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 促成秦朝统一 ‎ C.强化宗法体制 D.导致诸侯割据 ‎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4.“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C.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D.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6.《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 ‎7.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8.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贵族特权 B.强化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 D.强化国家管理 ‎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 C. 为民主政治奠基 D.国家管理制度化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 C.主张恢复分封制度 D.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11.《华阳国志• 蜀志》中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 A.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个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 ‎12.“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 中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秦简的记载  B.学者的研究论著 ‎ C.《史记》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15.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和谐对称 B.中央集权 C.皇权至上 D.江山统一 ‎1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17.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官员特权遭到否定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 ‎ 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 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 ‎19.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的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行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21.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不包括(   )‎ A.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掌行政权 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D.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23.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 ‎24.元世祖(忽必烈)尝言:“中书是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医朕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历世遵其道而不变。材料反映了元朝(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与军权 C.皇权受到了更多制约    D.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影响后世 ‎25.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6.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7.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 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 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 ‎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9.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30.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 15 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权        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理政人员素质低        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二. 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 ‎——《宋代官印制度》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10分)‎ ‎32.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 ‎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 ——《元史·百官志》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8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8分) ‎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答案:BDCDA ADDDD DABAC BACCD CCABD ACABB ‎31.(1)职责:决策、审议和执行。(6分) ‎ ‎(2)变化:从低级官员到与宰相有同等的权力。(4分) ‎ ‎(3)共同:给低级官员赋予相权。(4分) ‎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6分)‎ ‎32.(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4分) ‎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 ‎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分) ‎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4分) ‎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