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78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 届全国百所名校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
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
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
上的相应位置,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
类型 A 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
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共 24 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的要求。 )
1. 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 宗法分封的制度设计有其巧妙之处, 但也有先天弊病。 据下图, “先
天弊病”是指
- 2 -
A. 代远情疏 B. 贵族专权 C. 等级森严 D. 尊卑有秩
【答案】 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
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对分封者的离心势必也越强,成为分封者的威胁,这是
宗法分封的先天弊病, 故 A 正确, 贵族执政、 层级严密、 尊卑有秩都是分封制的特点, 排除 B、
C、D。
【点睛】宗法分封是指把土地和人民按血缘关系分封给家族成员,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隔
代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2. 《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记载:
“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汉代
A. 传统农牧业十分发达 B. 私营畜牧业规模大
C. 土地经营方式多样化 D. 边患影响生产方式
【答案】 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羊致千余头”和“养鱼”“千树枣”“千亩竹”可知,汉代已有农业、渔
业、林业等各种经营方式,反映汉代多种经营方式,体现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故 C 选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牧业的兴旺发达,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有农业、渔业、
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未体现私营畜牧业规模大,故 B 选项错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汉代的
边患主要是匈奴,没有影响到汉朝的生产方式,故 D选项错误。
3.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
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皇权进一步加强
C.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 三省制名存实亡
【答案】 B
【解析】
【详解】唐朝设立“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
会议,执行相职。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皇帝权力,故 B 正确;三
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体系,故 C 错误;三省六部制度
- 3 -
并不是名存实亡,只是进一步完善,故 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主要以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是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完善。
4.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
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
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反映了宋代的冗官现象 B. 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C. 反映了分权的治国理念 D. 意在强化监察职能
【答案】 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
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朝廷以此厉行赏罚”可知此规定意在强化监司、通判等的
监察职能,故 D 正确;材料未体现宋朝官员多的现象,故 A 错误;材料是中央意图加强监察
官员的职能,未体现中央集权,故 B 错误;材料是为加强君主专制,皇帝注重监察职能的加
强,不能体现分权治国理念,故 C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君主专制,保证吏治清明,维护统治,实行监察制度,历
朝历代监察制度都在加强,如北宋设置监司、通判等。
5. 羁縻政策源自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
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 有利于扩大中原王朝的统治区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有利于缓和边地与中央的矛盾 D.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 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
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的实施是为
了团结少数民族地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 B 正确;羁縻政策是为了换取少数民
族地区的和平稳定,不是扩大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故 A 错误;羁縻政策缓和了少数民族地
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缓和边地和中央的矛盾, C选
项不全面,故 C 错误;羁縻政策是为了缓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不是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管辖,故 D错误。
- 4 -
【点睛】羁縻制度是封建政府为巩固统治,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宁与稳定而设置的,
羁縻制度也为增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制度
保障,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 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
最能说明
A. 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 B. 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
C. 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
【答案】 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
生终极目标”可知明代商人追求读书做官,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有一定的影响,
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他们希望提高社会地位,故 D 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
高度匹配性,故 A 错误;材料讲商人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没有讲其首要
目标是追逐政治权力,故 B 错误;中国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是科举制
阻碍的,故 C错误。
【点睛】明朝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比较松弛,商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也希望提高社会
地位,所以部分商人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7.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
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
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B. 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 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D. 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 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
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 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可知清政府的外交理念逐步和世界接轨,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洋人与满清形式上的平等,
故 C 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故 A 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辛
丑条约后,与材料不符,故 B 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府试图维护国家主权,故 D错误。
【点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清政
- 5 -
府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逐步步入近代化,
与国际接轨。
8.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
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
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这表明
A. 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B. 清朝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与列强利益一致 D. 清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答案】 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清政府向英、美、法等国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
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
解的“东南互保”协议”可知地方并未理会清朝中央政府的宣战诏书,故 B 正确;材料只是
讲地方不听从中央诏书,不是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故 A 错误;材料说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
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是地方不愿与列强开战,不是地方与列强利益一致,故 C 错误;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与材料不符,故 D错误。
9. 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
的道路。促进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事件应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五四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
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不仅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而且是一次彻底
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
故 B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故 A 排除;维新变法运动,没有
反帝,故 C排除;辛亥革命,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故 D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
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是中国人民对帝国
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
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 6 -
10.1929 年 3 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强调:“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
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
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B. 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C. 国民党欲强化一党专政 D. 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
【答案】 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
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
可知国民党将军政大权和财政权都收归中央,体现了其一党专政的目的,故 C 正确;统制经
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
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
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 A 错误;官僚
资本主义出现于 1927 年后,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与材料不符,故 B 错误;
抗日战争是 1931—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错误。
