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4.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秋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共43.5分)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该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反映了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所有这些,都和宗法制相关,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宗法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秦……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指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宗法分封制度是盛行于西周,秦朝废除,与题意不符,故①项不符合题意。皇帝制度始于秦朝,并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②符合题意。郡县制度是秦国推行到全国,后世所继承和发展。故③项符合题意;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创制的中央行政制度,对后代王朝的中央政权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④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3.《明会要》载:“(先是)都察院请差御史巡盐……不下阁票拟,(皇帝)批答稍误。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细,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加批如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 B. 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 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D. 皇帝批答需先经内阁票拟
【答案】D
【解析】
材料“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反映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所以D项符合要求;上述材料也反映了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上升,所以B项说法跟史实不符;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夸大阁臣票拟权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
4.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到宋代得到发展,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排除A。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C。
5.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产生条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说法正确,符合事实,故选A。
6.在雅典,由于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很少。公职人员虽经选举产生,但是条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竞选公职的可能。这表明雅典民主制
A. 实质上是贵族统治 B. 公民大会徒有虚名
C. 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D. 剥夺了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由于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很少。公职人员虽经选举产生,但是条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竞选公职的可能”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公民大会人数和公职选举条件等,C正确;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而非贵族政治,排除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D,排除。
7.《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同时取消了父母可以把子女卖为奴隶以补偿自己对他人冒犯这一部分规定;法典肯定了妇女继承遗产的权利;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才不得不写上释放奴隶的条文。这表明《查士丁尼法典》
A. 推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B. 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进步性
C. 是社会矛盾激化必然结果
D. 其制定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査士丁尼法典》保留了奴隶法,体现了该法典的保守性。禁止父母将子女卖为奴隶、肯定妇女继承权以及迫于压力释放奴隶都可以体现该法典的进步性,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给出了法典中的具体条文,考查的是这些具体条文的意义。而“推动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是整部《査士丁尼法典》的意义,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和人身自由、财产继承权有关,无法体现《査士丁尼法典》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和人身自由、财产继承权有关,不能体现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邱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段话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方面
A. 责任内阁制 B. 代议制民主 C. 两党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首相是英国的政府首脑,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所以议会不可能对首相构成很大的制约,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与内阁大臣在政治上要保持一致,共同进退,A正确;英、美都是代议制民主政治,体现不出英国议会的特点,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英国的政党制度,排除C;材料“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反映的首相与内阁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立宪制,排除D。
9.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 邦联制
B. 两党制
C. 议会制
D. 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两党制制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美国独立后和1787年宪法前,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与美国史实不符;D项错误,1787年宪法就已确定了美国是民主共和制。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两党制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美国两党制。美国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佛逊为首的反联邦党。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两党制虽然在具体议题和主张方面存在差别,但是都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
10.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上看,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从政治制度上看,经过艰难的过程,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故可知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正确。A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故排除。题干体现的信息与启蒙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故排除B。题干体现的是政治体制不断变动,并不是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故排除D。
11. 19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A. 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B. 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C. 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D. 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政体。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德国统一之后仍然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历史的倒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代议制在德国也发挥出很多积极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政体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12.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据此判断,这是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签定的条约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可知,材料提及的是“五口通商”,这和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一致,A项符合题意,正确;五口通商不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未涉及对英国的条款,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这一款,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下列理念与太平天国的治国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B. “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当今真道书者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天命诏书》……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表明披着西方宗教外衣的太平天国运动未能摆脱传统皇权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B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顽固派的观点,故排除;太平天国的宗教治国思想完全排斥儒学思想,且“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属于对洋务派思想的批判,故D错误。
14.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首先一定要正确判断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然后要知道材料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盘散沙、地方势力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
15.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B.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C.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D.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国会与总统、立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矛盾现象的评论,故AB错误;《临时约法》没有设置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衡,带来“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政治乱象不断,所以作者认为“实法律之罪也”故C符合题意;议员的素质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图,故排除D。
16.民国时期某学者把五四运动和民国十五、十六年的革命运动相提并论,并且大胆地说这两个运动走的方向是相同的。下面与材料中的“方向”一致的是
A. “打倒孔家店” B. “民族主义”
C. “从君主到民主”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据所学可知,“方向”指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民国十五、十六年是1926、1927年,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正在北伐,提出“打倒列强”,民族主义兴起,这与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基本一致,故B符合题意。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从君主到民主”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方向,故C项不合题意;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
17.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 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 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前期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失败原因的认识。中国近代受侵略的原因是制度落后,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之,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使中国难以战胜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列强。选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表明
