉代大地主土地经营得到发展 D.汉代小农商品化生产迅速提升 ‎ ‎26.唐代统治者也进行分封,充分利用血缘的凝聚作用巩固统治,然而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这样受封的贵族就难以在政治上对皇权形成威胁,同时也避开了因权力固化带来的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陷阱,可谓一举两得。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 ‎ A.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 B.血缘与政治权力相互分离 ‎ C.治权和专制制度相互依赖 D.巩固贵族政治的客观要求 ‎ ‎27.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所需粮食大半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即所谓的“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而江南地区生产的手工业品则跨出长江下游,输往全国售卖,“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帛)者,必走浙之东也”。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 A.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渐丧失 B.跨区域商品流通贸易日趋频繁 ‎ C.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区域商人的兴起助推经济交流 ‎ ‎28.太平天国追求古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四有两无”中,而在这个理想的地上“天国”中却有着许多古代中国所没有的“圣库”、“礼拜堂”、“祈祷”等舶来品。这一理想“天国”是 ‎ A.阶级矛盾激烈碰撞的结果 B.农民阶级空想性的具体体现 ‎ C.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产物 D.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晶 ‎ ‎29.下表是上海县1904—1909年新式学校学生所授身份及任官表。这折射出当时 人数 具旧身份者 留学外国者 任官者 任官者所占比例 进士 ‎10‎ ‎1‎ ‎6‎ ‎8‎ ‎80%‎ 举人 ‎20‎ ‎6‎ ‎14‎ ‎14‎ ‎80%‎ 贡生 ‎5‎ ‎‎ ‎‎ ‎‎ ‎‎ 总计 ‎35‎ ‎7‎ ‎20‎ ‎24‎ ‎68%‎ 注:资料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6,“毕业生科第”。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30.1938年初,日军企图由南北两方沿津浦路进攻,将华北 与长江下游两战区打成一片,国军须在蚌埠等处防御;倘敌 能占领津浦路线(如右图所示),不难由此进取郑州,如此,‎ 武汉即感受包围威胁。为此,国民政府的战略意图是 ‎ A.提振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 B.实现积极防御向消极防御转变 ‎ C.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 D.迟滞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时间 ‎ ‎31.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 后的阶段。这样,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也进 一步明确了邓小平所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表明中国所 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石      B.实现现代化的必经发展阶段 ‎ C.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      D.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32.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以前的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烈,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这说明 ‎ A.神学对古希腊历史影响深远 B.人文主义精神源远流长 ‎ C.反对天主教会统治任重道远 D.神学思想禁锢社会进步 ‎ ‎33.19世纪初,英国农业面临“报酬递减律”困境,即:农业收成与劳动力的投入呈正相关,但是当投入的劳动力到达某一饱和点时,生产增长的态势减缓,而此时劳动力工资却在上升。这一现象 ‎ A.促使农业领域技术革新 B.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 C.激化了英国的社会矛盾 D.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 ‎34.列宁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列宁旨在强调十月革命道路 ‎ A.是由俄国国情所决定的 B.基本原则可以复制推广 ‎ C.要与时俱进不可绝对化 D.影响亚洲革命道路模式 ‎ ‎35.学者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力量对比开始从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冷战结束近30年来,国际主要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该学者意在说明国际关系格局 ‎ A.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规律 B.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点 ‎ C.深受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影响 D.从两极格局走向单极化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近代历史的演变,以法国大革命(1789年)为其推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法国大革命,又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当时耶稣会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实有非常重大的结果。18世纪末,法国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其结果形成法国大革命,而法国人从中国文化中获得的启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推重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遵守自然的法则。前者的代表是伏尔泰,后者的代表是魁奈”。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人物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都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换句话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摘编自高毅《中华文明对欧洲启蒙运动的贡献之我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非“反孔非儒”,而是“人权与科学”;其第一要义是伦理与政治层面的人权。运动直接针对的现实对象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 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按照孔子儒学原理,“仁”(博爱精神)“义” (正义原则)才是根本;而“礼” (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则应当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而“损益”转换的。因此,新文化运动为儒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的转机。 ‎ ‎——摘编自黄玉顺《新文化运动百年祭:论儒学与人权一驳“反孔非儒”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1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简要谈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13分) ‎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1887年 爱迪生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伯利纳制成世界上第一张唱片。