11. 有学者认为:建国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
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 。与“自上而下的城市
化”密切相关的是
A. 公私合营 B. 文化大革命 C. 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
【答案】 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自发性城市化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指自上而下的城
市化,大跃进运动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符合“自上而下的城
市化”,故 C 正确;公私合营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
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与城市化无关,故 A 错误;文化大革命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
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与城市化无关,故 B 错误;改革开放下
的城市化是人民追求经济利益而自发形成的城市化,是自发性城市化,与题意不符,故 D 错
误。
12. 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
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 7 -
A. 自由权利受限 B. 缺乏真正民主
C. 强调城邦至上 D. 法律意识淡薄
【答案】 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
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可知,个人易于受到集体约束,
个人自由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说明自由权利受到限制,故 A 正确;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公民拥有真正的民主,故 B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没有强调城邦至上,故 C
错误;材料说个人自由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无法体现法律意识淡薄,故 D错误。
13. 为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 《十二铜表法》第四条规定:若诉讼当事
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
可充任”;第九条规定: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这种规定
A. 保护了平民权利 B. 限制贵族逃避司法
C. 体现了程序公正 D. 保证审判顺利进行
【答案】 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为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
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可知《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被告人、诉讼当事人能够按时
到法庭,保证审判顺利进行,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 A 错误;材料
体现《十二铜表法》对平民和贵族都有限制,都要按时到庭,不仅仅是限制贵族逃避司法,
故 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审判程序,不能体现程序公正,故 C错误。
14. 读下表,说法合理的是
15 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地区 时间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 8 -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 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 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 奴隶贸易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 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人口地区分布
【答案】 D
【解析】
【详解】由材料“ 15 世纪以来”可知,反映的事情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影响了世界人口地区分布,
故 D正确;工业革命始于 176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错误;材料中亚洲人口增长速度并
不快,故 B错误;奴隶贸易使非洲人口迅速减少,不是美洲,故 C错误。
15.1844 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土布布样送回英国, 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
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在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
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主要说明
A. 中国土布在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B. 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C. 传统手工生产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D. 中国的土布生产技术十分高超
【答案】 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他们在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
格在中国出卖了”可知中国的土布在英国不能按照在中国一样的价格进行生产,也不能照同
样的价格在中国卖,说明中国土布在市场上仍具有竞争优势,故 A 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的
自然经济遭受冲击,故 B 错误;材料未讲传统手工业能降低成本,故 C 错误;中国的土布生
产技术比同时期的英国机械化生产技术低,故 D错误。
16.1867 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
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A. 封建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B. 反对由上而下推动改革
C. 民主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D.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答案】 D
- 9 -
【解析】
【详解】由材料“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
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可知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进程艰难,遭
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故 D 正确;议会改革遭到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势力的反对,不是封建保守
势力,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对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是保守党认为议会改革损害了其利
益,故 B 错误;议会改革遭到保守党的反对,不是人民,材料未体现民主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故 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
一制度是逐步确立和完善的,其政治民主化道路非常艰难,是逐步确立的。
17. 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
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
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说明
A. 各州之间矛盾重重 B. 国家认同推动宪法通过
C. 联邦宪法并不完美 D. 宪法颁布消弭各州矛盾
【答案】 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各州由于利益的不完全相同,因而出现了对
宪法“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的现象,这说明各州存在着利益冲突,但他也认为“这个系统
已经接近完美”,即共同的国家认同推动了宪法的通过,故 B 正确;各州之间只是对宪法的
相关内容存在分歧,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材料并未体现宪法不完美,故 C 错误; 1787
年宪法只是缓和了各州的矛盾,并没有消除,所以“消弭”说法错误,故 D错误。
18.1870 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 1789 年革命前的百
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
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君主派
A. 想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希望改变法国国体
C. 和法国共和派的利益一致 D. 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答案】 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亨利声称将会采用 1789 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
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亨利希望恢
- 10 -
复封建君主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当时法国君主派是主张君主立宪,
反对君主专制,希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故 A 项正确;想改变法国国体的是亨利,而不
是君主派,故 B 错误;共和派和君主派都反对亨利恢复封建君主统治,不是两者利益一致,
故 C 错误;君主派主张君主立宪制,而亨利想恢复封建君主统治,不是君主派政治立场摇摆
不定,故 D错误。
19.1878 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 4
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 ,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
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答案】 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
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德国政府实行“非常法”,先后颁布 4 项社会保险法(疾
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 ,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
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客观上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A 项正确; 1878 年德国已经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 项错误;消除表述太过绝对化,排除 C;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
政治地位一直处于被剥削地位, D项错误。故选 A。
20.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1929 年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一场通货紧缩危机, 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
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下不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新政措施是
A. 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 B. 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C. 规定每小时 40 美分的最低工资 D. 禁止雇佣 16 岁以下童工
【答案】 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可知是通
过财政赤字, 增加社会所需货币量来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矛盾, ABC都是采取增加货币量
和财政赤字来缓解社会矛盾,题干要求选择不能印证此观点的措施,故 ABC不选;禁止雇佣
- 11 -
16 岁以下的童工,是保护童工,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故选 D。
21. 列宁时期,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 1935—1937 年几乎所
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 1938 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决议:
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 少数民族语言不利于国家建设 B. 苏联形成新的国家体制
C. 苏联重视防范外来文化的入侵 D. 苏联的民族矛盾已消失
【答案】 B
【解析】
【详解】由材料“ 1935— 1937 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 1938 年
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可知
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语言的变化正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
反映,故 B 正确;材料未反映少数民族语言不利于国家建设,故 A 错误;材料未反映外来文
化的入侵,故 C错误;苏联的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 D错误。
【点睛】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苏联对各
加盟共和国的语言也做了统一要求。