A.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B.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 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D.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和谐公社”是空想社会主主义学家欧文的理论实践,而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加剧,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选项D正确;资本主义福利制度首创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开始于1871年巴黎公社,选项B排除;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蓬勃发展,选项C排除。
19.1871年3月18日,法国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推翻了梯也尔资产阶级政府,3月28日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建立了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立法与行政合一的国家机关,将逃亡工厂主的企业交给工人实行民主管理,颁布有利于劳动人民利益的法令等,5月28日梯也尔政府勾结包围法国的普鲁士当局镇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是现代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事实证明,法国当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还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自身条件还很不成熟,革命必然失败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C.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D.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的评述,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题目中的材料全面正确的指出了巴黎公社的爆发、举措、失败的原因及性质等,对材料的理解也正确,得出的结论也很合理,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因理解和结论都正确,故B项组合不合题意,排除;因材料是充分的,故C项组合不合题意,排除;因材料充分,结论正确,故D项组合不合题意,排除。
20.有学者在评价某一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是指
A.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制
C. 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即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故 C 正确;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不能体现“混合”经济。因此A项错误;星期六义务劳动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合题意。因此B项错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属于斯大林模式,不合题意。因此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21.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略
22.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军,并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中国远征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关于这段历史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而进行的行动
B. 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合作抗日典范
C. 阻滞了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企图
D. 历史上中国军队的首次出国作战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屈服,切断美、英等国援华国际通道,南下夺取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中国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一援华国际通道的安全,派军队入缅作战,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的抗日典范是太原会战,故B项错误;中国军队开始入缅作战是在1942年,而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在1941年,故C
项错误;历史上中国军队多次出国作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涉及二战及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的运用。
23.下图是一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报纸和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②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革命史,考查学生阅读图片信息并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是1924年,③是1935年,④是1945年8月,①1949年4月,故②③④①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项。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基本形成于
A.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形成,七大、八大和政治制度的形成无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 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 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C.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 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群众行使民主权利需要完善基层民主,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基层民主并不是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循序渐进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6.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 )
A. 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 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
C. 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 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体现了新中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智慧与灵活性,对香港的态度有明确的原则性,并非谨慎态度,故排除A;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有利于解决香港问题,旨在维护中国的主权,故选B;材料中“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这其实是在警告各种要把香港变为自治领的势力,排除C;“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说明周恩来强调的是香港要保持现状,不能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因为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故排除D。
27.杜鲁门曾经声称:“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和扩大
B. 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C. 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D. 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提出在前,马歇尔计划提出在后,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而BCD三个选项的说法均是正确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点睛】逆向选择,去正存误。
28.二战后,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的联合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迈出西欧国家联合第一步的是成立了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 欧洲共同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迈出西欧国家联合第一步的是1951年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A项正确;1958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排除B、C;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排除D。所以选A。
2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他的意图是
A. 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 B. 切实推行新型的区域外交合作
C. 消除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D. 阐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万隆会议的掌握,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讲话,旨在打击殖民主义的破坏,拓展中国的外交空间,但不可能消除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C错误;B是1978年后外交政策,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30.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了紧张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下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是走向和平与发展。故题干中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A。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5.0分)
31.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图3 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1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图3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答案】(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进行的现代化运动。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解析】
【详解】(1)本题图1考查公车上书的背景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已成定局的悲剧”是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材料“千余名为求官而来”、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可知描述的事件是公车上书;其影响是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
(2)第一小问,根据图示2和所学知识,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第二小问,注意从“现代化”这个概念入手,结合维新变法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维新派的基本主张、维新变法的措施等角度来归纳即可。
(3)本问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内部的资产阶级本身和外部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
(4)图3是“戊戌政变”,解答本问关键是理解“句号”、“休止符”的含义,句号意义着结束,而休止符是指一个阶段的中止,并不是完全的结束,维新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次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这个运动虽然失败,但中国的资产阶级并未由此止步,不久后的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继续进行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所以,这只是一个“休止符”,而不是“句号”。
32.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1,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据图2,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打破了会议僵局,推动会议圆满成功?
(3)据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
(4)据图4,尼克松访华对于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影响?
(5)综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你认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求同存异”的方针。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5)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图一涉及的是1954年中印两国的会见,在此次会议中,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本题主要考查对亚非会议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5年周恩来参加的是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形成了万隆精神。
(3)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认识和理解。图三显示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这是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的事件,既标志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对中美关系缓和的认识和理解。图四是1972年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事件,是中美长期以来对峙的结束,是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5)本题主要考查对70年底外交认识和理解。以上材料集中反应了中国在70年代前的外交成就,其取得的关键因素的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