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00 KB
  • 2021-08-26 发布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12月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A. 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 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 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 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说明魏国人认为九州应该是华夏之域,反映出中华文明由中原地区向外扩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心所向”,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排除C;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 ‎2.《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 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B. 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C. 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 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B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3.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 ‎4.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不能说明 A.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导致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 B.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C. 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D. 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反而为中国新的统一奠定基础,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促进了民族融合,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由唐入宋,人们的婚姻标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注重门阀出身到重视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了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政治经济发展引发民众价值观转变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C. 生产关系剧变促进生活方式多元化 D. 商品经济冲击了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注重门阀出身到重视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了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标准由重出身—科举及第和财富,这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A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婚姻标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与商人社会地位无关,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婚姻标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剧变,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的婚姻标准变化,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冲击自然经济,D错误。‎ ‎6.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代理学 A. 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 B. 强调坚持人格独立性 C. 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D. 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代理学以‘平淡白摄’‘无欲故静’的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A正确;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说法不全面;早在先秦时期儒学就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如 ‎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自身修养,C错误;宋明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D错误。‎ ‎7.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有善有恶 C. 无善无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 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 ‎9.《南京条约》第九条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豁免”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经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 A. 与清朝建立起了正常关系 B.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C.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D. 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对充当汉奸的中国人进行“豁免”,释放监禁的卖国贼,这是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答案为D;《南京条约》是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应该正常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贸易问题,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0.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 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是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议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力图维护其在华利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凭借其工业经济发达的优势,主张实现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正确;19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不可能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AC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D错误。‎ ‎12.国内学术界对晚晴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是 A. 社会群体的角度 B. 社会生活的角度 C. 社会思潮的角度 D.‎ ‎ 近代化的角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同时期的历史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进行研究,从题干列举的著作看,有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等,说明看待晚清历史是从社会各个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故A正确;BCD三项都是片面的看待,故排除。‎ ‎13.1912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祝词》提出不但要革新道德、学术,而且也要革新服饰风格,这表明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此之前道德底线并未被突破;C、D两项都被包含在A选项中,不能全面的概括材料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931年,28个布尔什维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 A.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 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具备正规战争的条件,所以“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等是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没有坚持毛泽东的军事方针而非材料中所述的事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事件也是错误的,也起不到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作用,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并未出现错误,选项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了城市革命论对中国革命的不利影响即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5.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国营经济 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 ‎89%‎ ‎11%‎ 冶炼工业 ‎90%‎ ‎10%‎ 机器制造业 ‎73%‎ ‎27%‎ 化学工业 ‎75%‎ ‎25%‎ 饮食品工业 ‎23%‎ ‎77%‎ 服饰品工业 ‎8%‎ ‎92%‎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中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A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与当时外国经济掌控国家重要物资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不能体现出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所占比重小,故C错误;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这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是当时中国形势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16.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 “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 C. 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 “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反对冒进的倾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时期,其背景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出现冒进倾向,故A项正确。“盲目冒进的计划”属于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只是在知识分子问题提出,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项错误。‎ ‎17.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说明 A. 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B. 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C. 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D. 罗马是君主专制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转移给他”,由此可知,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皇帝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君权民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是君主专制国家。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坚持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 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 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 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 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答案】A ‎【解析】‎ 材料“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反映了当时雅典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故D错误。故选A。‎ ‎19.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吉尔伯特“去发现、探测、寻找未被任何其他基督教君主或人民占有的土地、国家和领地”。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这一现象 A. 论证了英国殖民霸权的兴起 B. 反映了英西两国矛盾尖锐 C. 体现了英西两国殖民扩张的差异 D. 表明了殖民者的贪婪和掠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可知这体现了殖民者贪婪和掠夺,故D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在世界殖民过程中尚未拥有霸权地位,故A错误;船员们抢劫西班牙商船是对财富的渴求,并非因为英西两国的矛盾尖锐,故B错误;依据材料“当他们接近西印度群岛时,船员们只顾抢劫满载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而将殖民计划抛之脑后”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就是掠夺为主,没有什么差异,故C错误。‎ ‎20.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 新旧宗教趋于合流 B. 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 自由婚恋成为主流 D. 家长权威得到尊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因此材料表明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故D项正确;材料也没有体现新旧教会逐渐合流,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是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而没有涉及自由婚恋,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宗教改革时期的家长权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 ‎21.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了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B.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不便 C.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 D. 时间的精确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制约,故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出统一的时间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时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的精确是生活的必要性,故D项错误。故按A。‎ ‎22.《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认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计划。”材料中的“他们”‎ A. 对封建主义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 B. 指明无产阶级是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C. 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些天才设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从材料中的“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可以得出,这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方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空想社会主义,曾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一些天才设想。所以,D为正确答案。根据所学知识,这种改良方案是针对资本主义的,而不是针对封建主义的,故排除A。B、C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D。‎ ‎23.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表中贸易额的变化反映了 年代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外贸总额 ‎1643‎ ‎1502‎ ‎1002‎ ‎661.8‎ ‎5103‎ ‎477.4‎ ‎485.4‎ ‎523.7‎ ‎475.1‎ ‎271.4‎ ‎485.2‎ A. 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封锁 B. 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 C.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明显 D. 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故D正确;材料看不出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故A错误;从图中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的对外贸易并未受很大影响,故B错误;从图中可知,苏联的对外贸易额有升有降,并不稳定,故C错误。故选D。‎ ‎2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极力宣扬通过自由主义政策实现英国产业部门间的自然平衡。在他看来,最终的均衡甚至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均衡,而是全球作为一个统一大市场的普遍均衡。这说明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质是 A. 实现世界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 C. 帮助英国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 D. 保障国际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亚当·斯密强调自由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实现英国产业部门之间自然平衡,还可以实现全球市场的普遍均衡,将自由主义政策由国内推广到国际,实质上是建立英国控制的国际经济规则,故B项正确;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主义政策服务于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扩张的需要,选项A排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C选项排除;亚当·斯密的主张是为英国服务,考虑的是英国的利益,选项D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管学的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子薪体。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己成为仪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一一摘编自徐飞等《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明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革命后伴随看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随之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仿效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年,中央研完院宣告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完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较快。‎ 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发展迅速,医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占重要地位,医师的地位十分重要。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的重要性凸显。‎ ‎(2)相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推动;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不同:形成时间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形成条件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在相对和平环境中形成,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形成的驱动力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源自本土,内生动力强,而中国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更多是外力推动.体制推动力量不同,西方主要是科学家自发组织,科学团体民间组织居多,而中国更多是政府推动和组织。‎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政权的调控是科技体制化的重要保证,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1)关于“变化”,由材料“医师会员一直占半数以上……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可知专业构成的变化。关于“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医药学发展迅速,故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尤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造成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比重上升。‎ ‎(2)关于“相同点”,从时间上看,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前后,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建立过程看,都有政府的参与新式人才支持组建科学团体、都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关于“不同点”,从形成时间、条件、驱动力、体制推动力量等角度进行概括。关于“启示”,从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给后来者的。典型的如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 失败了。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解析】‎ 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第(1)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2)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从西汉突显周公的辅政功劳,到东汉周公成为本分的忠臣。‎ 原因:根据材料“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并结合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可概括出原因。‎ ‎ ‎ ‎ ‎