‎ ‎1878年 近代中国最初接触留声机的,是晚清政府派往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外交官、留学生等。其中,最早接触留声机的中国外交官是郭嵩焘。‎ ‎1888年 丰泰洋行将蜡筒式留声机引入上海,是为留声机进入上海之始。‎ ‎1890年之后 留声机开始走入上海居民家中,到民国初年,一般较为殷实的上海人家,都置有留声机。‎ ‎1920 年代 上海拥有留声机的人家已相当广泛。‎ ‎1925 年 在上海从事唱片、唱机业务的企业共有26家,著名的有百代公司、谋得利洋行、高亭公司、大中华留声唱片公司、巨雷公司等。‎ 从1908年至1949 年 ‎ 上海各唱片公司先后录制的戏曲、曲艺、乐曲、歌曲,以及其他各类唱片共达108种。 ‎ ‎——据葛涛《论唱片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等 从近代“留声机、唱片的演变”中提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话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选做题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晚清时期开始的文字改革运动包含四项内容: 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其中的每一项, 又可以单独构成一场运动, 而且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叫法。例如“普通话”曾经叫做“官话”、“国语”, 汉语拼音曾经叫做“谐声”, 简体字曾经叫“俗体字”、“手头字”、“解放字”, 白话文曾经叫“语体文”、“大众文”, 等等。当然, 四项内容在实际运动中往往结合在一起, 还连带着诸多相应的议题, 并不能分割开。整场文字改革运动, 虽然夹杂着一些偏激主张和曲折, 但主脉络是沿着白话文、汉语拼音、简化字、标准正音、标点符号的线路有序迈进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特别是上世纪30 年代开始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将汉字改造成了一套科学符号,使其真正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掌握,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 ‎——摘编自李洪岩《浅议近代的文字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以来文字改革运动的特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以来文字改革运动的意义。(7分) ‎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领导人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宣言》。主要内容有:一、余等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这份宣言是美国主导的产物,体现出美国对日作战的总意志,最终要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宣言条理分明,义正词严,旨在拯救日本人民,矛头直指日本军国主义,但没有要求日本割地和奴役压迫日本人民的内容,并支持日本人民重建家园。它反映了亚太地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诉求,体现了盟国追求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 ‎——摘编自褚静涛《波茨坦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宣言》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7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茨坦宣言》所反映的美国在战后对亚太秩序的构想。(8分) ‎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 ‎ 1842年,徐继畬受命于道光帝始撰《瀛寰志略》,他十分注意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收集了当时有关西方各国的图书资料,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编著成书。书中主要介绍了英、法、德、荷等国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并认识到近代世界各国争霸中最成功的是西方工业国家,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历史、地理并重的著作,也是了解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的必读之书。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认识到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变现状,学习外国,抵抗侵略。《瀛寰志略》一书放眼观察国际形势, 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倾向,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学者称赞徐继畬是“真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 ‎——摘编自刘雪河《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思想。(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继畬被称为“真正开眼看世界第一个人”的理由。(6分)‎ ‎‎ 参考答案 ‎2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结合材料信息当时的人们“全合乎礼仪”,但是“所践行的只是仪式而已,而不是礼”,据此来看,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出现分离,先秦时期礼乐崩坏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礼的变化。可见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周礼的外在形式与礼的内在精神已经开始分裂,故本题选 A 项。其它选项 B、C、D 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 ‎2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农业的发展。从材料信息来看,四则材料均涉及到“富人……多规良田”、“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陂田千余顷”、“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自从商鞅变法以后, 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变得迅速和频繁,但战国时期,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尚极少见。到了汉代,地主为数众多,甚至出现了占有几百顷至上千顷土地的大地主,故本题选 C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涉及商业问题,故排除 A 项;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不断加深符合基本史实,但不是四则材料表达的主要信息,故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唐代解决贵族宗法血缘与政治矛盾问题的关键在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在此基础上顺应两者矛盾运动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政治制度的完善补充传统的由宗法血缘关系发挥的政治作用,最终把血缘关系赶出政治权力的舞台。唐代统治者对这一点的认识正是基于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故本题选 B 项。材料针对的是“唐代的分封却不放权”,不能说唐代统治者此举是基于强化中央权威的迫切需要,故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血缘与政治权力的分离,而不是治权和专制制度相互依赖,故排除 C 项;从材料的主旨来看,不涉及巩固贵族政治的问题,故排除 D 项。