22.1948 年 4 月至 1952 年 2 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 129.9 亿美元援助,同
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
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美国此举旨在
A. 遏制苏联扩张 B. 确立世界霸权
C. 扩大美国出口 D. 推动欧美合作
【答案】 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 129.9 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
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
方面做出让步”可知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是以受援国要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
场为前提的,此举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故 C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遏制苏联的扩张,故 A
错误;美国此举是为了援助控制欧洲,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此时没有确立世界霸权,故 B
错误;推动欧美合作不是美国的目的,故 D错误。
23. 葡萄牙前总理苏亚雷斯谈及加入欧共体时说:“如果九国拒绝葡萄牙的请求,其后果将是
严重的。我们只能孤立的全部依靠美国;要么就沦为某种形式的欧洲古巴。” 1986 年,葡萄
- 12 -
牙加入欧共体。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欧盟有强大的吸引力
C. 冷战推动了西欧联合 D. 葡萄牙希望保持中立
【答案】 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我们只能孤立的全部依靠美国;要么就沦为某种形式的欧洲古巴”可知欧
共体的部分目标是通过联合抵抗日益强大的美国,促进欧洲的发展。另一方面,若西欧处于
分散孤立状态,容易成为美苏冷战的战场,所以为了欧洲的共同安全和发展,欧洲必须联合
起来抵抗冷战带来的影响,故 C正确;材料未体现多极化趋势,故 A错误;欧盟成立于 1993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错误;葡萄牙希望加入欧共体,不是保持中立,故 D错误。
24. 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
生产。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
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 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 抽象的、 荒诞无稽的空话。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恩格斯的话前后矛盾 B. 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
C. 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 D. 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的内涵是丰富的
【答案】 D
【解析】
【详解】材料“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
荒诞无稽的空话”说明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内涵丰富,而非多方面的,故 D正确, C错误;由
材料“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可知恩格斯强调历史
决定性因素很多,没有前后矛盾,故 A 错误;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
故 B 错误。
第 Ⅱ 卷(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
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
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
- 13 -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 19 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
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
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
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 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
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
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
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健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
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
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
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
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 20 世
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
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
——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19 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涵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联系,
并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答案】⑴、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
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
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⑵、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
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险制的”“民族国家才能够或
- 14 -
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
济以及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
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
过比较异 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
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26. 读下表:
必修一、必修二部分单元目录 关键词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 7 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 8 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 9 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
的扩展
专制集权—民
主法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与发展
第 5 课 开辟新航路
第 6 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 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农耕经济—工
业文明
上表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部分单元目录。根据表格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联
系或比较,提出观点,并简要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示例 1:
- 15 -
观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达的农耕经济配套(相适应) 。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的经济基础。体
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示例 2:
观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达制约了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
阐述: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之时,中国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徘徊。农耕的发达以及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明清时期严重制约了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示例 3: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方民主政体的建立和发展。
阐述: (结合目录史实,参考示例 1)
示例 4:
观点:农耕经济的封闭性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主要形态,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发
展逐渐趋于保守,至明清时期还出现闭关锁国状态。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以世界
为舞台,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现了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和古代中国对比鲜明。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也是高考常考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
核心素养。此题要求“根据表格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联系或比较,提出观点,并简要说
明”,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对教材中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政治经济相关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
其次结合材料注意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联系、不同文明间政治或者经济的对比等,然后进
行说明。如中国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中国的专制集权制度,主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
出发加以说明;小农经济也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和八股取士的僵化等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阻碍了中
国的近代化历程等方面说明。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变以后, 下诏废各省学校, 然民间私立者, 尚纷纷可见, 亦由民智已开, 不可遏制。 ”
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
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
- 16 -
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普通
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 7
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
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
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9 月 2 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
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
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至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1)不同:清末采取改良的形式,民国以革命的形式对旧教育进行更为全面、深刻
的批判。(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对教育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
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向由,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
作用。 (任意四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以及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主
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末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形式的不同,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政变以后, 下诏废各省学校,
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和“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
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 7 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等信息分析得出。
(2)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
阶级教育宗旨”“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等信息,并
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