‎ ‎2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结合材料信息,长三角的粮食是由湖北、江西和安徽运来,而江南的手工业品则会输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独立的手工业行业的兴起,跨区域的商品流通与长距离的商业贸易日趋频繁,故本题选 B 项;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能说明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渐丧失,故排除 A 项;从材料来看不涉及“雇佣关系”的信息,故排除C ‎ 项;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区域商人的兴起的信息,也不能说明助推经济交流,故排除 D项。‎ ‎2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材料信息,太平天国一方面表现出传统农民战争的一些特征“‘大同’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四有两无’”等方面;同时,另一方面表现出“圣库”、“礼拜堂”、“祈祷”等舶来品等特征,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可以确定这一理想“天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产物,故选 C 项。太平天国的爆发是阶级矛盾激烈碰撞的结果,但是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排除 A 项;农民阶级的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土地分配和产品的“圣库制度”上,但是体现不出材料“舶来品”的信息,故排除 B 项;古代中国所没有的“圣库”、“礼拜堂”、“祈祷”等舶来品等信息体现了太平天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晶,但体现不出材料传统农民战争的一些特征,故排除 D项。‎ ‎2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上表可见,上海 1904—1909年从新式学校毕业的 35 名学生中就有 24 人被授以官职,占其中的 68%以上。虽然这只是一地的情况,但是材料问的是“折射”,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全国各地都必然有大量新式学堂学生出而任官者。而出国留学归来的大学、中学毕业生也可通过考试而分别奖以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并授以相应的官职。大量的新式学校学生便因此而进入统治机构,故本题选 D 项。从材料来看很多任官者是从新式学堂中出来的,故排除 A 项;“普及”一词不符合1904—1909 年的时代特征,故排除 B项;从 1904—1909 年新式学校学生所授身份及任官表不能确定,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故排除 C项。‎ ‎3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信息“1938 年”、“沿津浦路进攻”以及“武汉即感受包围威胁”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一会战是徐州会战,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迟滞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时间,故 D 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题干的信息和主旨。‎ ‎3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从材料信息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阶段,实现这一任务需要通过“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故本题选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主要是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相关论述,故排除 A项;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不涉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的信息,故排除 C ‎ 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对其的丰富,而不是创新和超越,故排除 D 项。‎ ‎3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智者运动,但材料表明在这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元素:丰满、热烈、力量和克制等,故B 项正确。材料重点是论述的是《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关注,而非神学的影响,故 A 项错误;基督教形成于公元 1 世纪,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3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技术革命。结合材料信息,19世纪的英国农业收成与劳动力的投入呈正比例,当投入的劳动力达到饱和,生产停止时,劳动力工资在上升,这需要英国不断进行农业领域技术革新,才能适应时代形势的需要,故本题选 A 项。注意时间“19 世纪”,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故排除 B 项;材料信息和激化英国社会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C项;资本原始积累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发生的,故排除 D 项。‎ ‎3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根据材料“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反映了列宁强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有国家的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意在说明十月革命道路是由俄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故选 A 项。B、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要与时俱进,故排除 C项。‎ ‎3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至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依然持续,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答案为 B 项;A 项错在多极化是趋势,不是规律;C 项错在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不合适,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发展;D 项错在材料中没有单极化的信息。‎ ‎41.【答案】(1)基本观点:对中国文化或高度赞扬或贬低,存在批判性;借助中国文化宣扬各自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中国政治文化反思,进而优化西方自身文化。(6 分)原因:启蒙思想家了解中国文化的力度有限,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启蒙思想家存在各自的主观目的和思想立场;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利于反封建斗争。(6 分)‎ ‎(2)态度:强调弘扬民主科学,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反对维护专制制度的异化孔教,而不是反孔非儒;为传统文化新发展提供了转机。(6‎ ‎ 分)意义:促进东西方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东西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成熟;体现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尊重;有助于超越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7 分,言之有理,回答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需要从材料信息“接触过中国文化,并对之有或贬或褒的评价”等信息进行分析。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需要在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西方启蒙思想家为什么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代表人物,即“前者的代表是伏尔泰,后者的代表是魁奈”,一方面从西方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的双重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不利于反封建斗争。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层概括即可,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以从历史进步、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变化、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文明的冲突的解决等角度进行分析。‎ ‎42.【示例一】:题目: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 分)‎ 评析: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足进步,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19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开始了工业的近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一些新鲜事物,留声机、唱片开始在外交官、留学生层面中流传,并在逐渐向一些家庭中传播;同时在最先开放的一些通商口岸城市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不断的近代化;唱片也反映出各种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的表现;作为史料,唱片折射了近代城市的流行文化,也折射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众多面相。(10 分,答出五点即可)‎ ‎【示例二】题目: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2 分)‎ 评析:留声机与唱片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1890 年,留声机开始走入上海居民家中,到民国初年,一般较为殷实的上海人家,都置有留声机;留声机与唱片在留存、复制声音方面的独特功能,对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留声机与唱片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听戏方式;对于都市的流行文化,起了推动作用;留声机与唱片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各种地方曲艺的传播与交流,丰富了都市居民的文化生活;(10分,答出五点即可)‎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题的关键在于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评析。材料以时间的演变为顺序,说明了留声机、唱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解答此题时可以从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留声机、唱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注意结合近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评分标准】题目(2 分)+评析(10分)。“评析”进行分层和分点评价,具体分层、分点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论述说明 一等(9—12 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严密,答出五个点以上。‎ 二等(5—8 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楚,不能说出五个点。‎ 三等(0—4 分)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45.【答案】(1)特点:改革内容全面系统;脉络清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时间漫长,最终普及实行。(8 分)‎ ‎(2)意义:改变了识字困难影响文化普及的局面;推动各地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适应文字与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7 分,每点 2 分,回答 3 点以上得 7 分)‎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契合深化改革的时代热点,以近代以来文字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时期改革的认识。第(1)问划分材料层次,逐层概括归纳即可。由材料信息“它实际包含四项内容: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可得出改革内容全面庞杂;由材料信息“但主脉络却沿着白话文、汉语拼音、简化字、标准正音、标点符号的线路有序迈进”可得脉络清晰;循序渐进;由材料信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回答即可。从近代以来文字改革涉及的文化普及、语言交流、中华文化的发扬等方面来分析。‎ ‎46.【答案】(1)内容:日本妄欲征服世界的企图必须停止;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日本窃取中国的全部领土,归还中国。(每点 1 分,回答 3点得 3 分)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每点 2 分,回答 2 点得 4 分)‎ ‎(2)构想: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严惩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8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契合民族振兴的时代热点。本题以《波茨坦宣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宣言》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分析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信息即可,分析《波茨坦宣言》的意义,可以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台湾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茨坦宣言》所反映的美国“二战”后亚太秩序构想,可以从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美国战后的政策进行分析。‎ ‎47.【答案】(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统治危机四伏;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6 分,答出三点即可)主要思想: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工业文明。(3 分)‎ ‎(2)理由:突破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对中国内外局势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对西方强盛的本质及中国落后的剖析,超出了地理学的范畴;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启迪作用。(6 分,回答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第一问在准确找到材料的信息基础之上,特别是材料的时间信息“1842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他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个人物,然后结合当时的国内外环境组织答案。第二问概括指出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思想,结合材料信息“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德、荷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基本情况”“近代世界各国争霸中最成功的是西方工业国家”等信息进行分析。第(2)题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解决,可以从对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的突破,引领人们关注时局,看到别人的先进和我们的不足等方面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